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自主创新是系统工程 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图)
创新能力提升比产品研发本身更重要
8月25日蓝天白云,又是一个好天气。
早上8点半,技术中心里的科研人员已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在宽敞明亮的设计大厅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实在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潍柴一号工厂的工人正在为蓝擎wp10型号柴油发动机调整气门间隙
韩尔樑告诉我们,新能源技术中心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各项目带头人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引进以及企业自己培养的相关专业博士,还有来自高校的博士后。
“虽然我们的团队年龄不大,但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创新框架和流程,保证了团队中的研发人员迅速成长为项目的骨干。”同样是“海归”专家的新能源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宏宇说。
在电脑前,工程师潘凤文正紧张地进行研发项目模拟计算。潘凤文告诉我们,他们小组正在进行一项混合动力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研发,模拟计算完成之后还要去实验场地开展实车测试。
记者跟随测试小组来到实验场,坐上了一辆看似普通的公交车。点火,挂挡,抬离合,松手刹,试验车缓缓发动起来。潘凤文一边查看数据,一边向我们介绍,自动启停技术就是汽车在遇到红灯或拥堵时,混合动力发动机会及时自动熄火,再踩油门会自动启动,从而达到平均节油3%至5%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些交通拥堵的大城市,其节能效果将更加明显。
反复的停车、启动,临近中午时分,阳光的直射使车内的气温迅速升高。不一会儿,试验人员和我们都已是汗流浃背。在仔细比对了数据之后,潘凤文停下车走到车厢尾部进行检查,大约10分钟后他回到车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保险丝,向小组其他成员报告:“今天的试验不太成功,有一根保险丝烧断了,可能是质量问题,我们要分析原因,重新设置数据后再进行测试。”在他们讨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之前20多次的试验中并未发生过保险丝烧断问题。但这次保险丝问题并未让小组成员们感到沮丧,他们反而还很高兴:“试验阶段,早发现问题比晚发现问题好。”这一刻,看着他们脸上挂满的汗珠,平常抽象而陌生的“技术研发”在记者眼里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
一根小小的保险丝引发出无限的思考。这两天我们在与一线科研人员的交谈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做出一个创新产品的样机并不难,难的是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高质量,惟有如此创新成果才有产业化的可能性。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这也正是我们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所以相比较一个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潍柴更看重创新流程和规范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流程的规范设置,让研发人员最大程度规避研发风险,同时又支持他们在研发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感言
到底什么才是自主创新?几位“海归”博士的回答惊人地一致:关键是控制技术,唯有在对控制技术全面掌握基础上的创新,才谈得上自主。掌握了控制技术,全球资源可以为我所用,并及早发现供应商的问题;没掌握控制技术,即使做出产品也要最终受制于人,这也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和兼并重组,潍柴构筑起了以动力总成、商用车、汽车零部件三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链拉长后,潍柴随即提出“链合创新”的理念,对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集成创新,目的就是掌握“动力总成”的控制技术,从而全面控制整车产品和市场。潍柴的经验证明,所谓“弯道超车、一步到位”都不是科学的研发态度,唯有一步一步来,扎扎实实走,才能最终到达自主创新的彼岸。
责任编辑:Amand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