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百家煤矿停产 煤炭黄金十年已终结?

2012/08/15 11:16新民晚报

延伸

煤炭“黄金十年”已终结?

近日,煤炭库存数据持续攀升,作为国内煤炭市场风向标,环渤海港口库存爆棚、价格深跌表明,煤炭市场进入近十年来最为疲软时期,煤炭工业从快速发展转入平稳发展的拐点已开始渐渐显现。有人用煤炭“黄金十年终结”来形容这次困境。

在“武钢养猪”引发的争议还未完全消散之际,山西焦煤集团突然于6月份正式与双汇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进入食品行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山西一些煤炭公司的老总们已经集体出动,去下游企业促销去了。这种现象已有多年没有过了。本报记者 高羽珑 通讯员 张云飞

省政府出台减免收费细则稳定煤炭销售和生产

八九两月运煤车高速路收费减半

今年以来,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国内主要用煤行业需求明显回落。8月13日上午,全省工业促销保产稳市场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政府将出台减免收费细则,稳定煤炭销售和生产。

煤炭市场下行压力增大

在此之前,省发改委就召开了全省煤电运形势分析座谈会和上半年全省煤炭产运销形势分析座谈会。相关产煤市、县煤炭铁路运输计划管理部门、西安铁路局、省电力公司、省煤炭运销(集团)公司、有关国有重点煤矿等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今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市场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增大,煤炭产销量出现了暂时的低速增长,市场价格、销售利润等指标均不同程度减少。从统计数据看,上半年,全省累计生产原煤2.14亿吨,同比增长10.47%,增速回落6.48%;销售煤炭2.04亿吨,同比增长8.06%,增速回落8.08%。

三大原因致煤炭市场低迷

与会各方分析,影响我省煤炭、电力市场的不利因素有三点:一是国内宏观经济的下行,传导影响煤炭行业下游消费萎缩,产需矛盾加剧,造成煤炭滞销,价格下滑,省外重点合同兑现率下降;二是东南沿海地区煤炭进口量增加,企业对国内煤炭需求减少,煤炭中转地和发电企业库存高位运行,加之6月份南方水电进入丰水期,电力供应对火电的依赖有所缓解,省内、省外发电企业采购煤炭积极性下降;三是铁路运输的“瓶颈”仍然是制约我省煤炭外销的重要因素。

五项政策支持煤炭企业

为了稳定煤炭市场,省政府决定:

一、对通过高速公路运煤的车辆,八九两个月暂时执行减半收费;

二、对包西铁路复线陕西神木至关中段铁路运煤,运费减半;

三、从8月份起,暂时免收煤炭生产企业每吨15元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四、各市对涉煤企业的各项重复收费和无政策依据的收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尽快公布取消;

五、增加发电企业电煤存量。根据市场变化,省内重点合同电煤价要按照低于省外的原则,调整电煤价格。坚决杜绝恶意拖欠货款的现象。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生产煤炭4.6亿吨目标。

责任编辑:A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煤炭业 煤矿
相关阅读

煤炭业:运行总体平稳 转型任务艰巨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业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的韧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因子增多。业内人士认为,煤炭行业应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应对各种挑战的韧性和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能力。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煤炭产业经济景气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国煤炭产业经济景气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产业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的韧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因子增多。下半年,煤炭产业延续当前发展态势的概率大。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表示,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煤炭行业应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应对各种挑战的韧性和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能力。 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成效突出,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市场预期稳定向好,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在宏观经济平稳向好形势驱动下,煤炭产业经过温和调整,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从供给侧看,上半年全国累计生产煤炭16.97亿吨,同比增长3.9%,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1.1个百分点;累计进口煤炭1.46亿吨,同比增加1319.1万吨,增长9.9%,增速较去年同期收窄13.6个百分点。 从需求侧看,上半年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783.4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去年同期收窄31.8个百分点;累计出口煤炭236.5万吨,同比减少292.2万吨,下降55.3%,与去年同期增速15.1%相比,大幅度降低。 在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的形势下,上半年煤炭产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564亿元,同比增长18.4%,与去年同期的断崖式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应收账款2603.6亿元,同比下降5.6%,较去年同期增速回落9.2个百分点。 随着全行业效益有所好转,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28.62亿元,同比增长1.4%,较去年同期增幅扩大1.2个百分点。上半年末,全行业从业人员为329.30万人,同比减少4.6%,较去年同期降幅收窄3.4个百分点。 “上半年,尽管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但复苏的势头并未改变,带动了煤炭等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这为煤炭产业平稳运行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岳福斌分析说,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下游产业对煤炭需求有所增加。 电力行业是我国传统用煤大户。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需求增加较多,全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增加,达2126小时,其中燃煤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达2184小时,好于去年;规模以上火电发电同比增长8%,增速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上半年煤炭行业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重组存量产能,不断优化产能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主动调整产量,稳定煤炭价格;加强内控管理,降本提效,实现了产量增速放缓下的效益提升。”岳福斌说。 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今年下半年,煤炭产业继续平稳运行的概率大。不过,煤炭产业也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充分心理准备,保持高度警觉。”岳福斌说,未来宏观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煤炭产业自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也将下滑;全球债务规模创纪录,使得债务风险系数加大;地缘政治风险,特别是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加剧,将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持续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也有所放缓,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正转负。 在环保新政高压下,减少煤炭消费已成大趋势。当前,无论是生产性消费,还是生活性消费都难以形成煤炭有效需求的增长点。 岳福斌认为,火力发电是煤炭最大的需求方,其装机容量增速多少与煤炭有效需求增长息息相关。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速已出现放缓迹象,新建增加发电生产能力同比减少,其中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同比增加,火电投资同比下降。同时,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产生了对煤炭消费的挤出效应。钢铁产业受贸易战影响出口受阻;水泥产业去产能、去库存力度在加大;居民消费因“煤改气”“煤改电”和分布式新能源的发展,也大大减少了煤炭直接消费。 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煤炭产业平稳运行、稳中向好并不表明产业自身不存在问题。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出现趋缓态势。从投资上看,增速下滑;从产量上看,出现缩量;从价格上看,出现下调。 “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好转,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岳福斌分析说,过剩产能大部分去掉了,但由此而形成的过剩劳动力、负债、闲置生产设备大多成了集团或存续企业的负担;企业去杠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融资的难度加大了;降低制度性、政策性成本的普惠政策已出,但对推高煤炭成本的主要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尚未调整,降成本的效果尚不明显;补短板主要靠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但总体偏慢。 坚定信心应对挑战 总的来看,分析当前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形势,既要看到煤炭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有机遇、有成绩、有效果、有前景,也要看到发展中还存在新困难、新问题,既要坚定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 为应对经济运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冲击,努力克服持续上行压力加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困难,防止已经出现的产业经济景气度温和调整演变成过度调整,煤炭产业仍然应该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对于煤炭产业而言,稳中求进就是要在保持煤炭经济运行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岳福斌说,近年来,我们坚持稳政策、稳供给、稳价格、稳杠杆,使陷入困境的煤炭产业摆脱困境、重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取向是十分正确的,应该继续坚持。在此基础上,煤炭产业应把高质量供给体系建设作为重点,通过质量变革,提高煤炭产品供给质量,满足需求;通过效率变革,提高投入产出质量,降本提效;通过动力变革,增强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激发活力,加快从靠生产要素投入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岳福斌建议,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努力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主要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出清僵尸企业要坚定不移,同时要注重发展先进产能,以确保能源安全供给;去过高杠杆率解决负债率过高问题毫不动摇,但要讲求策略,要稳杠杆,防止资金链断裂;降成本要加大力度,在企业努力降低经营性成本的同时,政府通过减税清费等举措降低制度性、政策性成本;补短板要积极主动,立足自身优势,扬长补短,重点要放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上,重点放在煤基合成技术产业化上,进一步增强企业应对各种挑战的韧性和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能力。[详细]2018-08-13 10:46

煤炭业冰点:近半矿井停产停建鼓励员工休假停薪

历经了连续3年多的价格暴跌,煤炭行业没有盼来行业复苏的那一天,却迎来了新一轮的关停大潮。 近日,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决定对61处经营困难,建设资金不足,预期效益不理想的生产、建设煤矿实施停产、停建。事实上,根据此前国务院安委办发布的《关于集中开展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显示,当前我国共有4947处停产停建矿井,占矿井总数的48%,其中停产停建1年以上的有3346处。 而尚在维持运营的煤矿日子也不好过,尽管大煤企不断降价来争取生存空间,但多数仍难以摆脱亏损的厄运。《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近日,潞安集团和淮北矿业集团更是出台了鼓励员工内部休假以及停薪留职的办法,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挺过此轮行业寒冬。而早已经陷入巨亏的龙煤集团为了自救,9月份便已喊出了3个月分流10万人的目标。 尽管整个煤炭行业已经惨不忍睹,但从目前内外交困的情况来看,煤价走跌仍没有停止的迹象,煤企的困境已经成了一盘难解的死局。 救救煤企 最近一年,已经在平煤集团工作了近5年的煤矿职工李平(化名)无奈地成了“啃老”一族。 “现在的情况是集团半年才能结一次薪水。我上半年的工资集团7月份才给结了,算下来平均一个月只有不到2000元,比往年效益好的时候降了差不多一半。”李平告诉本报记者,7月份之后的工资一直还没有给,只能勒紧裤腰过日子,不然就得找父母资助。 是不是要离开这个行业令李平左右为难,当时进入平煤集团拿到这个国企的铁饭碗令大学同学无比羡慕,如果现在因为效益不好放弃,不舍得这个当年曾经布满光环的铁饭碗,不放弃又只能留在集团混日子。 不过,潞安集团和淮北矿业集团近日则主动出台了鼓励员工内部休假以及停薪留职的办法,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挺过这轮行业寒冬。 10月20日,潞安集团正式下发《停薪留职》与《内部休假》管理办法。 潞安集团表示,面对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压力日益加大,为进一步缓解企业的经营负担,精简优化员工队伍,自上而下释放压力,集团公司本着平等自愿、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在全集团范围内实施停薪留职制度,以此来保障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畅通无阻,从而提升用工效率,增强岗位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的最终目标。 潞安集团是山西省属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之一,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和喷吹煤生产基地。目前,在世界500强排名第358位。截至2014年底,拥有职工10万人,二级子公司77个。 而最早通过分流员工来实施自救的煤企是龙煤集团,龙煤集团是东北最大的煤炭集团。9月21日晚,龙煤集团在机关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成立公司总部人力资源创业培训中心,执行集团安置分流人员和鼓励职工创业闯市场相关政策,要求全面完成3个月分流10万人的目标。 这些煤矿自救的原因均是因为企业的严重亏损。 停产潮汹涌 大煤矿陷入亏损泥沼,尚能勉强支撑,更多的小煤矿则只能迎来被关停的命运。 近日,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煤炭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决定对61处经营困难、建设资金不足、预期效益不理想的生产、建设煤矿实施停产、停建。 陕西省煤监局决定,生产煤矿停产、建设煤矿停建工作,按煤矿隶属关系,由市、县煤炭管理部门或省属煤业集团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停产、停建煤矿派驻安全监督员。 停产、停建煤矿自公布之日起,必须停止一切生产、建设活动,并对其采取停供和收缴火工品、限制供电、控制入井人员数量(日常检查、排水人员除外)等措施,确保停产、停建落到实处。 公告煤矿停产、停建期限原则上不低于6个月,需要复产、复工的,由煤矿企业提出申请,按隶属关系,经市、县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矿经省煤管局)验收合格,报省煤炭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复产复工。 而根据国务院安委办发布的《通报》,我国目前有近半数煤矿停产停建。 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各地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标准、行政等手段,不断建立健全煤矿淘汰退出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对无技术、无人才、无资金、无能力整改隐患的煤矿,特别是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小煤矿,要有计划地予以淘汰;对长期停产停建,复工、复产无望和扭亏无望的煤矿,要引导企业主动关闭退出;对资源枯竭的衰老矿井,鼓励其退出转产并妥善解决退出后的遗留问题。 而在全国最大煤炭储地内蒙古,据央视统计,该地区有一半煤矿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业内估计,煤矿失业待业人员超过10万人。 内外交困 煤炭行业持续处在寒冬期的原因,一方面是产能的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又受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结构优化等因素的影响。 “黄金十年”煤炭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煤炭产能严重过剩。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27万亿元。截至2014年底,累计新增煤炭产能3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超过10亿吨。另外,一些地方和煤炭企业违法违规建设生产和超能力生产等问题十分严重。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煤炭公告产能32.6亿吨/年,同期全国煤炭产量38.7亿吨,超出公告6.1亿吨。 严峻的供应过剩使得处于国内龙头地位的大煤矿的日子也都不好过。 10月27日晚间,中煤能源发布的201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6.66亿元,同比大降352.8%;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13元。对此,中煤能源表示,主要是受市场形势影响,煤炭价格大幅下跌。 一直被业内称为最挣钱煤企的神华集团,利润也出现大幅度下滑。中国神华三季报显示,今年1-9月的营业收入约为1314亿元,同比下降31%;归属股东净利润约166亿元,同比下降44.1%。 而神华为了抢夺煤炭市场,今年已经连续6次降低了煤炭价格。机构分析称,神华集团10月再次推出的促销活动主要针对量大客户,装运煤炭4万吨以上(含4万吨),5500大卡优惠15元/吨,其他煤种优惠10元/吨。这是今年6月以来,神华集团第7次降价。 然而,国内国际煤炭市场均呈现需求低迷,进口煤却在加紧争夺煤企市场。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通过广东省各关口进口煤炭427.03万吨,环比增长10.19%,同比增长81.28%。 另一组数据则显示,煤炭出口国的产能连年递增:近10年中,澳大利亚煤炭产业投资增加了10倍,印尼煤炭产量增长了5倍,蒙古、哥伦比亚煤炭产量翻番。煤炭进口国却需求减缓:虽然印度近两年煤炭需求增幅较大,但对全球需求拉动有限,我国煤炭进口大幅度减少,欧盟煤炭需求下降。业内专家认为,国际煤价低位运行增加了我国控制煤炭进口的难度,对国内煤炭造成了影响。 而让煤炭业人士更糟心的是,目前还看不到煤炭行业复苏的迹象。 “虽然电力行业作为煤炭业的下游,更希望看到煤价走低,但目前煤价已经低于成本价,这种不正常的形势令整个电力行业也很担忧,因为煤炭价格以及其供求关系已经脱离了市场规律,无法预计其供求关系,恐怕突然有一天,煤价会走上另外一个极端。”某电力央企电力专家刘先生告诉本报记者。[详细]2015-10-29 11:02

救市收效甚微 清洁能源崛起 煤炭业前路险峻

  煤炭业走过了无比坎坷的2014年,其价格好不容易在多项救市政策的影响下于去年下半年出现反弹,可新年伊始,煤价终究还是难逃掉头向下的“宿命”。对此,业内资深分析师认为,政策频出难改煤市低迷能源结构调整影响需求增长。   煤价何以弱?严重的供求矛盾成为阻碍价格走高的一道横沟。煤炭供应难有减弱的迹象,同时煤炭需求的增长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逐步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雾霾时常“入侵”我们的生活,为减少雾霾,国家高层愈发注重控制煤炭消费占比,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的提升或将进一步挤占煤炭的市场份额。   救市政策收效甚微 煤价“掉头”向下   煤市“过山车”,玩的就是心跳。据监测数据显示,5500卡秦皇岛港动力煤平仓价格在去年年初时为605元/吨,随后一路向下最低跌至475元/吨。   随着煤价一步步的向下,越来越多的煤企陷入亏损,据报道,煤炭企业亏损面曾一度超过70%。而企业的亏损也逐步影响到了企业职工,下调工资,减发、欠发工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此亏损,几个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省市不得不开始重视,不断给予能力范围内的支持。随后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高层多次召开全国煤炭脱困会议,并于2014年下半年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以提振煤炭市场,如限产保价、出台《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上调煤炭进口关税等。   下半年的政策市也由此展开,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煤价确有反弹,5500卡秦皇岛港动力煤平仓价格一度回升至530元/吨。   可好景不长,随着神华、中煤等大型煤企确定维持1月煤炭销售价格不变时,煤价就失去了支撑。加之冬季动力煤消费高峰逐渐接近尾声、依然低迷的需求等因素,如今,上述动力煤价格已回落至515元/吨。   煤炭价格的持续走低,即使在没有利空消息冲击的情况下,市场信心也出现动摇,目前,业内对后续煤炭市场并不看好。   频繁的政策和救助措施对处于低谷的煤炭行业来说似乎只是杯水车薪,颓势难以扭转。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少措施致力于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但成本降低之后却刺激了煤企的生产积极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   经济“新常态” 煤炭业前路依旧险峻   “压垮”当前煤炭行业的主要压力就是供大于求。此前,当煤炭产业处于“黄金期”之时,煤矿建设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涌入,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如今,这些产能还未完全释放,近两年仍然可以说是产能释放的高峰期。   为缓解巨大的市场供应压力,帮助煤炭行业摆脱当前困境,政府高层、行业协会积极推出相关政策。严格落实限产方案成为煤炭行业脱困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当前数据看,煤炭产量确有小幅下降。去年前11个月原煤产量35.13亿吨,同比下降2.1%。   虽然我国煤炭产能已经出现过剩,但在过去几年,煤炭进口量却屡创新高,严重影响了国内煤炭的销售。2014年,随着国内煤炭价格不断走低以及进口关税调整等影响,煤炭进口量出现多年来首次下降。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煤炭量为2.91亿吨,同比下降幅度达10.9%。   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起,《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办法》对商品煤及散煤提出了细化标准,对远距离运输商品煤的煤质作了更严格的规定,不仅将有效提高煤炭进口整体质量,对煤炭进口总量也将产生一定影响。进口煤数量的减少,无疑为国内煤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煤炭的供应似乎正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可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被称之为“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与其关系较为密切的煤炭需求也随之进入缓慢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新常态。   根据煤炭工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煤炭销量27.3亿吨,同比减少3139万吨,下降1.14%。   今后一个时期,煤炭消费不会再出现如过去那般快速增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认为,将由前10年年均10%左右的增长回落到3%左右。   王显政表示未来煤炭经济依然存在一定风险,他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煤炭需求低速增长,市场供大于求,产能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清洁能源受扶持 煤炭消费占比继续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煤炭下游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均呈现出低迷景象,这也让煤炭业持续遇冷。另一方面,国内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得煤炭行业雪上加霜。   能源结构的调整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近两年雾霾天气频繁来袭、空气质量连续下降,不少专业人士均指出煤炭是形成当前恶劣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煤炭使用,从而减少雾霾天气的产生。   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预计,2014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下降至64.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提升至11.1%,今年将进一步下降,而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下称:《计划》)中要求,至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   去年出台的多项政策如上述的《办法》、《计划》、《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都表达了我国能源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   目前看来,国内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展较快。从我国发电模式来看,全国用电量虽在增加,但火力发电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水力发电以及其他新能源发电模式已经开始对传统的煤炭发电进行替代。   去年,由于水资源量较为充沛,水电的增长较为明显。据国家能源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286小时,同比减少235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653小时,同比增加293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706小时,同比减少314小时。   而就在数日前,国家能源局还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电站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规范和完善水电投资环境,促进水电持续健康的有序发展。   在应对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煤炭的未来发展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清洁能源的崛起,将逐渐影响煤炭市场。[详细]2015-03-24 10:16

煤炭业黄金十年终结 昔日一掷千金煤老板风光不再

总策划:《证券日报》产经中心年终专稿策划组 撰稿:本报记者李春莲 见习记者唐振伟 前言:2013年,是煤炭行业备受煎熬的一年。 一年来,煤炭行业可谓进入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四面楚歌。曾经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的煤炭企业开始过起“苦日子”,记者在各地众多煤企高管那里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减支降耗”、“内部挖潜”。 从煤炭市场价格看,“煤飞色舞”的“黄金十年”从2012年就彻底结束了。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飞流直下,特别是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一路向下、跌跌不休;进口煤凭借价格优势“大兵压境”,今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达到2.92亿吨,同比增加15.1%,超过去年全年2.89亿吨的进口量,突破3亿吨已无任何悬念,大幅挤占了国内煤炭企业的市场空间。有专家称,华南地区的电厂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发电煤都是在用进口煤。 从煤炭企业层面看,煤炭企业停产、停工、关门、降薪、以煤矸石抵工资乃至连续几个月发不起工资的声音不绝于耳;上半年煤炭行业A股“亏损王”——兖州煤业,因汇兑损失巨亏近24亿元。 从区域层面看,“三西”煤(指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这三个煤炭主产区)首当其冲,受伤最深。今年前10个月,山西省煤炭行业亏损面达47.5%,煤炭企业亏损额为149.8亿元;前三季度山西省焦炭工业亏损面更是高达74.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7.3亿元;内蒙古西部特别是鄂尔多斯300家中小煤矿关停率近半,甚至高达三分之二;陕西神木这个曾经凭借煤炭资源创造经济神话的县城,正濒临全面破产。 从行业政策看,各地政府为了保证当地煤炭企业的销售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背负“违背市场规律,实施地方保护”的骂名,推出各种版本的“煤电互保”政策,以上网电量指标作为调剂手段,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优先使用本地煤;同时,煤炭企业也在不断呼吁限制进口煤,特别是以环保名义呼吁限制对高硫煤、低卡煤和褐煤的进口量,招致五大电企联名反对,煤电博弈不断升级,限制进口煤的征求意见稿最后也胎死腹中,不了了之。直到11月底,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煤炭企业才从“顶层设计”层面获得了一些实质性的利好。 临近岁末,让业界稍感欣慰的是,在经历了一年多“水深火热”的痛苦调整后,环渤海动力煤指数10月中旬以来连续9周上涨,与年内530元/吨的最低点相比,涨幅已接近15%。这让煤炭业似乎听到了久违的“春天的故事”。 但这个“春天的故事”还能讲多久?展望2014年,本报记者在采访多家煤企高管、业内专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煤炭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仍然十分严重,在巨大的环保压力下,煤炭业面临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全行业的“寒冬”还没有到头,“苦日子”还远未结束。 国内煤价飞流直下 进口煤“蚕食”市场空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1年四季度以来,煤炭价格一直呈下滑态势,去年下半年起更是急转直下。 从环渤海动力煤平均价格历史趋势图不难看出,从2011年11月初煤炭价格下降以来,到2013年10月9日,环渤海地区的平均价格水平除有两次小幅度反弹外,基本上都处于下滑状态。 从整个环渤海地区港口平仓的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看,2013年10月9日和2011年10月19日的平均价格相比,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由847元/吨下降到530元/吨,下滑317元/吨,跌幅达37.4%。 这一价格即使与现在环渤海动力煤价格连涨十周之后的622元/吨相比,也下降了225元/吨,跌幅仍高达27%以上。 煤炭价格之所以遭遇如此深幅调整,与之前煤炭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过快,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是分不开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根本解决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同时,煤炭产能不消化,价格持续上涨的支撑就不可能存在。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中,煤炭行业共投资2.27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煤炭产能,主要产煤省区经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后的矿井陆续投产,形成了当前巨大的市场过剩压力。 煤炭贸易专家黄腾曾表示,目前煤炭行业总体产能过剩接近10亿吨,未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的压力非常大,产能过剩的局面不改变,煤炭价格长期走跌的趋势就不可能改变。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曾向媒体表示,现在煤企赚不了钱主要原因是产能建设太超前,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煤炭市场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很大;但眼下也要承担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后果,并要直面需求增速下降和进口煤冲击带来的挑战。 相对低廉的进口煤炭价格以及持续增长的进口量也让国内煤企遭受重创。 进口煤“大兵压境”,大幅挤占了国内煤炭市场空间,让国内煤企面临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严峻形势。 事实上,近年来煤炭进口量一直在大幅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8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煤炭分别为4040万吨、1.27亿吨、1.654亿吨、1.82亿吨和2.89亿吨。 在2012年煤炭进口量大幅跳增至2.89亿吨之后,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11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含褐煤)2.92亿吨,累计同比增长15.1%,已经超出2012年全年的煤炭进口量。 并且,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在连续3个月下降后出现反弹。今年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到了2872万吨,环比增加了435万吨、增幅为17.9%。这也是今年以来仅次于1月份的次高水平,预计上述状况有望延续到12月份,甚至明年1月份。这将进一步减少消费企业对内贸煤炭的需求,抑制国内煤炭价格上涨。 国内煤炭市场自然不能拱手让给进口煤,但如果自身竞争力不足,市场空间不断被“蚕食鲸吞”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累计产量34.2亿吨,前11个月煤炭产量同比增长0.35%,实现正增长。其中,11月份全国煤炭产量3.3亿吨,煤炭销量3.17亿吨,同比均略有上升。 单从前11个月的国内煤炭产量与进口煤数量的增幅来看,国内煤炭产量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只同比增长了0.35%;而同期进口煤的数量却同比增长了15.1%。这说明国内煤炭消费量的增量空间越来越多地被进口煤挤占,这无疑让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更加“雪上加霜”。 煤企业绩一落千丈 昔日煤老板风光不再 2013年即将结束,这一年煤炭行业几乎跌入谷底。中小煤企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大型煤企虽不至于此,但也是勒紧裤腰带紧衣缩食过日子,大幅降薪,削减成本,千方百计地增收增效。 煤企业绩一落千丈,曾经一掷千金的煤老板似乎正渐渐远去。 从32家煤炭上市公司三季报看,其盈利情况相当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煤炭行业惨淡的一个缩影。前三季度,28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均有所下滑,占比高达88%;仅有4家公司净利同比实现增长。 其中,安泰集团前三季度净利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344%,亏损9949万元。远兴能源同比下降260%,宝泰隆同比下降146%。 前三季度净利下降超过五成的公司还有平庄能源、郑州煤电、恒远煤电、上海能源、盘江股份等。 持续下跌的煤价使多数煤企的业绩大幅下跌,甚至亏损。而兖州煤业亏损最为严重,前三季度亏损高达5.88亿元,成为煤企中的“亏损王”。 而上半年兖州煤业就已经以巨亏24亿元成为“亏损王”,三季度业绩仍旧倒数第一。亏损的原因是公司三季度仅汇兑损失就高达20.3亿元。 兖州煤业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煤企,在今年半年报和三季报都成为“亏损王”,令人叹息。当然,兖州煤业的亏损有其特殊的原因,是汇兑损失过高造成的,但是其煤炭业务也不尽如人意。 此外,煤气化前三季度也亏损3.09亿元。公司三季报称,报告期受国家宏观经济和煤焦市场环境的影响,公司主要产品原煤、精煤价格持续低迷,库存增高,致使公司经营出现较大幅度的亏损。 同样,恒源煤电也表示,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市场行情持续疲软,煤价下跌致使公司产品毛利率大幅下滑。 纵观煤企三季报不难发现,其他煤企业绩亏损的原因也基本相似,就是煤炭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低迷,煤价不断下跌。 煤价不断下跌,导致煤企陷入业绩大幅下滑甚至集体亏损的窘境。而煤企坐在家里就有人抢着来买煤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销售部门的人也不再是大爷,在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全体出动到处求人买煤。 除了部分大中型国企煤矿有产量任务要求,维持生产,中小型煤企停产关闭现象更为严重。煤企进入微利时代,在最难熬的时候甚至赔本出售部分煤种。 在增收无望的情况下,煤企不得不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来减少开支,节省度日,大部分煤企降薪幅度为10%-20%。而有的煤企由于业绩较差,甚至贷款给工人发工资。 山西煤老板邢利斌2012年初在海南三亚一掷7000万元给女儿办了一场奢侈的婚礼,风光一时,让人们再次对煤老板刮目相看。而随着煤价不断下降,邢利斌的联盛集团,也开始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目前,联盛集团财务状况堪忧,金融负债近300亿元,已基本失去债务清偿能力。联盛集团负债累累,其下属企业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发过工资。 曾经风光一时的煤老板,如今惨淡至此,可悲可叹。 随着煤企的日子愈发艰难,煤炭工人的日子也没以前好过。很多煤炭工人顶着沉重的任务,却不断被降薪,已经开始谋求转行。 需要一提的是,眼看着亏损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煤企开始卖资产以使财务报表看上去很美。 大同煤业三季报显示,公司2013年1月-9月,公司亏损8.88亿元,每股亏损0.53元。而去年同期公司盈利2.12亿元。 由于业绩惨淡,不久前,大同煤业转让了两个煤矿来减少亏损。大同煤业表示,为有效减少公司亏损,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同煤集团转让同家梁矿及四老沟矿的整体资产(含负债)。此次资产转让完成后,公司将不再向同煤集团承租同家梁矿和四老沟矿相关的土地使用权。此次转让对价为14.95亿元。而希望通过财务手段改善财务报表的煤企不止大同煤业,与其如出一辙的还有阳泉煤业、山西焦化等。 煤企似乎还不习惯没钱的日子,于是在年底开始卖资产“挣钱”,至少可以让财务报表看起来比较富有。 通过卖资产改善公司的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没料到会轮上多年来财大气粗的煤企。而变卖资产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煤企该思考的恐怕是在煤炭行业低迷期如何让公司屹立不倒,东山再起。 煤炭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现实,煤企不得不开始转变经营思路,改变单一的煤炭生产经营模式,逐渐向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领域扩张,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煤炭深加工向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发展,也是煤企提高整体效益的出路之一。 “三西”煤遭重创 改变经营模式寻出路 煤炭市场“黄金十年”结束,煤价下降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也让煤炭生产重地“三西”地区遭受重创。 《证券日报》记者今年6月份走访了山西、陕西、秦皇岛、唐山等地,由于煤价下跌,煤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其中,陕西北部榆林地区继续保持生产的煤矿数量不超过10%,煤矿大面积停产。作为陕北地区的产煤大县,全县有99家地方煤矿,只有7家还在维持生产,一吨煤仅赚三四十元,毛利率不到10%。榆林各个矿区煤价继续小幅下调,幅度在5元-10元之间。 而山西作为煤炭大省所面临的情况更为糟糕。 记者6月份连续多天在山西多地深入调查后发现,山西煤炭正在不断遭受进口煤的挤压,内蒙古和陕西的煤炭也在低价涌入,并成为河南、山东等地推出“煤电互保”政策的直接受害者。尽管山西煤企尚未大规模停产,但量价齐跌,山西煤炭生产和运销收入都大幅下滑。 山西省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9月,山西省工业40个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出现净亏损。 其中,焦炭工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8.1亿元;煤炭行业亏损面为48%,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33.8亿元,同比增长79.3%,占全省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比重为40.7%。 煤炭一直是山西省工业经济的支柱,由于煤焦钢行业的严重亏损,让2013年1月至9月山西省工业利润同比下降44.2%,增速列全国末位。 惨淡至此,山西煤企不得不从节省开支着手,并大幅降低工人工资,试图增加收入。 整体煤炭市场经营惨淡,主要产煤区之一的内蒙古也同样未能幸免。数据显示,1月-9月,内蒙古煤炭开采和销售共入库企业所得税52.96亿元,同比减收23.36亿元,同比下降30.61%。 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在全国19个煤炭减产省份中,内蒙古排名第一,同比降幅最大,达到近4600万吨。 尤为严重的是,在鄂尔多斯市300多家煤矿企业中,有2/3已经停产,而这里的煤炭储量占到全国的1/6。 不得不说,今年的煤炭行业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和考验。 但从9月底开始,煤炭需求似有好转,煤价开始出现上涨。基于2014年电煤购销合同谈判的需要,大型煤企不断提升对煤炭销售价格水平的预期。 有市场人士认为,近期煤价上涨并非简单的市场作用,大型煤企带头涨价意在即将来临的煤电谈判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电企补库存等刺激需求行为的结束,加上进口煤的冲击,煤价上涨的动力已经不足,供过于求的背景下,煤炭市场将仍旧低迷。 高华证券分析师韩华认为,中国煤炭行业的最差时期尚未结束,2013年仅仅是中国煤炭行业持续多年下行周期的开始,预计2013年-2015年利润率和盈利将进一步受压。 尽管从9月底开始,煤炭市场出现了短暂复苏,煤价也持续上涨,为煤企四季度业绩回暖带来帮助,但这似乎并不能改变煤企全年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的命运。 不可忽视的是,在煤价下降的过程中,煤炭市场也被重新洗牌,尤其是“三西”地区,实力弱的中小煤企大批停产倒闭,逐渐被淘汰出局,煤炭资源集中化趋势更加明显。 “煤电互保”遭诟病 “顶层设计”现实质性利好 在“三西”重点产煤区遭受重创后,向其“伤口上撒盐”的是,肇始于河南的“煤电互保”政策。河南、山东等多地的“煤电互保”,让“三西”煤真正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 由于煤炭价格“飞流直下”,让各地的煤炭企业叫苦不迭,而对很多区域来讲,煤炭企业都是解决当地就业和税收问题的大户。地方政府为了保当地煤企,纷纷出台“煤电互保”政策,甚至不惜背负“破坏市场规则”、“实施地方保护”等罪名。 所谓“煤电互保”,简言之,就是当地政府下达行政指令,要求当地电厂优先使用当地煤企生产的电煤。这一政策的目的很简单,即在电煤价格持续疲弱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力保当地煤企不死。 5月份以来,河南率先出台“煤电互保”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使用本省煤,来支持本省煤炭企业去库存;之后,传出山东、陕西、安徽甚至湖南等省份的地方政府相继跟进,采取直接或间接措施限制外省煤进入本省。 由于亏损严重,这让山西资源型经济陷入困境,不光各个煤企,连山西省省长李小鹏都无法淡定,亲自出面与一家一家电企谈,增加山西煤炭采购,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 7月初,李小鹏在北京与五大电力集团负责人座谈,希望电企继续支持山西发展,加强与山西在低热值煤发电、煤电一体化、煤层气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7月底,山西省政府出台的20条“煤炭新政”,将“煤电互保”政策推向高潮。内容包括“暂停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对省内实施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和签订煤电长期合作协议等的发电企业,给予发电指标倾斜,鼓励其节省运力,节约成本,清洁高效,就近用煤”等措施。 很显然,地方政府推出“煤电互保”这种带有浓重“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是非常短视的行为,整个市场将被分割成一个个“堡垒”。“煤电互保”政策对于产煤小省的煤炭企业而言,的确起到了“救死扶伤”的效果。但是,这个效果的产生是以破坏整个市场游戏规则为代价的,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淘汰不掉,无异于“饮鸩止渴”。 按照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这种政策本身注定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它违背了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趋势。 同时,各地的煤电互保政策也遭到了火电企业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电厂运煤车被堵在门口三天”的闹剧。10月份,山西大同某央企下属电厂的数百辆运煤车在当地被截3天,原因是该电厂拒绝采购大同本地煤,而是采购从内蒙古、山西朔州等地拉过来价格更便宜的“外地煤”。 “有病乱投医”的煤企在呼吁地方政府煤电互保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吁限制进口煤。5月底,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远距离运输和进口动力商品煤”上,提出热值不得低于19兆焦耳/千克(约为4544大卡),硫含量不得高于1%,灰分不得高于25%。希望以此来限制低卡、高硫、高灰分煤特别是限制褐煤进口,以此来缓解国内煤炭企业的竞争压力。 但这一政策马上引爆了五大电力企业的联名反对,五大电力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联名上书发改委,反对拟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最终这一“征求意见稿”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事实上,即使真的实施了这一《暂行办法》,只要进口煤和国产煤价格倒挂的趋势不改变,进口煤贸易企业就肯定会想方设法规避“暂行办法”。那样的话,这一纸禁令仍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在煤炭企业大声疾呼了大半年之后,“顶层设计”层面终于作出了回应。痛苦挣扎了一年多的煤炭企业终于迎来了实质性利好。 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下称《意见》),为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将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为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最令煤炭企业欢欣鼓舞的是《意见》中的“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事实上,压在煤炭企业头上各种名目的“乱收费”现象一直饱受诟病。据统计,我国涉煤的税费不少于109项,除21个税种外,还有不少于88项的各种规费。各种涉煤税费已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5%-35%。 但为煤企“减负”的同时,这一《意见》也是未来煤炭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指南,其核心是为了缓解煤炭产能过剩及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带来的阵痛仍必须由煤炭企业来承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长期看,实体经济仍未出现实质性好转,煤炭供过于求的局面无法在短期内扭转,煤企2014年的日子恐怕依旧难熬。[详细]2013-12-20 09:54

突破技术瓶颈 煤矿安全装备智能化亟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煤矿机械安全装备的不断发展,煤矿开采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开采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围绕井下灾害治理,一批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也陆续应用到了煤矿生产中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张勇近日在2013全国煤炭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上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不容小觑。 “安全第一”不容违背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已进入供暖季,但煤炭业的寒冬仍在延续。产能过剩、进口煤冲击、环保政策刚性约束、非煤资源替代,煤炭正遭遇内外双重压力。在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下,煤炭企业在经营上持续亏损,企业因困难而无法维系之时,安全还能继续坚守吗?对此,安徽省煤炭协会会长徐安昆认为,无论到何时,煤炭企业都要坚持“安全第一”,这是不容违背的铁律,但在如此困难时期,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减轻煤炭企业相应税费,加大市场整顿力度,打击非法生产、超能力生产,为煤炭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煤炭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这才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正道。《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39亿吨左右,比2010年增长6亿吨以上。据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预测,2011~2015年煤炭行业新建煤矿投资总额约为5500亿元,新增煤炭产能对应的煤炭机械需求约为1605亿元。这意味着,煤炭行业将迎来新一轮设备更新周期。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如何更进一步研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矿机械安全装备尤为重要。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在我国煤矿主要五大灾害中,瓦斯灾害和水害近年来因其事故频发、一次伤亡人数多、影响面广、损失巨大而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业内人士指出,按照国家“先抽后采、先探后掘”等有关方针,采用钻孔抽采瓦斯和探放水是预防上述灾害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因此,集中全煤炭行业的科研攻关力量,积极推广煤矿钻探新装备、新技术,提高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具有深远影响。北方交通重工集团董事长曲凯表示,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需求总量减缓,产能在一个阶段内显示出过剩态势,尤其是煤炭价格呈现下行趋势。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煤炭生产企业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保证安全这三大问题上。而先进高效的煤矿安全装备能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衍生,也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核心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依然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危险源监控、预警、灾害防治和事故应急救援的需求,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首先,可靠性差、稳定性差、效率低、零部件使用寿命短。这似乎是“山寨”产品的共同特点。虽然中国制造的矿机在功能和参数上与国际产品相差不大,但其现场的表现和耐用性上与德国、美国等生产的矿机产品相比,相去甚远。其次,大型化程度较低。由于人类对矿产资源持续、大量的开采,使易选矿、富矿越来越少,而贫细杂矿越来越多,因此,矿山的大型化采选趋势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设备的大型化水平能跟上矿山的大型化采选作业的要求。但国内矿机设备的大型化并不理想。再次,智能化水平较低。国外的矿山机械机加工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其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即使是熟练工人也无法与之相比。而中国矿机制造方面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仍然偏低。最后,我国多数煤矿安全生产的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研发阶段,不能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煤矿实际生产过程中。#d1cm#page#突破技术瓶颈 可喜的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进一步提高煤矿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快推广成套装备及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已经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成套设备服务等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这其中既有郑煤机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三一重装、林州重机、北方交通、烟台鑫海等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煤炭行业主要的机械供应商之一,北方交通自2006年进入煤炭机械领域以来煤机板块发展迅速,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北方交通以掘进机和钻机为两大拳头产品,同时开发生产采煤机械、无轨胶轮运输车、矿用抢险救援装备、洗选设备和矿用建机五大类产品,形成了“2+5”的产品格局,为我国煤炭行业提供了大批先进、可靠、高效的煤炭机械与安全装备。据介绍,2012年底,北方重工又推出了带有自救功能的双管深孔定向钻机ZDY12000L。该钻机以双管钻进为主要特点,功率强大、性能优异,采用特殊施钻工艺方法,从而有望攻克松软煤层和导水断层钻孔这一世界难题,现已在潞安集团屯留矿进行工艺性试验,终孔突破了300米以上。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张勇指出,近年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不断完善,机制不断健全,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步落实,安全投入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重大灾害治理技术攻关取得进展,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煤矿机械安全装备建设将会继续攻坚克难,更多的安全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详细]2013-11-25 10:0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