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低端品牌收购海外高端品牌应慎重

2012/08/17 10:21中国行业研究网

道路并不平坦

很明显,并不是当国人提着钱去并购,那些外资企业就会喜笑颜开地将自己拱手奉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约束各类外资并购项目:东道国可能修改法律或调整政策,以尽快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困境,解决某些特殊矛盾。

香港德勤企业董事乐家宜提醒跃跃欲试的国内企业:在当下的国际情境中,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注意政治风险、文化管理风险以及法律法规风险。

当前,尽管中国买家被饱受危机困扰的欧洲视为座上宾,但是不同的文化规则与商业规则,依旧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上必须面对的拦路虎。有一种怀疑其实很有市场:中国式收购尽管盘活了其濒临财务危机的企业,但是是否也意味着中国以经济手段获得了某种形式上的话语权?并购案是否会被描述成经营多年的名誉轰然倒地的公众性事件?

对中国投资的颇多猜忌和限制,让中国企业望洋兴叹。

乐家宜亦称,要“小心有歧视”。

况且,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并不放心,加之双方缺乏沟通与了解,并购公司所在国对国企的国资背景不放心,担心中国企业代表中国政府进行并购,本国资源被中国控制,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很大原因便是澳大利亚部分政客的反对。

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案中,澳大利亚政客认为中铝代表中国政府的利益,其收购行为或将有损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

其实,困扰中国企业的,不仅仅是与各国沟通的问题。除了政府层面的政策作用,当下中国金融体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而且,中国虽然拥有高企的外汇储备,但是企业海外并购所需的融资资本并没有包括在内,也就是说,高额外汇储备与海外投资借款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宋敏称,国内企业走出去风险依旧很大,国内相对封闭与保护的环境,例如垄断、融资成本低、简单粗放等优势,在海外都没有。

最关键的,其实是人才与观念。

目前,国内企业依然缺乏人才,尤其是对海外了解的人才。

另外,由于各国文化不同,商业环境不同,民众观念不同,导致国内企业并购国外企业时,不断出现人才缺失乃至流失的问题。这其实已经与国内企业的初衷背道而驰——当初企业并购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得到目标企业的研发力量和销售渠道。

况且,随着人才流失,被并购方的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乃至全球网络都有可能面临流失的风险,而中方如果重新架构这些资源,无异于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企业。

由于并购方和目标企业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上有差异,在企业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如何使母公司与新并购的子公司在文化系统上获得统一,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宋敏称,企业内部治理不完善,也是中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宋敏强调,并购后的企业最终应该采取本土化管理。否则,按一些国企的做法,不愿放弃权力,不信任当地管理,他们空降的官僚并不一定能够担当重任。

透视下的隐忧

其实,并购交易的完成只是第一步,衡量海外并购是否成功,还要看交易完成后,是否能够实现企业的有效整合、平稳运行并实现赢利。

世界诸国的海外并购先例,足以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在宋敏的了解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业飞速崛起,而彼时世界制造业的核心国家美国则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于是,看准这一时机的日本资本大举进军美利坚。

在这场大进军中,三菱财团耗巨资将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收归囊中,这让不少美国人担心:日本人是不是准备收购整个美国?——这个担心如同当下世界对中国人的担心。

然而日本人并没能把这些买来的资产消化掉——几番周折之后,洛克菲勒中心重回美利坚怀抱,而大量的海外并购资金压力,也牢牢拖住了日本经济的后腿。

当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收购行动,一个很集中的现象是“收购品牌”,在宋敏的观察中,日本韩国当年靠收购成功将自己的品牌打了出去,但是中国与他国并不一样,在当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用本土的低端品牌收购海外的高端品牌,中国企业应该慎重。

在旅英经济学家李俊辰的观察中,中国企业必须经历一个从没有垄断优势到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境况迥然不同。由于处于较封闭的商业环境,中国企业并不具备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企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备真正的跨国投资与经营的条件。

宋敏称,中国的三十年改革主要还是以引进为主,在这种前提下,国内企业普遍对外了解不足,这就决定了一旦企业并购成功后,在文化整合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况且,由国企主导的大宗能源海外并购,与私企主导的海外品牌并购,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先天性的冲突——这种冲突尽管有着可调和性,但在目前的现实情境下,并不具备统一协调的可操作性。

况且,中国公司往往在并购的过程中将外企原有的债务打包收购——这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此前大连万达收购AMC的过程中,26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就包括了购买AMC100%的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

在当下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本身无可非议,不过过于迅猛的并购态势,势必会引起海外国家的不安,随着资源价格和民族主义的持续高涨,一些政府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重新选择了短期机会主义路线,通过推翻原有合同、提高税收分成、限制外资持股比例等方式,损害投资者权益,增加政府收入,资源行业的全球并购由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况且,即便收购顺利,中国本土公司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锤炼原有的管理队伍,以便使公司具备真正的全球管理经验——这并非朝夕之功。

乐家宜称,尽管目前中国需要资源,但企业要走出去并购,必须准备一个好的团队,并取得国家支持,以便处理与他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此外,考虑到了解当地法规的必要性,一个强大的法律顾问团队也是必需的。

从长远看,宋敏建议,政府没有必要给予企业特殊政策,而要鼓励企业完全按照商业原则去操作相关并购程序。政府真正要做的是协调国家层面的沟通,并力求打破他国对国企背景企业收购目的的怀疑——“或许我们可以想办法利用香港平台(注册公司)走出去,或以股份制的形式与香港企业一起走出去。”

当然,最重要的是,企业必须先练好内功。而当企业准备出发“购买这个世界”的同时,是否也该想一想:为什么要买下它?它对企业自身究竟又有何种意义?

责任编辑:Eason

相关阅读

柳工客户的家国情怀:我们的本土品牌,我们的骄傲

加蓬的锰矿总储量占世界锰矿总储量的四分之一,总产量位居世界第四位。柳工海外拍摄采访团队结束南非的行程[详细]2019-10-23 17:20

彭清华寄语玉柴专汽:希望本土品牌发展更好

6月19日,由广西区“美丽办”及区工信委联合主办的全区清洁乡村环卫装备产品展在南宁举行,来自20多家企业85种环卫装备产品参加了活动。玉柴专汽公司董事长苏朋、总经理唐咸云、副总经理姚剑亲自带队参加此次活动。专汽公司作为区内最专业的环卫设备生产制造企业,所供展示的农村垃圾收运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多功能垃圾收运车辆,为我区各级政府实施“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提供了技术、方案、设备的重要参考。本次展会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及区政府领导带队,各级政府相关单位领导一行300多人参观了各厂家的产品。在专汽公司展位前,领导们听取了专汽公司的介绍后,彭清华对参展的NZ5167ZXX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微型勾臂车和货箱式垃圾车所展现的自动、高效的现代化环卫装备给予肯定。彭清华指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对本土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希望相关企业进一步研发适用于农村的小型轻便、经济实用、质量优良的产品,并做好配套售后服务,扬名企业品牌,取得更好的发展。[详细]2013-06-28 09:20

印尼工程机械市场:中国本土品牌有待突破

印尼工程机械市场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市场之一,近年来成长速度很快。近日,笔者参加了2011年印度尼西亚国际采矿暨设备技术展览会。虽然从参展商规模、参加人数,以及受重视程度上看,该展会都与国内同级别展览有一定差距,但卡特彼勒、小松、神钢等一些国际知名制造商仍对展会十分重视。通过此次展会,笔者对印尼这个东南亚地区颇具活力的市场进行了一番探索。小松的发展重点早已由日本国内市场转向海外,印尼和澳大利亚市场正是其重点发展区域。在印尼市场,小松的设备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卡特彼勒排第二位,占据2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通过新机和二手机,小松已经稳固把持住了印尼市场。特别是近几年,印尼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了其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激增,使得日、美系品牌需求得以持续扩大。想必这也是日美品牌相对重视展会的原因之一。在此次展会期间,同样看到了中国本土品牌的身影,而且国内主要工程机械品牌悉数露面。遗憾的是,除了三一重工是独立展台参展外,其他国内品牌都是通过代理商形式参展。经过探访得知,国内品牌也属于较早进入印尼市场,但受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的影响,长期难以与日美品牌相抗衡,当地用户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美誉度不足。这也是中国本土品牌多年来难以在印尼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面对新的出口增长点,中国本土企业开始调整海外战略。三一重工的开拓步伐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随着三一在印尼兴建产业园,以及此次借助展会与当地代理商合作签约,有可能改变印尼市场对国产品牌的惯性认识。三一重工在印尼市场的新战略即把品牌定位于中高端路线,力图扭转中国本土品牌质差价廉的旧印象。全新打造三一品牌在印尼市场高性价比、优质售后服务、大品牌的新观念,并通过直销和代理商双渠道,全面拓展印尼市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与小松、卡特彼勒平分秋色的程度。通过此次展会可以看到,今后印尼市场将以中小吨位产品为主,高性价比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立足本地市场的关键。如何说服当地设备供应商和客户,改变其固有观念任重道远。展会期间,笔者与来自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设备代理商进行了一些交谈,可以感觉到有不少人在肯定中国国内市场急速增长和制造水平提升的同时,皆对国产品牌质量抱有较强的不信任感,并表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会倾向于日美品牌,特别是二手工程机械设备。而东南亚市场代理商、承包商之间错综复杂、利益交织的关系也更容易对国产品牌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但即便如此,质量决定胜负,品牌造就一切仍是亘古不变的制胜之道。相关报道  印尼国际工程机械展将强势登场 几乎在BICES2011展华丽谢幕的同时,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MMI)就对外界高调宣布,2012年ConBuild印度尼西亚展将带着对采矿业的高度关注在当年5月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实现强势回归。ConBuild印度尼西亚展即印尼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建筑材料、技术及服务博览会,它是由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与印尼国家建设部联合主办的国际性专业展览会,该展览每年一届。2011年ConBuild印度尼西亚展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300家展商,及1.5万名专业买家参加。展会总面积为20000平方米,其中中国企业参展面积为1000平方米,参展企业30余家。延续首届博览会在2011年5月成功举办的热潮,参展商依然接连不断地获得订单并进行着商业谈判。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佼佼者,印度尼西亚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不断加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为展会顺利召开和收获丰硕成果提供了保障。从近年的数据看,印尼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不俗。根据2011年最新发布数据,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达到了6.2%,同比增加1.7%。与此同时,印尼工程工业正在飞速发展,无论是运输和能源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还是与国内蓬勃发展的采矿业相关的工业建设都将推动其强劲的增长势头持续至2014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印尼建筑市场在过去10年间,每年的建筑价值都有10%以上的增长,其建筑水平也同步上升。印尼公共工程部预估明年的建筑市场价值至少能达到200万亿盾。作为印尼第五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贸易伙伴,中国产品在印尼地位较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且价格低廉,广受印尼客户喜爱。除此之外,2012年ConBuild印度尼西亚展还具备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其拥有的强大国际支持和网络,它是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MMI)主办。[详细]2011-11-25 08:54

中联重科:创造国际化本土品牌靓丽名片

近日,中联重科进军海外市场捷报频传。中联成套设备参与非洲最大斜拉桥建设;30台泵车出口日本,实现中国零的突破……这一系列国际化发展进程助力中联重科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八强行列。 致力技术进步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企业,只有企图才有事业。企而创新,图而突破。 中联重科副总裁陈晓非说道:“目前,中联重科平均每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每年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19年的发展,我们不仅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引领着国内行业与国际巨头抗衡。” 据悉,最近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便是中联重科融合CIFA欧洲前沿技术之后所自主研发的最新产品。该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中联重科已牢牢掌握了世界最尖端的混凝土泵车臂架技术,引领世界混凝土泵车行业的发展。 致力管理创新 为了实现中联重科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将管理创新作为实施国际化品牌战略的制度保障。 “改变也是应对残酷竞争的需要。”中联重科高级总裁杜幼琪说,中联重科通过推行事业部制的管控模式提高管理团队的执行力,降低运行成本,改善管理效率。在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独树一帜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致力文化交融 中国企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首当其冲面临的是文化差异。董事长詹纯新表示,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一定要本土化,做当地的企业。谈到并购CIFA公司时出现的文化差异时,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说道:“并购初期,CIFA员工普遍有抵触情绪。公司及时调整思路,保留原管理团队和企业文化,这样不仅稳定了员工队伍,更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联重科作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肩负着行业民族品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他们正致力于将这张“中国制造”的国际化民族品牌名片传递至世界各个角落。[详细]2011-10-31 17:47

挖掘机销量继续下滑 本土品牌日渐崛起

2011年是挖掘机行业的“混战年”,在这场混战的上半场,本土挖掘机品牌日渐崛起,不断蚕食着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据统计,6月份,25家主要挖掘机制造商共销售挖掘机1.03万台,同比下滑12.47%,环比下滑28.07%。1-6月累计销售12.54万台,同比增长27.71%。 挖掘机6月的销售状况没有超出市场的预期。早在上月行业公布月度销售数据之时,多家券商研究员就告诉记者,货币政策紧缩导致下游需求锐减;同时,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旺季促销造成了行业需求的提前透支。因此,挖掘机的销量在三季度之前不会乐观。 虽然进入二季度以后,挖掘机行业整体销售情况不佳,但从各月的销售明细来看,内资挖掘机品牌势头良好。以三一重工、厦工股份和柳工、山重建机为代表的内资品牌正在为挖掘机进口替代添砖加瓦。 数据显示,6月份,九大主要外资品牌挖掘机销售5666台,同比下滑32.93%,环比下滑32.27%,销售占比已从3月末的65.8%下降至55.13%。而八大内资品牌的销售占比已从3月末的31.62%上升至33.93%。 在本土挖掘机品牌强势突围中,三一重工的表现尤为抢眼。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共计销售1.38万台,同比增长80.89%,其中6月份销售1123台,已经超过斗山中国,成为国内挖掘机市场份额第二大品牌。这也是继今年1月之后,三一重工二度超越小松中国,位居行业月度销售冠军。 在25家主要挖掘机制造商的销售中,本土品牌与日系品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行业协会估算,在2011年,小松中国、日立建机等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同比下降1.92%和1.37%;而三一重工、山重建机等本土挖掘机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同比上涨2.48%和1.18%。 本土挖掘机品牌的崛起与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来自日本的二手挖掘机一直制约着本土挖掘机的发展。2010年,我国进口二手挖掘机4万台左右,其中从日本进口的二手挖掘机至少在3万台以上。然而,日本“3·11”大地震后,中国挖掘机市场的销售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日本本土对于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日本二手挖掘机以及新机出口量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出现一个不小的“真空地带”。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本土挖掘机品牌迎来了机会,如果能够抓住,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会出现一定的增幅。如果能够保持住增长态势,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有较大的改变。[详细]2011-07-12 09:17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