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称中国制造业扩张但通胀形势严峻
美国之音中文网12月2日登载题为《中国制造业扩张但通胀形势严峻》的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创7个月新高,表明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但是其中的购进价格指数急涨,预示通胀形势严峻,市场对货币紧缩政策的预期再次升温。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的PMI为55.2%,比上个月升0.5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第四个月回升,创下今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专家认为,衡量制造业发展趋势的PMI强劲增长,表明中国经济持续扩张的势头未减。
但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更为关注的是PMI的分类构成。专家注意到,推动PMI持续攀升的最大因素来自购进价格指数升幅强劲。数据显示,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推动下,购进价格指数急速攀升,大涨3.6个百分点,达到73.5%。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赵晓表示,购进价格指数强劲上扬反应了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将会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明通胀形势不容乐观。他说:“购进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在当前一段时间上涨得比较快,这会构成对企业的压力,可能会侵蚀它的利润,成本在上升。这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数据显示,当前部分农作物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棉花棉纱等原料市场供应短缺,市场价格爆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攀升,煤炭、柴油、钢铁、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势头明显。由此带来企业成本上升,生产经营压力较为沉重。
专家普遍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是“输入型通胀”,与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关。赵晓教授说,当前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就证明了这一点。他说:“今年的通胀从一开始和农产品价格上升有比较多的关系,特别是在8月份的时候。但是到了10月份物价更高了,没有伴随着秋粮的丰收往下走。一个新的主要因素就是输入型通胀。输入型通胀加大了中国当前的通胀压力,成为物价上扬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1月份PMI持续攀升预示了经济将进一步升温,而购进价格指数强劲显示未来通胀形势严峻。这些迹象都显示政府可能推出强有力的紧缩政策实行宏观调控。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屈宏斌预计,未来数月中国央行将再次提高基准利率,以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来应付通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霍德明教授说,他所担心的是政府采取强有力的紧缩货币政策之后所可能产生的负作用。他说,如果政府持续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通胀可能会被压下来,但另一方面,社会上某些部门将受到极大的挤压,比如银行金融部门。他指出,2006-2008年的货币收缩政策曾导致银行和证券部门蒙受损失,股市也出现了大幅波动。
赵晓也表示,虽然通货膨胀可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关注的重点,但它不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唯一的问题,宏观调控不能顾此失彼。他说:“中国经济也有下滑的趋势,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增长了11.9%,二季度10.3%,三季度9.6%,整个经济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另外,美国经济目前仍未摆脱困境。这些因素同样是需要决策当局来关注的。”赵晓指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府加大紧缩力度的决心,束缚宏观调控部门治理通胀的手脚,使中国控制新一轮通货膨胀增加难度。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