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科学发展振兴民族重卡

2012/10/17 09:19大众日报

做优做强省国企喜迎党的十八大

2001年12月18日,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正式成立。

2011年中国重汽全年累计销售整车约16万辆,其中9L以上重卡继续保持了国内首位,出口重型汽车2.1万辆,再创历史新纪录;实现销售收入72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超过30亿元。

中国重汽用十年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企业如何坚持科学发展,从濒于倒闭的亏损大户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重型汽车研发制造基地的发展历程。

自主创新助力产品结构调整

从开工建设到批量投产,仅用8个月时间就建成中国重汽发动机生产基地;年产5万辆的商用车公司从施工到投产仅用了一年时间;依靠技术创新,中国重汽率先在国内推出EGR和共轨发动机;率先在国内推出AMT手自一体变速箱;率先推出轻量化“汕德卡”,将单车质量降低1000公斤……

2001年改革重组以来,中国重汽始终把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年间,中国重汽依靠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业内震惊的重汽速度。

十年间,中国重汽从仅有一个系列78种车型发展到多个系列3000多种车型,年产销量增长30多倍。从专利技术为零到累计国家批准专利授权1850多项,成为全国重卡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

2003年,中国重汽通过对引进的斯太尔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开发出斯太尔王系列重卡,由此掌握了重卡的系统集成技术,驾驶室、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总成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2005年,中国重汽推出了完全自主产权的HOWO系列重卡,使我国的重卡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中国重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卡HOWO—A7。这款运用130多项最新技术专利的新一代重卡,驾乘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电子化水平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HOWO—A7推出后广受好评,成为国内高端重卡的代名词。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重汽已经在实践创新中找到发展之路,在适应未来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和轻量化汽车实现了新突破,形成了国内最完善的卡车整车产品系列型谱。

在整车产品中,他们引入轻量化系统工程。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车架、橡胶悬架、铝合金变速箱等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来实现整车的轻量化,不仅保持了产品稳定可靠的特色,也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技术水平。以豪沃牵引车为例,自重从9.2吨降低到8.08吨,轻了一吨多,运输效益可提高4%,同时百公里油耗可节约2到3升。据侧算,一辆轻量化重卡一年行驶20万公里,可增加用户收入四五万元。

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背后是中国重汽强大的研发平台。始建于1986年的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是中国重汽新产品研发和试验的综合科研基地,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年来,中国重汽投入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近200亿元,这使其制造工艺和生产规模快速与国际重卡先进企业靠拢。

质量铸就荣誉

2010年12月28日,在第二届山东省长质量奖颁奖仪式上,中国重汽集团以卓越表现获此殊荣。

中国重汽坚持“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目前,中国重汽已实现了质量信息的网络化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智能化、自动化,多年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总体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主要产品的性能指标已接近国际水平,主要产品的质量等级始终保持在优等品水平。

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离不开技术改造上的大投入。中国重汽近年来先后筹集资金70余亿元用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整车装配和检测线;包括进口压力机组成的8台大型冲压线;由6台ABB机器人和美国EASOM传输机构组织的自动化焊装线;采用PLC控制、人际界面故障状态显示、PROFIBUS等技术组成的自动化底漆、中涂和面漆涂装线和由比利时SOENEN公司生产的三面冲孔自动化车架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目前行业激烈竞争形势,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重汽将2012年确定为质量效益年,努力打造中国重汽特色的质量文化。中国重汽提出今年的质量目标是:确保重卡产品质量竞争力强、用户满意度高、对市场有明显拉动作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Alley

相关阅读

中国重汽重组后首次大会 谭旭光为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

10月21日,在中国重汽集团与山东重工集团重组完成后召开的首次领导干部会上,谭旭光重申“约法三章”,[详细]2019-10-24 17:53

中国重汽集团重组落定首次领导干部会谭旭光讲了啥?

在山东重工集团与中国重汽集团全面完成重组后,中国重汽于10月21日召开重组后的首次领导干部会议,谭旭[详细]2019-10-24 17:46

中国重汽班子充实调整 与潍柴融合步入“蜜月期”

中国重汽集团与山东重工集团经过一年多的“磨合期”,9月底完成了重组。 2019年10月21日,中国重汽召开重组后首次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公布了中国重汽多名高管的人事任命。其中,原潍柴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勇被任命为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原山东重工集团纪委副书记台学成被任命为中国重汽集团纪委书记;同时将中国重汽集团采购总监提拔为副总经理。随着这一调整的落地,中国重汽和潍柴的战略协同与融合发展步入“蜜月期”。 文化融合是重组整合的思想基础。谭旭光到中国重汽后植入了全新的企业文化。他曾在各种公开会议中多次提出:中国重汽要践行“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的核心价值观、“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文化、“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文化、以及“约法三章”、“领导干部八不用”等新的团队文化。此外,“磨合期”内,谭旭光还组建了融合小组,多个批次将中国重汽和潍柴的干部互派学习交流。 谭旭光表示中国重汽要全面导入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谭旭光称“要在导入潍柴WOS的基础上,注入中国重汽整车元素,打一场工程管理流程提升的翻身仗。我们这么大的集团要有工程管理的方法论,潍柴的WOS直接拿过来肯定不能用,要在逐步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注入整车元素,形成中国重汽的管理文化和方法。”作为获得中国质量奖的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是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模式的一个样板,将有利于中国重汽提升管理水平。 从今年开始,中国重汽还将全面导入KPI考核,先从国内外营销开始,按照销量精准考核,奖罚分明。谭旭光放狠话“我不信中国重汽4万名员工选不出优秀的营销人员”,“谭大胆”一向的铁腕作风展露无疑。 重组完成仅仅是个开始,重组后的“完美”融合才能让两家企业双剑合璧、所向披靡。好在有一年的“磨合期”作为基础,我们且看中国重汽与潍柴在融合“蜜月期”内如何甜蜜如斯、渐入佳境。 (文章来自潍柴)[详细]2019-10-24 17:17

中国重汽改革砍向总部“机关病”谭旭光:阳光运行、服务一线

2019年10月21日,中国重汽召开重组完成后的首次领导干部会,谭旭光提出要高效透明化建设集团总部,这是继中国重汽机关总部人事制度改革后,“谭大胆”再一次剑指总部机关,砍向中国重汽总部“机关病”。 “改革要实现以上率下,前段我们已经把生产一线办公室的沙发全部取缔了,下一步总部除了会议室、会见室外,所有领导干部办公室的沙发全部取缔。”谭旭光在大会上发出指令。 “所有领导干部办公室由封闭门变成透明玻璃门,让大家在阳光下透明工作、接受监督。”谭旭光此举看似仅仅是对办公环境的改变,但真正要改变的是领导干部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机关总部是一个集团的大脑,总部僵化痴呆、运转不畅、作风漂浮,整个集团就是散沙一盘。谭旭光向中国重汽总部释放的这一强烈信号,坚定的表达出了根治“机关病”的信心决心,让“机关病”无处遁形。 据悉,在中国重汽章丘生产一线调研时,谭旭光看到车间办公室沙发后勃然大怒,当即在会议中要求即刻整改,取缔生产一线办公室的全部沙发。生产一线,就是“前线”,前线就是用来“战斗”的,而不是享受的。生产车间沙发取缔后,赢得了员工的认可,在中国重汽震动很大。 谭旭光提出了集团总部要在发展中进一步优化、精干人员,高效为一线提供服务,并责令质量部、制造部、工艺部、安全环保部全部搬迁到章丘生产一线。不难看出,谭旭光已经找准了机关的“七寸”,直指问题要害痛点,总部不是权力机构,而是服务机构,机关高效运转,切实为客户服务,才能告别“纸上谈兵”。 对于中国重汽总部机关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现象,谭旭光更是深恶痛绝。“所有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间,任何部门和个人不能说不,只能回答怎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否则就让你下岗。”言辞激烈,但更多地是打造良好生态的期盼和决心。只有让各职能部室变被动为主动,后方支持前方,协同作战,总部机关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脑”。 (文章来自潍柴)[详细]2019-10-24 17:14

中国重汽领导班子再调整 全面启动第二轮改革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充实调整中国重汽集团领导班子,王勇任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常务副[详细]2019-10-24 12:5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