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标准的尴尬
虽然一些水泥企业本不愿意生产32.5复合水泥,但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也不排除会有企业选择生产这种产品,以此增加销量,甚至以次充好
张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此次《指导意见》中关于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方案中体现出了要求不断提高水泥产品质量,逐步淘汰低标号产品的导向,以此促使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退出市场。
法治周末记者在该《指导意见》中发现,其明确提出:“加快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
“所谓32.5复合水泥,是指根据国家标准,其强度值应达到32.5的复合水泥。”张同表示。
据张同透露,这种型号的水泥里可以添加很多混合材,比如煤灰或者石灰石,因为这些材料大概只有几十元一吨,也就意味着掺料越多其成本越低,利润空间越大。
“虽然国家对掺料也有相关规定,但是由于水泥成分不像食品成分规定得那样明确,因此只要其强度值达到了32.5,在掺料的选择上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张同说。
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高长明曾公开对媒体表示,目前这种32.5复合水泥,也就是低档水泥,其所占的市场比重达到了65%以上,42.5标号的中档水泥占25%,52.5标号的高档水泥份额小于10%。
张同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32.5复合水泥大多都是由一些小型水泥企业生产的,并且大部分都销往市场上的散户使用,而一些大型施工项目对水泥的要求较高,审核也比较严格,往往不会选择这种产品。
“企业生产32.5复合水泥主要还是为了多赚钱,因为即使其产品强度值超过了32.5,在没有达到42.5的水平下,也还是属于32.5水泥,所以就有企业会多加掺料。”张同表示,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同样一袋标注为32.5的水泥,有的卖30元,有的就只要20元了。
在张同看来,虽然一些水泥企业本不愿意生产32.5复合水泥,但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也不排除会有企业选择生产这种产品,以此增加销量,甚至以次充好。
那么,该如何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面对32.5复合水泥的困局,张同表示了一定的担忧。
兼并重组或是出路
在具备了这种规模的情况下,企业不仅可以依靠雄厚的实力在技术上做出更多创新,还可以对市场格局进行优化,防止盲目竞争下导致的资源浪费,让整个水泥行业的发展更加科学有序
张同认为,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减少产量来应对。当前水泥总体产能的下降空间也就只有20%左右,真正的出路应该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来优化配置。
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也认为,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治理政策后,一些规模较小的水泥企业很可能会被一些大企业兼并整合,水泥行业将加速洗牌,让更多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在张同看来,各地政府出于政绩观考虑,往往只注重企业对当地税收的贡献,缺乏全国大市场的视野;一些水泥厂也因为产品辐射半径的限制,难以在全国市场进行布局规划。
“水泥对运输要求较高,产品辐射半径较小,因此全国各地对水泥产品的需求参差不起。”张同认为,比如现在江浙一带水泥产能过剩情况尤为严重,而新疆、西藏等地或许还有一定的产品缺口,“一些大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能力和管理团队,往往会根据这种市场需求决定其产品产量和销售地点,因而可以更好地开发市场实现盈利。”
张同举例分析道,2011年年底中国建材集团宣布成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西南水泥是中建材继组建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后的第4家水泥公司,截至当时,中建材已重组整合了250多家水泥企业。
“在具备了这种规模的情况下,企业不仅可以依靠雄厚的实力在技术上作出更多创新,还可以对市场格局进行优化,防止盲目竞争下导致的资源浪费,让整个水泥行业的发展更加科学有序。”
张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对于当前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一些实力较强、技术比较先进、产品销售情况较好的企业表现出了比较乐观的态度。
在这些企业眼中,如果当前过剩落后的小产能都被淘汰掉了,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就不再严重了。”张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