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副处长幺新表示,我国再制造产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色,以表面工程技术为支撑,同时融合了国际上通用的尺寸修理和换件修理方法,中国的再制造产品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
蔡志海表示,我国再制造产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是实施再制造的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建立。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再制造对象和过程的复杂性,大部分企业在旧件检测、再制造毛坯修复等关键环节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缺乏废旧零部件质量检测和寿命评估技术,难以保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是缺乏先进的再制造技术,旧件毛坯再制造率低。大部分再制造企业主要还是采用换件法和尺寸修理法进行再制造,对产品的再制造加工还处于低水平,导致再制造后产品非标件多,用户认可程度低,加工成本高,旧件毛坯再制造率低。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先进的表面工程新技术,大量磨损的关键零部件无法修复,再制造产品的旧件再制造率低。
三是各企业之间互相压价,存在无序竞争现象,致使产品利润日渐降低。同时部分小企业采用价格低廉、质量难以保证的零部件,并采用贴牌大厂产品标识、假冒大厂再制造产品或新研发产品,导致再制造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各企业生产规模相差较大,导致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良莠不齐,工人技能和管理理念相差较大,这也是难以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的原因之一。
虽然我国再制造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还不到10年,但国家的政策扶持却非常给力。2005年,国务院发文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2009年《循环经济法》明确了再制造产业的法律地位;2011年国务院把再制造产业正式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不过,再制造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幺新表示,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受到消费理念、消费者接受程度、市场体系和监管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逐步完善标准体系。比如,再制造厂家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企业标准,再通过多厂家联合建立行业标准,最后逐渐建立推广国家标准。目前,企业对于深层次的质量把控还没有具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