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钢铁行业实现粗钢产量3.9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4%;粗钢平均日产高达215.4万吨,按此测算全年钢产量将达到7.86亿吨。屡创新高的产能再次将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四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上,新一任中钢协会长徐乐江直面这一问题,并表示,产能过剩是包括钢铁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钢铁行业尤为典型,但不要妖魔化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他直言,中国钢铁行业目前还属于轻度过剩,预计严重过剩将在“十三五”期间到来。对此,钢铁业界必须未雨绸缪,做好最坏的打算。
严重过剩或在“十三五”
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2年的13年间,中国的钢铁产能利用率在2006年以前基本都在80%以上,只有2002年超过了90%,达到92.41%;2006年以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回落到80%以下,并且基本维持在75%~80%。
纵观世界各国,“产能充分利用率”通常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和生产组织水平确定,例如欧洲和日本分别为75%和78%。
“中国钢铁业规模庞大,回旋余地大,因此我国钢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属于充分利用。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2006年以前中国就不存在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2006年以后直到现在,中国钢铁业也只是轻度产能过剩。”徐乐江表示,75%~80%之间的产能利用率属于轻度产能过剩,70%~75%之间为中度产能过剩,而低于70%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徐乐江提醒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历史上都出现过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极度过剩,并且这一时期都在本国钢铁需求增长出现拐点、钢铁产量出现峰值之后到来。
在徐乐江看来,我国目前钢铁需求尽管增长率明显下降,但还未出现负增长,产量峰值还未到来,但这一拐点和峰值为期不远,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出现。
关于能否避免可能即将到来的产能严重过剩阶段,徐乐江坦言,没有把握。“号称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没有幸免,我们依靠行政手段提前预警或许能够躲避。但全行业要警觉起来,等出现极端严重过剩时再采取措施就晚了,损失也更大了。”徐乐江表示,既然有前车之鉴,我们就没有无动于衷的理由,现在开始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这种极端严重过剩情况的出现;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要有行政调控失灵、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心理准备。
辩证看待产能过剩
徐乐江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中国钢铁业来说,如下一些因素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
一是GDP政绩观下的产能扩张冲动。钢铁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对地方GDP的高贡献度,各地争相将钢铁列入支柱产业。一般而言,钢铁企业均为当地的最大工业企业,不仅贡献了当地巨大的GDP总量,还贡献了大量税收,缓解了就业压力,使得各地都有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强烈愿望。
二是片面追求规模竞争效应导致钢铁企业越来越庞大。由于中国钢铁企业缺乏市场化并购,许多稍有规模的钢企都抗拒被并购而谋求自我做大,中国大钢厂的诞生主要依靠增量产能而不是对存量产能的吸收合并,导致中国钢铁产能随着中国钢铁企业的规模迅速膨胀。
三是我国的间接融资体系导致中小钢铁企业一味“跑马圈地”。企业规模越大,其在大中型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中的融资能力就越强,越能在全面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中小钢企来说,扩大规模是其生存的无奈手段,这也是近几年大量中小民营钢铁企业迅速膨胀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