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自主创新是系统工程 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图)
打造自主创新的“软实力”
8月26日多云,午后的一场小雨让空气格外清爽。
上午,我们参观了潍柴动力试验中心。接待我们的中心工作人员王纪要介绍说,无论是技术中心新产品的开发,还是老产品的优化,都要在这里进行严格的性能测试,才能最终走向市场和用户。试验中心长长的走道两侧,对称分布着封闭的试验室,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室内的发动机产品正在测试,技术人员则神情专注地观察着时刻发生变化的测试数据。
在一间试验室外,技术员任丰琳告诉我们,他正在进行发动机零部件的硬度认证试验,需要连续测试30个小时。而在另一间试验室外,我们在发动机运转情况记录上看到,试验已经进行到第13个循环,每个循环长达10小时。“这是耐久试验,需要连续测试1000小时。”王纪要介绍说,耐久试验的技术员最为辛苦,轮班不够时常会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
据介绍,这个试验中心光设备投入就高达15亿元,硬件水平可谓世界一流。“但相比较硬条件的投入,潍柴更看重软环境的建设。”潍柴主管科研的执行总裁孙少军的一番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事实上,3天来,我们一直寻找和感受潍柴的创新文化,也常常为潍柴人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豪情和永不衰竭的产业发展理想,以及创新加实干的精神所感染。
在试验室外,我们见到了一排车厢上印有“潍柴动力移动试验台”的重型卡车,一群年轻人正在装卸设备。上前打听,知道这是下周即将奔赴高原地区的“三高”试验队车辆。潍柴的每一款新研发的发动机投放市场前,都要经过高温、高寒、高原的极限环境检验,“三高”试验队就是负责这项工作。见到试验队长常国丽时,她清秀的面孔让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在过去的六七年时间内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高学历测试团队,一年有一半时间在气温高达50℃的新疆吐鲁番、最低气温零下50℃的黑龙江漠河和海拔4700米的青藏高原上来回奔波,采集第一手设备运行数据。
这种精神也贯穿到了生产装配一线。在潍柴一号厂房的入口处,墙上张贴的上半年现场改善创新成果展示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工厂成本管理室的石迎亮介绍说,潍柴集团的工厂每个季度对一线工人生产中的技术改造展开评选,形成现场改善创新成果,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不在于奖励多少,现在工友们都在铆着劲在琢磨技术创新,我也不能落后。”获得这次评选三等奖的刘金栋说,他的导管压出工装改善的小发明,让加工效率提高了一倍,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感言
在潍柴,创新被看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由此综合而成的一种创新精神,它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体内并付之于行动。
自主创新的实现需要流程上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完善,需要每一个人对敬业精神的坚守。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理想的合力,观念的协同,人人有激情,个个有状态,共同形成了潍柴创新争先的软实力,而这才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可宝贵的动力之源。
责任编辑:Amand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