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中国 我国装备制造业承担起振兴重任

2012/04/28 09:43人民日报

编者按: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重大技术研发和承担重大装备研制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规范外资并购我国骨干企业政策,打破所有制界线,推进产学研结合,出台了鼓励、引导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整体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前景

创新赢得主动

“装备制造业要振兴,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研发等,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隋永滨说。

三峡工程的建设自一开始就吸引了世界装备制造业的眼球。为了确保三峡工程质量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实行国际采购,走“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之路。几年之后,当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与跨国公司在三峡右岸电站招标中同台竞技,某些技术环节甚至超过外方时,“三峡模式”已成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路径。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我们能够在三峡工程中成功‘亮剑’,就有力地说明中国企业必须有信心、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陶星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路径选择注定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主要依托注定是国内的重大工程。

参与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电厂汽机岛设计、制造的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这一观点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2003年11月,华能集团把玉环电厂四台(套)汽轮发电机组的主机制造合同授予了上海电气。有了这个项目依托,上海电气放心地在技术、厂房、设备方面扩大投资,并从西门子引进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同时,结合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的“科教兴市”项目,设立并成功完成了26个专项课题攻关。此外,还获得了13项新技术成果、12项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上海电气已经具备了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的自主开发能力。截至目前,上海电气累计接获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订单22套,占全国现有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任何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技术都不能完全从原始创新开始,需要并能够引进的技术必须积极引进,关起门来谈创新不现实。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用钱从国外买来。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终究要由中国自己的装备工业来担纲!我们要抓住机遇,特别是要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以重大技术为突破口,带动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柳百成说。

责任编辑:Eason

相关阅读

中联重科瞄准数字化转型等三大方向 引领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面对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的竞争,中联重科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持续深耕智能制造、推进国际化突破等三大方向,[详细]2019-09-12 14:11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将于9月1日在沈隆重举行

8月21日,记者从沈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详细]2019-08-23 10:54

多地出台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计划 七大主线布局

多地正在密集布局装备制造业新一轮发展。瞄准短板,加快培育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增材制造等 “高精尖”装备产业成为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将获政策力挺,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有望加速崛起。 事件驱动 多地出台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计划 据悉,近期包括山西、广东、西安在内的多地正密集出台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计划。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左世全表示,当前我国装备工业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新兴产业规模小。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兴装备(44.05 -0.56%,诊股)产业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由于缺乏关键技术,高端产业低端化隐忧尚存,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目前装备工业仍集中在传统领域,大部分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高档数控机床、高端专用生产设备等还较大程度依赖进口。 针对发展中的“卡脖子”环节,不少地方已经对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高端装备等做出重要部署,“高精尖”装备制造业成为重要发力点。山西省近日发布的《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2019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装备制造业重点推动20个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培育5户以上装备制造行业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引导相关企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集聚。西安市提出,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核心,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广东省将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计划推进230个投资额超亿元项目新开工。 投资逻辑 聚焦新兴成长与细分行业龙头 我国有望在2020年基本上完成工业化,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也驱动了机械行业的大发展。目前中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的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带来中国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将继续驱动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此外,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发展先进制造业、保障产业安全、实现自主可控,需要大力发展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精密数控机床、重大能源设备等高端装备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 站在当前时点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下行、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将逐步从下游行业传导至中游设备端,设备企业将面临订单和业绩增长的压力加大。 投资机会 七大主线布局高端装备 半导体设备。产业转移带来发展良机,自主可控提速国产化进程。兴业证券认为2019年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长江存储等内资晶圆厂投资继续落地,释放更多设备需求,国内设备厂商在28nm工艺节点的多款核心工艺生产机台已经成熟,具备放量的条件,部分厂商14nm设备已经进入到客户生产线进行验证,2019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有望继续放量,保持高速增长。 锂电设备。伴随全球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革命,建议两条主线选择设备投资标的。一是锂电设备,横向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为数不多的未来两年确定性较高且具备向上景气度的行业。纵向来看,设备应该是最好的环节之一。 激光器。在工业自动化升级的背景下,激光加工发展方兴未艾,激光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有望迎来发展契机。激光装备在传统加工领域快速渗透,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机器人。国产化率将继续提升,优质标的有望突围。 工程机械。基建补短板为工程机械、铁路设备需求端带来支撑。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形成了以三一、徐工、柳工等主机厂和恒立液压、艾迪精密等零配件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有望获得外资的持续流入,并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铁路装备。受益于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铁路设备行业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页岩气开采设备。国内能源安全叠加补短板需求,中石油引领行业勘探开发资本开支超预期,页岩气开采设备景气持续上行。经历低油价时期的休整与洗牌,油气设备企业运营能力、费用管控能力增强,下游需求回暖利好订单量价齐升,企业现金流也明显改善。。[详细]2019-06-18 09:31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16.0%

日前从河北省工信厅获悉,1至3月,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创近五年同期最高,比去年同期提高1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7.2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9.8%,拉动全省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8%,拉动力和贡献率均居七大主要行业之首。 整体看,河北省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2018年下半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八大类产品中,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负增长外,其余七大类均实现正增长,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与全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速对比分析,河北省主导行业中,1至2月汽车制造业高于全国20.5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逐步显现,高端装备类产品快速增长,产品结构初步优化。1至3月,新能源汽车产量15470辆,同比增长69.6倍;液晶显示屏产量1617万片,同比增长11.8倍;铁路客车产量142辆,增长27.4倍;工业机器人产量561套。 汽车制造业带动作用显著。一季度,河北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4.3%,累计拉动1.3个百分点,贡献率和拉动力均居装备制造业八大类之首。[详细]2019-05-05 10:47

中铁工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改革标兵

2019年,中铁工业集团将在持续巩固并不断扩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环保产业等新机遇和川藏铁路建设的契机,培育新动能,布局新产业,以改革创新再出发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 2019年是中铁工业集团125周年历史的新坐标,也是中铁工业上市2周年的新起点。上市两年来,中铁工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三步走由“成功上市”到“上市成功”。市场最能说明一切,中铁工业2018年新签合同额比上市前的2016年增长52.3%,归母净利润增长45.45%。目前,中铁工业钢桥加工制造安装能力世界第一,盾构机与硬岩掘进机(TBM)研制水平国内第一、世界第二,道岔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同时,中铁工业工程服务、轨道交通、环保业务等新兴业务板块不断开疆拓土、蓄势待发,并获得“中国百强企业奖”等多项大奖。2019年,中铁工业又将以改革创新再出发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 重组整合上市 推动板块发展协同化 近年来,中国中铁一直积极推动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2007年,中国中铁实现A+H股的上市,母子关系的上市公司存在了同业竞争的现实。为破解这一客观问题,中国中铁于2017年对中铁二局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谋划将中铁山桥等四家二级工业企业注入中铁二局,置换出中铁二局原有全部资产负债的重组方案,中铁二局原有建筑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等同业竞争业务随资产整体置出至中国中铁,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的同业竞争问题。2017年3月2日,中铁工业资产置换工作全部完成,重组上市获得成功,成为中国A股市场上惟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 两个“一以贯之” 夯实治理结构现代化 上市后,中铁工业始终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方针,把党的领导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紧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通过《公司章程》和决策程序,明确党委在公司的法定地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权责边界,建立健全了“股东大会重大决策,党委会核心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经营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要求得到扎实落地。 创新竞争能力 实现企业运营精益化 创新企业系统管理。中铁工业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系统性牵引企业资源的协调运行,不仅对所有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业务资源进行有力统筹,而且对为业务增值链提供支撑的各项管理资源进行强力协调,建立了一套适合装备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运营系统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运行效益。 创新精益生产组织。中铁工业积极打造形成“车间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的崭新生产组织模式。实施生产标准化,解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有交叉、管控环节有空白、审批流程周期长等问题;并以信息化提升公司运行效率,实现采购、制造、设备等全程信息化。 创新区域营销模式。中铁工业建立了以区域经营为主的三级立体式经营管理体系,突出市场经营主体地位,把营销力量和营销资源前移,用先进的理念开展营销,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满足顾客全方位的需求。 深化改革机制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铁公司在持续巩固并不断扩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环保产业等新机遇和川藏铁路建设的契机,培育新动能,布局新产业,形成“一主多元”产融互促的发展新格局。 精准技术创新,做强企业。中铁工业紧紧围绕隧道掘进装备、道岔、钢梁钢结构这三张“王牌”,实施“精准创新”,优先解决企业产品的“卡脖子”问题。一是抓住川藏铁路建设机遇,突破关键技术,加快极端装备研发,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两化融合”不断深入。 深化内部改革,做优企业。中铁工业以强化内部改革,全面激发企业活力。一是坚持“小总部、大产业、强协同、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两级管控体系。二是出台加快新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研究新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打破固有束缚。三是进一步探索国有控股下混合所有制科学治理和管控的新模式。四是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考核体系,出台全公司收入分配指导意见,发挥薪酬分配杠杆的激励作用。五是推动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拓展,推动重经营规模向重经营质量转变。 发挥资本力量,做大企业。中铁工业积极激发资本活力,使上市公司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一是以并购补齐缺项、短项、弱项,壮大强项,并购标的主要聚焦在软件开发公司、海外车辆制造公司、海外机械制造公司、环保技术公司等。二是坚持“制造为本”的理念,专注自身制造主业的发展,坚持做精、做专的同时,发挥资本力量,以融兴产。三是瞄准“三商合一”的发展道路,把精力聚焦在雄安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城市和区域上,实现深耕细作。 “百年老店”再立潮头,上市两年再展新貌。仅仅2018年,中铁工业就有6名同志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5人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受殊荣,3人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63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充分展现了企业的杰出风采。正如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易铁军所言,“中铁工业将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姿态,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创新之势越聚越强。”今后,中铁工业将秉承“传承超越,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科技改变世界”的追求,为实现中国先进装备制造的转型腾飞贡献自己的新力量。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国经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中国中铁工业规划部部长,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特聘专家)[详细]2019-03-27 10:56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