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国际化成必然 总成本领先还需过程
关于“九千亿”的话题之二:
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于5月公布,有10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50强,其中3家进入全球10强。
目前,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在中国;汽车起重机和大中型压路机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的制造商在中国;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装载机的产能在中国。世界上最长臂架泵车制造技术在中国;世界上最大吨位(3200吨)履带起重机制造技术在中国。
事实上,中国应该有能力在装备制造领域取得包括技术层面在内的更多突破,如果不是更热衷于对产能扩充的话。
据了解,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在企业规划中,曾将2015年末的销售目标定为1000亿元以上;柳工股份和山东重工集团2015年的销售目标为500亿元;行业内其他11家大型企业到2015年销售目标规划总计达到6000亿元。
近日有消息称,徐工集团已将原有规划目标调整为:到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五名;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三名。
早在3月上旬,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览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12年三一集团销售总额要突破1000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要占35%~40%的比重。”不经意间,三一重工的“千亿元目标”也计划提前三年完成。
很难想象,在行业内龙头企业大干快上的态势下,其他企业能够克制住增长与扩张的冲动。毕竟,主动退出市场的选择是不容易做出的。
应该说,在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在内外部市场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增长与升级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价值驱动的运作模式,如何有效提升技术能力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要比简单的扩充产能重要得多。如果由追求做大使扩张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为比拼市场占有率不惜以效益为代价,那么,前些年曾在白色家电业发生过的悲剧性一幕,是否会在工程机械行业重新上演呢?毕竟,没人愿意看到,那些昔日风光无限的家电蓝筹巨子们落寞到今天这等不堪的境况。因此,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或者期间,集中精力,尝试和推进各种创新方式与路径,争取实现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予以有效突破,是否会更有意义呢?
谨防在扩能的路上倒下
《“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培育不少于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进入世界500强的“旗舰级”国际化大企业集团,以使装备制造领域的组织结构优化升级。而眼下流行的“千亿级”说法,也许是对上述概念的一种自主量化结果吧。相信,各地在编制地区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都会把培育“千亿级”企业集团摆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安排部署。而近来在“井喷”行情中风头出尽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们,很有希望成为各地被培育的对象。当然,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来引领与带动。而龙头企业市场规模的暴增,从哪个角度看都应该是好事……前提是,产业能按自身内在的逻辑运行发展,在过程中没有衍生出非商业化的其他产物。
工程机械是一个容易拉升产值的行业,比如挖掘机,年销售1万台,就是七八十亿元的产值。即使是年销售1万台装载机,产值也能达到2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挖掘机产能也已超过35万台(需要提示的是,关于国内挖掘机现实产能的版本太多,几乎没人能给出相对准确的数字),足够供应全球市场的大半之需。而按照目前各生产企业所规划的产能目标,到2015年,国内挖掘机产能规模有可能达到50万台以上,几乎覆盖全球的市场需求量。而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预测:今年国内挖掘机的总体销量约为19万台,2012~2014年则在21.85万台到30.2万台。
尽管,装载机和挖掘机两大主导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已相当明显,且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严重缺失,各种价格促销战层出不穷,市场秩序令人担忧。甚至已经有警惕工程机械行业中暴发“次贷危机”的声音发出。但挖掘机的扩产行动似乎仍在按部就班的实施。
从目前已知的扩大产能的情况看,在本土品牌中,三一重工2011年计划产、销挖掘机2.5万台;徐工机械2011年挖掘机销售目标为1万台;柳工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3万台的挖掘机产销量;厦工则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拟实施年产挖掘机1.2万台的投资项目;广西玉柴与四川邦立在泸州进行大中型挖掘机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2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0台大、中型挖掘机的生产能力。在本土二三线品牌中,各企业的投资力度也不可小觑。熔盛重工在安徽投资34亿元,投建年产能为3万台挖掘机以及400台旋挖钻机的项目;五粮液集团下属的普什重机也已投资超过4亿元,生产中、小型挖掘机,项目全面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万台。
最近有传言称,山西一家著名的重工企业计划进军装载机制造领域;而另一家具有军工背景的企业对这一领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令人赞叹的是,进入这个被业内人士认为自2001年就已产能过剩,全行业维持了近十年低毛利率的行业,需要下多么大的决心。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