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三一:构筑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大舞台
人才发展需要平台,干事创业需要载体。在《人文三一》系列报道的采访中,很多员工都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不管是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还是自豪感、归属感的逐渐累积,三一均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丰富人生阅历、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平台”。
在三一,“依托三一,实现自我”绝不是一句空话,正是这一平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和谐共生;也正是这一平台,让6万余名三一员工为了同一个梦想竭尽全力、见证历史。
■快速发展 为员工成长带来机会
“在三一这个大平台中,就像鱼儿在一条快速奔腾的大河中激流而上一样。一方面,河水的体量日渐大了,员工腾挪的空间自然就大了。另一方面,河水还在快速流动中为鱼儿带来了充足的氧气,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面对记者如何理解“三一平台”的提问,一位员工打了一个这样的比方。
实际上,三一每年都保持了平均50%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过去的五年,三一的销售规模增长了近10倍,利润增长了20倍,总市值扩大了20倍。这些数据既是三一抓住中国发展旷世机遇的结果,同样也是每一个三一员工抓住公司发展旷世机遇的成果。它的背后,一个个研发人才在创新的项目中活跃了思维、取得了自信;一个个营销人员在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丰富了阅历、开阔了视野;一个个技术能手在产品的高品质制造中锤炼了技能、积累了经验。
2003年,郭承志刚大学毕业就来到了三一。在三一,他先后从事泵车有限元分析,参加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66米、72米泵车的研制项目,其后参加的热处理生产线的建设项目,甚至让他在中国的高强度钢板的生产历史上写上一笔。面对这些成绩,郭承志不无感慨:“没有三一的这一平台,短短几年,我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重要的研发课题,积累这么多项目的研发经验。”
在三一,研发始终为企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曾有记者问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三一已经拥有行业最大规模的研发队伍,而目前,你们还在招大量研发人才,并且在每个人身上还投入了大量的培训经费,三一就不怕人力成本过高吗?”
每次面对这样的提问,向文波总不免要如此解释:“三一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但我们从来不把在人才身上的投入当做成本,而是当做投资,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这项投资也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
正是这样一种对待人才的理念,让三一一次次把钱投向了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平台的建设。就拿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平台来说,三一在长达13年的建设中就累计投入了资金50亿元,培养了3万多名涉及制造、设计、品牌建设、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
■灵活机制 让每一个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来自起重机事业部研究院的李婉曾在三一总部旁边的维汉中学读书,她说,她一直离三一很近,自己是伴随着三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2010年入司的她,提起自己对三一这个大平台的理解,说得更多的是内部竞聘的机制。“内部竞聘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它让很多员工能够发挥所长、才尽其用,但是能不能竞聘上自己想要的岗位,还是需要自己平时的努力以及积累的经验,去争取机会。”
三一德国研究院的王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对公司打破论资排辈、任人唯能的机制大加称赞,他说:“三一用人不拘形式,只要你有能力,三一给你提供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在工作上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这一点,来自三一重装研究院的王世祖深感认同。他告诉记者,从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来到三一后,“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工作上更有激情,时刻都有新的挑战”。当问到这一激情来自哪里时,他说:“身边的同事每个都有着创新式的思维,能够彼此探讨,对待每一个产品的设计都能够团体探讨,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有更加合理的理由和充分的设计依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关键点。”
同时,王世祖对公司合理化建议的机制更是赞同,他说:“合理化建议制度进一步促进对已有产品和新产品的改进,激励着员工提出更好的创新点。”据记者了解,在三一,鼓励全员创新,对每一位提出创新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创新建议一旦被采纳、实施,将根据产生的效益再次给予奖励,光这项机制每年就为集团产生上亿的效益。
此外,在人才培训方面,三一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建立了一套涵盖新员工入司培训、专业培训、干部领导力培训、国际化培训的培训机制。“按我们的经验,一个工科应届生至少需要三年的锻炼,才能够从事一线的产品研发。但在三一,通过灵活的培养机制,可以让应届生只经过一年的集中锻炼,就能参加实际的产品开发。”三一首席科学家易小刚说道。
责任编辑:Be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入BOSS团三一挖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