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能成为“零首付”后真正的赢家吗?(组图)
2010年年底至今,业内诸多企业纷纷推出“零首付”的购机促销政策,尤以挖掘机产品最为突出。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1季度,我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率超过60%,3月当月销量超过4万台。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速,各地工程量显著增多。特别是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许多新建工程项目相继上马。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下,企业和用户似乎都有些按耐不住——一面是不断推出的极具诱惑力的低首付甚至“零首付”购机促销活动;一面是大量用户的相继涌入和不断攀升的销售数据——千军万马,积聚工程建设市场,阵势可谓威武。
表面看,“零首付”的购机方式使用户在低成本投入下又可及时抢占工程资源。而实际上,这块“信手拈来”的“蛋糕”是否真正的市场需求所致?用户是否应加以谨慎,切勿随波逐流?面对市场已经出现和随时可能出现的风云变幻,用户真正收益几何?
本期嘉宾:
李宏宝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
张迪 福田雷沃重工汇银担保公司副总经理
万振海 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南水北调郑州2—3标项目部副经理、高级工程师
张希海 山东省河西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车队队长
设备投资回报率能否随着日益增多的工程项目而水涨船高?
记者:2011年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量有怎样的变化?对哪些设备带动最大?
万振海:以水利建设为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建设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一倍,即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挖掘机受益于此且需求量成几何式增长态势,各地大大小小的工程承包商均有机会获得非常规的发展。张希海:进入2011年,明显感觉周围新开工项目增多,特别是土石方工程项目,也由此带动了小型挖掘机的需求。例如在农村,很多小型工程都开始使用小型挖掘机,效率高,质量有保证。
记者:2011年,贵公司是否有新设备购入?设备出勤率怎样?
万振海: 2 0 11 年, 我局的机械管理目标中,设备出勤率要达到80%以上;淘汰设备变现率80%以上;年度添置设备金额800万元以上;设备进场时可使用(完好)率100%。结合自身目标并根据承接的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我们选定了一些适应工程特点的设备。目前,挖掘机占比和出勤率比较高。张希海:根据工程需要,我们新增了几台自卸车。鉴于土石方工程项目增多,也曾考虑是否购买挖掘机,但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工程量的不确定性,挖掘机的购买计划暂时搁置。记者:工程建设中主要以什么方式计算挖掘机的工作量?收益与之前相比是否有变化?万振海:当前,挖掘机工作量结算主要根据工程性质而定,一般包括包月、按小时、根据工程量打包或按装车数量等几种形式。当然,挖掘机型号大小、工程的难易程度不同,收入也不同。
一般而言,每立方土的挖装费用为2.0~2.3元,铲斗容量为1 m3的挖掘机每小时结算费用为250元左右。
随着挖掘机市场保有量大大增加,一台挖掘机成本回收周期相应变长。同型号的挖掘机收益中,除去当月的银行贷款、驾驶员工资、正常维修和保养等费用,几乎没有剩余。因此,购买一台挖掘机收回成本的时间也由之前的1年延长到现在的3年左右。以中型挖掘机为例,现在成本回收的周期多在2~3年。
张希海:每款产品型号不同,收入也不同。例如在山东,卡特彼勒336D型挖掘机每小时结算额约为800~850元。就用户可以得到的实际收益而言,尽管当前市场上土石方工程较多,但挖掘机等土石方机械保有量也急剧增长,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出现很大缩水。特别是对于挂靠在某一家工程公司下的小用户,很难以一级承包商的身份承接工程,随着中间环节的增多,利润空间更被不断压缩。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独家向第一工程机械网供稿,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明原稿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用户,您能成为“零首付”后真正的赢家吗? 配图
膨胀的市场下用户将面临怎样的潜在风险?
记者:2011年以来,行业诸多企业采取“零首付”的形式进行设备促销,吸引了大量用户购买。对此,您如何看待?
李宏宝:纯粹意义上的“零首付”不存在,大部分都是低首付的代名词,因为“零首付”的背后,一般还需要用户支付相应的保证金等。首付款降低会让行业存在风险,包括用户因盲目购买设备产生的后期风险。如果市场出现波动,或者用户赚不到钱,就会导致后期发生很多的连锁反应,类似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张迪:目前,工程机械行业中开展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按揭销售和租赁销售。按揭销售业务比较成熟的当属光大银行。2009年,光大银行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后将设备首付款由之前的30%降到20%,此后再没有出现更低值。“零首付”或低首付可能更多地出现在租赁销售中。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二是厂家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而开展的促销行为。
不能排除“零首付”或低首付是行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需求所致。对于一些合作时间较长或对其综合实力有充分了解的用户,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低首付的优惠活动。但首付门槛降得越低,越容易使综合条件不符合要求的用户进入这个行业,不仅容易导致行业进入恶性、无规则竞争模式,还可能将这些用户拖入负债的困境。
万振海:购买挖掘机是一种投资行为,从投资的角度看,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非常有必要。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按揭销售模式极富刺激性,面对巨大的工程建设市场的吸引,一些资金实力不足的承包商、个体用户,抑或一些看到他人通过购买设备致富的准用户,对于工程施工市场也跃跃欲试。这些非理性用户在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了解,没有建立基本的“揽活”网络时就盲目进入,引发了大量非理性购买行为,尤以挖掘机行业表现最为突出。促销力度越大,非理性用户比例也就越高。
张希海:尽管当前市场很好,但用户购买时还是应该慎重。对于实力尚不雄厚或者单纯的个体用户,如果仅看到眼前的利益就贸然购买设备,一旦工程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或不能及时拿到工程结算款,就会出现偿还能力不足等问题,所要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也可想而知。
就我们自身而言,投资设备都要通过谨慎论证后才会实施,这样才会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
记者:大家都在呼吁用户理性购买设备,是否市场已经出现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希海:以最实际的资金投入为例。目前,挖掘机驾驶员酬劳、转场费、燃油费以及车辆保养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就我们负责的工程中,2011年,仅挖掘机转场费一项就由2010年的400元/次提高至600元/次。此外,土石方工程款常采用工程结束后一次性结算的方式,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工程结算款也是用户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记者:同时,有迹象显示,在经济和工程建设方面,国家正逐步对其加以调控,有人提出是否应当谨慎应对国家政策调整,切勿盲目购机?
李宏宝:现在国家政策随时可能出现变化,高铁建设的速度已经出现减缓。
张希海:未来走势谁都无法准确预测,要真正做到理性分析,很多个体用户的文化和意识水平还没有这么高。也正因此,我们呼吁用户理性购买设备,一旦国家对工程建设投资进行调控,工程量出现下滑,用户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万振海:从整个工程建设市场来看,国家对各项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的拉动将持续刺激各种工程设备的需求,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仍将大幅提高;但对每一位意欲购买设备的用户而言,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工程周期、资金实力、工程接收能力及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等。
记者:用户因为非理性购买设备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
李宏宝:相对而言,用户属于弱势群体。如果没有一定的工程量作为保证,用户购买设备就是提前消费,所购设备也最容易变成欠账设备。一旦出现银行再加息等情况,用户还款压力不断增大,设备就可能被回收。最终导致用户没有了设备,还要连本带利偿还资金。
张迪:一旦用户出现还款资金紧张,甚至无力偿还企业或银行的贷款,就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增大用户今后的经营压力。更有甚者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位用户,因无力偿还贷款而又不想破坏信用记录,开始通过借钱甚至高利贷去弥补“缺口”。最后,当不再有能力去弥补这个更大的“缺口”时,开始对生活听之任之。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用户自身更应加以防范的事情。
用户,您能成为“零首付”后真正的赢家吗?配图
怎样的用户适合投资设备?
记者:从企业的角度看,具备怎样条件的用户更适合投资购买设备?
张迪:首先要衡量自身的还款能力。当首付款降低后,用户向金融机构的融资额增大,还款压力也会相应增大。例如,用户使用一台中型挖掘机,每月收入是2万元,但月还款额是3万元,就极有可能导致后续的一些不良反应。此外,用户以往的信用记录,以及是否具有工程经验等也都需要去衡量。这也是各企业在选择用户时主要的评价标准。无论怎样,企业都希望用户购买设备后能为他带来更大的利益,而不是将其带入困境。
【后记】其实,就行业中现行的低首付甚至“零首付”促销活动本身而言,单纯地将其定义为好与不好,都还显得有些仓促。尽管有太多成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但在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被水浸湿,得到的也是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正如多位业内人士所言,或许这也是行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需求所致。但是,对于产业链中的终端用户而言,能否在不断膨胀的市场诱惑下依旧保持理性分析,着实是一种挑战。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机遇;贸然向前,又可能导致更为难堪的局面。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我国挖掘机市场保有量约为85万台左右,行业年产能达45万台左右。随着大量设备被源源不断地投入一线,再大的工程建设市场也会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小,是每一位用户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挑战。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协会和企业人士,还是已经身处其中的用户,无一不在诚恳地呼吁,对于即将进入或者已经进入市场的工程机械用户,切勿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贸然投入,理性分析和衡量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真正做到把握机遇,赢得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
“灾难往往是在我们疏忽的时候来临。”当然,“灾难”这个词放在这里,或许有些早,也或许有些夸大。无论怎样,在欣欣向荣的市场面前,我们希望,大家都是受益者。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