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之易小刚
第二部分 第三节
易小刚:做三一技术创新的第一人
1995年,三一重工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由于三一重工基本采用的是焊接技术,而紧缺的却是液压技术。因为拖泵的核心产品是液压控制系统。而对这一技术领域,当时三一重工的灵魂人物梁稳根、管理能人唐修国、战略奇才向文波都还没有掌握。当时的沈阳盛港通过与日本石川岛的合作获得了这一关键系统,而拖泵产品当时的两大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湖北建设机械则从贵阳183厂购买到了日本技术的国产化产品。
然而,对于三一重工而言,买日本人的设备,资金不够,而且不一定买得到;如果向贵阳183厂买,不但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他们也开始在生产自己的拖泵,不会给三一供货。同时,三一重工自己硬制造出来的仅有的一种拖泵产品——HBT60拖式混凝土输泵,由于其技术性不稳定,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要求。到1995年时,该产品积压甚多,卖不出去,同时该产品的大量欠款仍未收回,造成公司资金紧缺,现金流量不够。三一重工曾把这批产品卖给了公安厅的一个工地,结果全被退了回来。在资金紧缺、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三一重工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三一董事长梁稳根及公司主要领导唐修国、向文波等人开始在全国各处招聘,势必要挖掘出他们急需的技术人才。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机缘巧合,招聘把梁稳根和易小刚联系起来。
易小刚于1963年9月3日出生在湖南省武岗市一个普通教师的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981年,18岁的易小刚顺利考入华中工学院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1985年7月,他以无比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被优先分配到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作。
在所里,易小刚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了液压抽油机和注塑成形机等大型项目,并获得了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多次嘉奖,其中包括科技开发进步二等奖。同时,他还是由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下达的“154吨矿用自卸车关键液压、气动元件国产化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到了1995年(即易小刚大学毕业十年之后),他已经在北京拥有了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机械部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北京知名的液压专家等荣誉,这一切的成功令易小刚的父母和妻子引以为荣。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易小刚做出了人生中一个无比重大的决定——放弃优越的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等,毅然投身到湖南长沙星沙镇那个才刚刚起步、环境简陋、前程未卜的私营企业——三一重工。对于一般人而言,那是傻子才会去做的事情。与此同时,易小刚要到三一重工工作的选择,遭到了来自父母、妻子以及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而此时的三一重工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1995年6月,易小刚冒着“众叛亲离”的危险,坚定不移地去了长沙,并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毅然投入三一重工。1996年年初,易小刚正式加盟三一重工集团。
进入三一重工之后不久,易小刚发现,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压切换要靠连接不同的管子来完成,他觉得这样既麻烦,又容易出岔子,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集流阀组来进行切换。但当时三一的车间主任却不同意更改原设计,他的理由是,国外用的都是管子,况且客户也没有提什么意见,换它干什么呢?由于车间主任反对,工人们也跟着一起反对。梁稳根来到车间,把所有人都叫到一起,听到如此强烈的反对声,梁稳根只问了易小刚一句:“易工,你认为确实可行吗?”易小刚斩钉截铁地回答:“肯定没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国外是这样做的,就一味地模仿别人,那是没有任何突破的。”听完易小刚这句话,梁稳根无比明确地说:“行!一切就按易工说的做。”
自从这件事之后,三一所有的员工在易小刚面前有了两句禁话:一句是“国外也是这么做的”,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易小刚曾表示:“凡是说这两句话的人,都会被我痛骂一顿。难道国外做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难道国外没有做的,我们就一定不能做吗?如果总是以国外为标准,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没有创新的落后者与失败者。”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易小刚开始在集团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上紧攻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阀组技术。他发现,模枋日本石川岛液压系统设备中的液压元件全是非标准产品,而标准的产品只有石川岛才能够生产。如果按照模仿石川岛的思路,根本就无法做出标准的产品,因为一些原材料和配件以及技术都不具备。所以,易小刚决定抛弃它,从零开始设计这个集流阀组——这等于将自己逼上了一个绝境。但是,易小刚依旧废寝忘食地投入了一切从零开始的创新之中。
1996年9月,一个名为输送泵的新产品出来了。可喜的是,这个输送泵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产品的检验,质量也得到了保证。1996年10月,三一重工的输送泵在首都机场新候机楼的工地参加世界混凝土输送泵现场比赛中荣获仅次于德国大象泵的第二名。
这一荣誉不仅提升了国产泵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同时让三一重工泵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更重要的是,还帮助三一重工走出了困境。1999年4月,三一重工混凝土输送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大厦现场施工中,成功泵送混凝土300.8米,打破了国产泵最高施工高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此远销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泰国等地,成为国内第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而三一重工也真正进入了混凝土机械行业全球排名前三甲,成为中国第一品牌,使得进口产品从此不再是中国市场的主流。
把自己以及自己领导的团队逼上一个绝境,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有任何退路,这就是易小刚的性格。易小刚曾经说过:“有几次,我真的是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但我决不能因此而退缩,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对梁总的承诺,更是对整个三一人的承诺。”
易小刚对于三一的用心良苦、坚韧付出,梁稳根永远不会忘记。在工程机械行业内,有一种高强度的钢板材料,其抗压强度达到了1400兆瓦和1500兆瓦。在过去,这种材料纯粹从欧洲进口。然而,随着三一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这种特制钢材也成了制约三一产能的瓶颈,甚至随时面临着被供应商卡脖子的危险。对于这种情况,易小刚认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三一能够生产多少泵车,并不是取决于三一的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供应商的态度。而这样的企业模式又怎么能够强大起来!
为此,梁稳根问易小刚:“易工,你有什么好办法?”易小刚的研究领域是液压方面,本身对材料方面不是很了解。而当时国内普遍的现状是:该种材料的抗压强度最多也只能达到批量生产800~900兆瓦的水平。但易小刚还是干脆地回答说:“我们自己做。”梁稳根追问:“我们自己能做出来吗?”易小刚再一次坚定地回答:“我们一定要做出来。”就像当初研究集流阀组一样,易小刚也不知道其中的难度究竟有多大,但他就是敢于将自己逼上绝路。就像他常常说的那样:“一切的创新成果都是被逼出来的。”
易小刚再一次将自己逼到了墙角,为了三一的发展,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退路。另外,在他看来,做人要讲信用——来三一之前,他就给梁稳根承诺过,一定会让三一利用技术上的创新变得更加强大。当时正值夏季,热处理车间的室外温度已经达到了40℃,里面的情况可想而知。秘书和司机都热得受不了了,纷纷劝他回办公室休息一会。但易小刚始终坚守在火炉旁边,经过一个多月不分昼夜的艰辛实验,这种材料真的被做了出来。
不过,从成功的实验品到大批量的生产,又是另一个难以攻克的高峰。果然,进入大批量的生产后,这种材料始终难以达到要求。易小刚心里很清楚,一边是生产线上等着急用,一边是国外原材料买不到,几万员工眼巴巴地期盼着,而这种材料能否大批量生产更是决定了公司的生死存亡。易小刚清楚地记得,当时梁稳根的心情也同样的焦灼,他想问问易小刚情况如何,可又怕给易小刚带去压力。所以,他只能悄悄地问易小刚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没有得到确切回复的情况下,梁稳根还是找来了易小刚商量,他问:“易工,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不行的话,就降低一下材料的等级吧!”易小刚坚定地摇了摇头说:“梁总,你一定要对我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我一定会把这个材料投产成功。三一的产品要想具有竞争力,材料的等级千万不能降低。”
所幸的是,这种材料终于能够成功投入大批量生产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易小刚也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他全身心投入,很少睡觉休息,在车间不慎一脚踏空,从离地面几米高的工作台上摔了下来,身体被卡在了缝隙间,导致整个尾椎骨开裂。万幸的是,他立即被送到医院,最终脱离了危险。在易小刚住院期间,他的秘书告诉记者:“在整个过程中,易小刚失败了,爬起来,失败了,再爬起来……每一个类似的研发故事,其中富有戏剧性的细节都惊心动魄,能讲上几天几夜。”
易小刚表示:“每一次的研发几乎都要经历诸多的跌宕起伏。但当你面对挑战,并最终把别人认为无法走出的绝境走成功的时候,可能就是研发人员永远追求的最高境界。”易小刚认为,其实,国内的研发人员个个都很聪明,但是他们长期以来受到一种自卑感的影响,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认为国外的东西才是最先进的,这就导致了国内研发人员没有信心,创新思维不活跃,畏首畏尾不敢向前。因此,他认为研发人员最需要的就是充分的自信心。
易小刚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的采访时说:“搞技术研发的人员首先要打破恐惧,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只有这样,才能够研制出极具创新的产品。其次,还要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在创新中,失败了不要紧,关键是你能否重新站起来。”易小刚还说,公司不会处罚失败的人,在三一重工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从来没有由于哪一个研发人员因为创新时给公司带来了损失,而对其进行处罚。公司只会处罚那些不愿创新和不负责任的人。
1999年12月4日,三一重工为了奖励易小刚对公司做出的重大贡献,公司召开了股东大会并做出了决议:同意梁稳根将其持有的有限公司预留的5%权益中的2%的权益赠与易小刚,预留的有限公司权益减至3%。因此,集团公司的股东人数由当时的8人增加至9人,分别为梁稳根、易小刚、唐修国、向文波、袁金华、毛中吾、周福贵、翟登科、王佐春,他们成了三一重工控股大股东。
从此,易小刚不再是一个打工者,也不是一个高级打工者,而是三一集团的拥有者。随着三一重工的上市以及几年来的迅速发展,他的个人财富也急剧的膨胀,成为了亿万富翁。而唯一令他感到遗憾的是,他失去了远在北京的那个曾经无比幸福的家庭。因为易小刚放弃北京优越的一切后,来到三一,所住的是大工棚,夜里耗子到处乱窜,工资也很少。他的爱妻曾经几次探望他,每次睡觉时都会遇到耗子在身边爬来爬去,这种生活让从事医学工作并且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家闺秀实在无法忍受。在这种极端无奈的情况下,两人最终协议离婚。
易小刚虽然为此丢失了家庭,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和前妻仍然保持着联系,且仍有感情存在,因为他们当时不是由于感情不和离婚,而是因为事业上彼此的追求不同。因此,易小刚负责起了前妻和儿子所有生活上的费用,正如易小刚所说的那样:“大家始终都是一家人。”
如今,易小刚已经是三一集团的副总裁。专攻技术研发的他,有着异于一般高管的独特个性,他和梁稳根一样,是三一集团的灵魂人物,也是三一技术创新的核心人物。从他最初到三一至今,他在三一研发出了诸多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入BOSS团三一挖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