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柴厂长钱恒荣:企业文化是终极竞争力
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是精气神;一个企业,最不能忽略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终极竞争力”一汽解放公司无锡柴油机厂(以下简称锡柴)厂长钱恒荣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
锡柴从不担心自己缺少文化的积淀,作为一家成立于1943年的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早期的柴油机厂之一,锡柴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
对于有些企业来说,过于沉重的文化积淀反倒成了企业发展最大的阻力,但是对于锡柴来说,在近70年的风雨兼程之中,正是靠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使企业获得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一次次“创业”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
正如锡柴党委书记蔡真法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的话,锡柴人就是有一股劲、一道魂、一个好产品、一个好班子,其中,一道魂就是锡柴的企业文化,这道“魂”也是锡柴生存发展四大利器的精神支柱。
文化源自于点滴的凝聚
时至今日,锡柴的发展中,企业文化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有计划、充满战略性的建设之下,锡柴企业文化已经成长为企业优化管控能力、提振员工士气的一大武器。
据具体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锡柴管理部党建室主任邵艳娟介绍,锡柴企业文化和其他的任何一个经过咨询公司打造过的企业文化都是不一样的,其发展和建设是有迹可循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锡柴的文化是在近70年的发展中自发形成的,它来自于广大领导、员工自发的总结;
其次,锡柴作为一汽集团旗下的国企,自身拥有的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和积累,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巨大便利;
最后,锡柴的企业文化不但构建了完整的体系,而且实现制度化,与企业管理进行了融合,得到了广大员工普遍认同,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据邵艳娟回忆,锡柴企业文化的总结和建设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的。90年代初,锡柴领导层开始提出总结和建设企业文化的设想。
当时锡柴处于二次创业阶段,正是一个百废俱兴的时候,领导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要求,但是这种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完全脱离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模式。
1997、1998年,锡柴人开始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工作当做一项独立的、战略性的工作抓起来。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在1997年,锡柴开始推行工厂色标化管理和VI整体标识管理,锡柴的标准字、标准色、厂服、厂歌等一系列统一的文化元素开始在那时形成。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其实,锡柴的一些文化理念从1994年开始就已经自发形成,比如1994年就提出的“质量就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的概念。如今过去18年了,这句话仍然作为锡柴质量工作的核心思想,18年锡柴人将其一以贯之,在实践积累中不断给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
1997年,着实是锡柴企业文化发展的关键一年,除前面提到的色标管理、VI管理之外,1997年还是锡柴的第一个管理法制年,其目标是把法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使员工都能够做到自觉遵守制度。
要真正达到以上目标,锡柴的管理者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不排斥硬规范的铁腕,不光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做什么事情要硬抓到底。1997年开始到现在,锡柴能够做到‘制度执行不走样’。怎样不走样?一定需要法治管理的严惩。”据邵艳娟介绍,当时厂里要求员工在厂内不允许抽烟,马路上一个烟头都不许出现,实际上推行起来非常麻烦,为了推进工作,当时的负责小组提出了明确的惩罚措施,其中规定,如果在路上抽烟,一根烟一次罚款1000元,而那个时候,员工的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一个烟头,一个多月的工资都要罚进去,重罚之下,制度的严肃性被重新确立,“这么多年下来,就发现了两个烟头。”邵艳娟感慨道。
关于这两个烟头,还有一段趣事。
有一次,负责营销的厂领导带着客人参观工厂,并向客人打包票,在锡柴的路上绝对发现不了烟头,如果发现的话,一个烟头奖励1000元。客人在参观结束后拿出了两个烟头,说是在厂里捡到的,2000元的承诺立即予以兑现。
后来,企业内部对这两个烟头进行反复排查,发现其实是客人自己抽完了之后故意剩下的,他们只不过是拿出来试试锡柴是不是说话算话。
记者在参观采访中也被一件小事深深触动了。在参观6DL车间时,作为向导的邵艳娟发现车间地面上有一小截线头,毫不犹豫马上捡起来放在自己兜里。后来谈起这事,她说,当时就是一个习惯动作,而且不是她一个人有这样的习惯,所有的员工都有。
这样几年坚持下来,工厂管理的严肃性就已经名声在外了。2011年,无锡公交公司两批客人到锡柴参观学习党建和企业文化,大巴刚进锡柴厂,带队负责人就对全体参观者说,到锡柴厂来,有一点要注意,走路有走路的规矩,不可以在马路上抽烟,不要丢了公交公司的面子。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