防止物价涨幅过快 警惕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2013/03/21 09:08中国工业报

201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201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

2012年最后一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2.5%,CPI环比和同比涨幅分别比11月份扩大0.7个和0.5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回升态势。CPI环比是自2012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涨幅。12月份CPI环比涨幅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0.5个百分点,正利率为0.5%。全年CPI上涨2.6%,低于全年4%控制目标的1.4个百分点。

12月份CPI涨幅扩大,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特别是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的。12月份全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7.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约0.46个百分点,约占CPI环比总涨幅的57.5%,也就是说,在0.8%的CPI环比总涨幅中,近60%来自菜价上涨的影响。据了解,2012年是近七年来12月气温最低的一年,部分地方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降雪偏多,南方多阴雨天气,影响了蔬菜的生产、运输和经营。

从同比看,1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2%,比11月份的涨幅扩大1.2个百分点,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37个百分点,约占CPI同比总涨幅的54.8%。

这轮物价上涨是从2012年12月初抬头的。以大葱为例,笔者在中原某省会城市发现,2012年12月初购买整捆大葱价格1元/市斤,而到12月底已经涨到2~2.5元/市斤,涨幅在100%以上。2012年12月份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3.65元/公斤,比11月份涨22.4%,比10月份涨35.4%。多地农贸市场已难觅“一元菜”,市民和饭店采买直喊太贵、受不了。

天气因素、节日效应和年底时点原因是物价或重拾升势的眼前因素。但从长远看,导致我国物价走高、通胀攀升的根本性因素并没有消除。首先,输入型通胀因素仍在并且是我们不可把控的。美国四轮量化宽松使得美元贬值加速,以美元计量的国际大宗商品出现新一轮上涨就在眼前,包括国际油价、国际大豆,以及铁矿石价格等。中国对海外大宗商品依赖度都在30%以上,对国际石油依赖度已经突破55%。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必将传导到中国。

其次,通胀的货币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虽然2012年信贷投放整体较为平稳,但是,社会整体流动性过剩状况仍然比较突出。2012年底,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同时,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增加将在1300亿美元左右,外汇占款将增加8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随着美联储连续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持续发酵,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可能性很大,国际短期资本将会继续进入中国,外储将会继续增加,外汇占款将继续增长。这将对物价构成较大威胁,对通胀起到强势助推效应。目前,楼市回暖,房价走高,追寻根本原因还是货币因素所致。而房价涨势不减又对物价形成正相关效应。

再其次,抑制物价的一些硬性措施落实不到位。随着城镇化、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城市近郊菜地基本被房地产占用,蔬菜价格上涨中运输流通成本占一大块。而减少流通环节成本的一系列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国务院出台的降低流通费用的10项措施,包括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用水用电价格,规范和降低农产品市场收费等还有待加大落实力度。从根本上降低流通运输成本,必须把占运输流通成本大头的高油价降下来。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汇率手段调控,遏制国际短期资本大举进入中国,使得外汇占款减速;坚决管住国内货币投放,通过利率手段适度回笼货币,减弱通胀的货币因素;扩大生产,保障供给,及时发布农产品生产销售价格信息,引导种植者科学种植,防止出现周期性谷贱菜贱伤农的情况;坚决落实降低流通费用的10项措施。

总之,要通过一系列措施,防止2013年物价涨幅过快,警惕通胀卷土重来或者来势过猛。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物价 通货膨胀
相关阅读

发改委:如何稳物价?如何推进县城建设?如何打通产业链堵点?

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 如何稳物价? 国[详细]2022-05-18 11:26

四月宏观经济:以"求进"实现宏观经济"向稳"与"向好"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4月份,生产领域稳定增长,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消费物价温和上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进一步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表示,尽管4月份部分指标有所回落,但经济运行中供求关系、质量效益、市场预期等呈现诸多积极变化,“稳”是主基调,“进”是关键词,“好”是总态势,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怎样判断中国宏观经济“好”与“坏”? 就像医生测量病人的体温来判断病情一样,判断宏观经济“好”与“坏”,是有统计指标来定量衡量经济状况。世界上公认的宏观经济政策三个目标:就业、低通货膨胀、中高速增长。那么,我们先来衡量一下此次发布的相关数据,看看中国宏观经济究竟是“好”还是“坏”?或者为什么说“稳”是主基调? 一是经济增长稳定,尤其是生产领域和服务业中高速增长表明经济结构“向好”。4月份,工业同比增长6.5%,延续了6%以上的较快增长,在2015年以来各月当中属于较快的增速。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今年以来服务业生产指数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较高增长水平。 二是就业稳定向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通过企业减税等措施稳住就业不仅保住了居民收入来源,也稳定了企业发展的“燎原之火”。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都比3月末有所下降,特别是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去年9月份以来基本上都稳定在5%以下。1-4月份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达到了465万人,同比多增了22万人。 三是物价总体平稳,这直接关系居民生活支出和企业资料成本。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了1.2%,涨幅比3月份提高了0.3个百分点。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4%,继续保持了平稳态势。 经济的终极目标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就业、低通货膨胀、和中高速增长,就等于稳住了经济的基本面,意味着民众的收入和支出成本的稳定,民生稳定就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并不是说,企业盈利水平、政府税收、生产者价格指数等指标不重要,但用来评价宏观经济是否稳定缺乏代表性。说到底,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等一系列国内国际相关的经济指标都是为这三大目标服务的,只要我们今后持久地守住这三大目标,就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稳定,这也是发达国家紧紧盯住的目标。 中国宏观经济的“向稳”与“向好”来源于“求进”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美联储加息及“缩表”等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呈现市场预期等积极变化,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实属不易。笔者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向稳”与“向好”主要来源于经济政策的“求进”。 一是“三去一降一补”、结构调整等供给侧“求进”,促进经济健康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向稳”与“向好”的“压舱石”。“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钢铁、水泥、煤炭等领域扎实推进去产能,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避免“僵尸企业”成为经济的“吸血鬼”。 降成本方面,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25元,同比下降了0.15元。在补短板方面,1-4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投资同比增长了50.4%,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同比增长28.4%,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分别增长了16.1%和16.7%。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1-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3.1%和11.5%,增长幅度要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和4.8个百分点。1-4月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增长了51.7%。 二是消费、服务业等需求侧“求进”,“消费驱动”开始发力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向稳”与“向好”的“新动能”。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在很长一点时间里主要是投资拉动和净出口拉动。如今,净出口的外需和国家主导的投资劳动都出现乏力情况,“消费驱动”对经济增长则更显举足轻重。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环比也有不俗的增长,尤其是第一季度同比增长达10.2%。今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7%,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美国学者的研究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比官方给出的GDP数字还要好,可能与官方统计低估服务业尤其是各类新业态的增速有关。 三是创新引领、积极就业政策等“求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向稳”与“向好”的“稳定器”。创新驱动、创业创新、积极就业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4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55.6万户,同比增长了9.2%,平均每天新登记的企业达到1.85万户。1-4月份,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的零售额同比增长了3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了25.9%,网上服务的零售额增长了55.9%,目前网上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9%。在电商的快速发展带动下,快递业务量也在快速增长,1-4月份预计增长31.1%。这在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在确保就业平稳增长中发挥了“稳定器”作用。(盘和林,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详细]2017-05-19 09:45

铁路增收或达300多亿 对物价将有传导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最新通知显示,从2月20日起,全国铁路货物运价从每吨公里11.51分钱提高到13.01分钱,即提高1.5分钱或13%。 铁路货运提价,有助于改善铁路的经营亏损局面,缓解其还本付息压力。但由于铁路承担了我国相当部分的煤炭、粮食和木材运输,会否对物价产生传导作用值得关注。 铁路增收或达300多亿元 从2003年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对铁路货运价格进行调整。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5月,当时的提价幅度为每吨公里1分钱。 专家指出,铁路货运价格每提高1分,大约可为铁道部带来200多亿元的收入。如今提价1.5分钱,铁路系统增收或将达300多亿元。 这300多亿元对铁路运营来说,无疑是一股活水。统计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铁道部税后利润为亏损85.41亿元,负债达2.66万亿元,资产负债率61.81%。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红昌说,一方面铁路面临着极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另一方面今年铁路还有5200亿元的基建投资任务。单靠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不行,铁路系统需要加强自身的盈利能力。目前,铁路运输收入的约70%来自货运。在客运亏损的情况下,“以货补客”显得非常重要。并且,近年来铁路人力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提高,也为货运涨价提供了理由。 一些旅客担心,货运提价后,客运价格会不会跟着上涨。李红昌分析,铁路客运有较大的公益性,国家对客运调价一直比较谨慎。而且,客运今后的方向是定价灵活化,即根据不同时段、不同人群,可以上调价格,也可以下调价格。 提价对物价势必有传导作用 铁路货运提价,对我国的整个物流成本影响比较大。铁路运煤量大概占到煤炭运输总量的50%以上,此外,燃油、粮食和木材的相当一部分也依赖于铁路运输。 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 D P的比重,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也是我国控制物价涨幅的一大难点。铁路货运每吨公里提价1.5分,按一个车皮载重60吨、运1000公里计算,要比以前多掏900元,这对物价势必有传导作用。 交通银行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铁路货运提价,短期内对C PI的影响比较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货运提价发生在流通环节,向消费环节传导时有衰减现象,不可能完全转嫁涨幅。二是在C PI中影响最大的农产品,对铁路的依赖度正在降低。 唐建伟分析,包括铁路货运在内,我国的要素价格改革是一个长期方向,对物价的影响未来数年会一直存在。 市场化改革是重要看点 铁路货运提价,直接受益者是3家铁路上市公司:大秦铁路、广深铁路和铁龙物流。由于货运在各家公司业务中的占比不同,影响程度也不一。 大秦铁路表示,受调价影响,预计今年公司营业收入增加16亿元。广深铁路表示,2011年公司货运收入13.87亿元,占总收入的9.44%,无法判断调价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铁龙物流表示,公司业务中与货运相关的沙鲅线运距较短,调价对利润无重大影响。 专家认为,调价只是一个表象,铁路真正的看点在于市场化改革。李红昌指出,铁路提价后每吨公里也只有1毛多,远低于公路的4毛到5毛。铁路调价与公路运价的差距缩小,倒卖车皮等“寻租”现象也会得到遏制,有利于增加地方铁路局的收入。 同济大学教授孙章指出,铁路货运提价可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目前,我国铁路只能满足约1/3的货运需求,大量的货物还在通过公路运输,能耗、污染比较大。以华北到华中的煤炭为例,由于没有直达铁路,需要走大秦线、海运、长江加公路的运输方式,时间长、成本高。他认为,应当以铁路货运线为切入口,来吸引民资的进入。[详细]2013-02-22 09:13

董先安:CPI重回2时代 警惕通胀卷土重来

从通缩预警到通胀高风险来临不足5月,与2010年6月~11月些许相似。7月数据已预警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同比先后回升进入倒计时:海外流动性、气候与农产品供给、国内肉粮比价均隐含了能源涨价、肉价回升等风险。最新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亦急升5.1个百分点。 8月食品价格按年率涨3.4%,月环比急升1.5%;非食品价格同比涨1.4%,环比涨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3.5%,环比降0.5%。这必然制约宽松政策,我们下调今明两年中国经济至7.5%增长与4.0%左右通胀率搭配,一个较低增长、较高通胀时期将开启,政策信号即便短暂反复,也左右不了向上趋势回归。 政府短期政策反应有复制2008~2009年真实通缩时期迹象。若今年为防通缩再度滞后超调,则通胀、房价新一轮暴涨极可能卷土重来。旧风险尚待释放,新风险山雨欲来。 海外对中国看法存在两极化。近日大宗商品市场即隐含中国等新兴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的盲目乐观情绪。自然,资源品价格高企令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迫使决策者言行由宽松回归谨慎。 自去年12月央行已三降准备金率,今年6、7月份于四周之内两降利率;后者实为二季度初前瞻性缺乏、滞后支付更高政策成本;前7月平均新增人民币贷款7707亿元,月均同比超千亿元;二季度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已显著回升。而今年余下时间,通胀风险会上升,宽松政策高概率告一段落,应避免滞后超调。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告其5月至8月间陆续批复的60个基建为主项目,其中包括近期建设项目(新增)总投资超6400亿元的25项轨交工程。我们需要思考地方财政如何覆盖项目总投资的25%~45%?商业银行如何防御被迫承担政策性不良贷款? 当预算过程法治约束,以及基建过程开放、竞争、监督与制衡的制度与非制度环境尚在完善时,拿投资作调控手段,短期效率很高,但中长期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是给定中国对资源品进口高依赖,价格贸易条件硬约束内需扩张;二是发改委调价方式可追溯1984年9月上旬莫干山讨论。至今油价采用国内调价滞后盯住海外定价、海外市场反之紧盯发改委信息的滞后反馈;三是价格信号滞后,令中国宏观调控滞后超调风险扩大;四是银行业政策性不良贷款升高,侵犯储户、股东权益;五是有粗制滥造和豆腐渣工程存在等。 上述是推理中国经济与投资增速内生性放缓的思考维度之一:尽管以人均钢表观消费量等实物指标衡量,中国整体发展水平仅接近日本1969年~1973年。但通胀、房价、不良贷款与公共事故对投资冲动的约束越来越紧,转型是诸多制度、非制度条件及市场供求关系等社会经济规律内生决定,不以哪一个人情感好恶而改变。故此,笔者认为,中国将内生拉长基础设施饱和过程,经济年增速降至6%~7%水平,对应投资增速高概率初步降至15%水平。与日本1969年前后相似,中国新增劳动人口同比增速已于2010年进入负值区间,2020年将下探-2%。在思考中长期增长潜力时,还有必要调研工地老龄化、建筑工人日薪以及“边干边学”的普通技术服务报酬等草根信息。货币、人力资本、抚养比、资源、农产品、草根调研等均指向上述较低增长、较高通胀的新趋势。 化危为机、向服务型政府转轨是多赢路径之一,重新梳理民众、企业家、纳税人与市政公共设施决策者之间的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理性界定各方权利,建立制衡、问责与激励机制,在透明条件下,一步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性价比。[详细]2012-09-11 09:35

机构预测5月CPI涨幅继续回落 6月可能破3

交行金研中心昨(4日)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CPI同比开始进入回落通道,5月份CPI同比涨幅或在3.1%左右。目前,分析机构对5月CPI的预测普遍在3.1%-3.2%左右。同时,分析人士预计,6月份CPI同比增幅将低于3%。 近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监测的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国家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的数据都显示,5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总体处于持续回落过程。同时非食品价格同比基本与上月基本持平,加上5月CPI翘尾因素比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交行认为5月CPI增幅约在3.1%。全景网络预计,5月份CPI环比将小幅下跌0.1%左右;由于翘尾因素仅比4月份减少0.1个百分点,因此CPI同比3.2%左右,较4月份回落有限。 此外,商务部公布的主要生产资料价格显示,5月份第3、4两周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下跌,显示5月份投资需求可能仍然疲软。全景预计,5月份PPI同比下降1.6%,下滑进一步加快;环比下降0.6%左右,但由于近期政策刺激政策的出台,投资需求可能会迅速触底回升,这将有助于抑制工业品价格及利润的下降。交行则认为,5月份PPI同比可能继续下行至-1%左右。 对于6月CPI走势,交行认为可能跌破3%。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持相同判断:“一旦CPI降至3%以下,央行将启动降息,预计6月还将下调一次准备金50个基点”。 交行报告还指出,2012年一季度CPI较去年四季度已下降0.8个百分点,预计二、三季度CPI将继续下行,第四季度将有所回升,全年CPI同比涨幅在3.3%左右,较上年明显回落。年内各地陆续推出居民阶梯电价、水和天然气等资源品价格改革措施可能会使物价下行速度放缓,但总体来看都不会改变全年物价整体回落的趋势。因此,不出意外的话,年内4%的物价控制目标应该可以实现。[详细]2012-06-05 08:2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