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富余程度超过30%,除西藏外每个省水泥产能都已过剩
2012年水泥行业相关情况
新建产能屡禁不止,而未来市场消化能力却不容乐观
“眼下,水泥产能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过剩。就算未来三五年不再新增产能,恐怕也还是缓解不过来。”跟水泥打了几十年交道的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说,产能过剩问题从未如此令他担心。
水泥行业的第一次产能过剩发生在1994年。雷前治称其为非常积极的一次过剩:“那次是立窑过剩,立窑是落后产能,借助那次过剩,先进技术新型干法水泥很快取代了立窑,行业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化危为机、转型升级。”
第二次产能过剩出现在2004年。当时是区域性产能过剩,主要爆发在长三角地区。依靠大企业的兼并重组,部分落后产能被关停,产业集中度得以提高,经济秩序逐渐恢复,加之山东福建等地还在高速发展,产能过剩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
但眼下这轮产能过剩,可不像前两轮那么好“应付”。
首先,这次是全面过剩,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不赶紧刹车,西藏马上也要过剩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告诉记者。
其次,落后水泥生产技术已经基本被淘汰,这次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都过剩了。“2012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实际产能已达30亿吨,产能富余程度超过30%。”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星太说,“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5%左右是合理的,低于80%就不正常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未来市场消化能力已经不容乐观。伴随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阶段,高投资拉动下的水泥需求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已经不敢指望靠未来发展消化产能。”李叶青说,中国水泥消费量30多年来一直在增长,产能过剩往往可以依靠时间来化解。但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受经济增速影响,水泥需求是有拐点的,亚洲地区国家拐点值偏高,大都发生在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在20吨左右的时候。目前我国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接近18吨,今年预计要再增加1.6吨左右,离拐点已经很近了。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泥产能扩张仍然如火如荼。早在2009年,国务院第三十八号文就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然而,一纸禁令反而引发了扩张热潮。为赶上“最后一班车”突击建水泥厂的情况比比皆是,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了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比38号文出台时核定的418条在建生产线多建了205条,多增熟料产能近3亿吨。
行业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说明投资回报率难保,论理投资当应声下降,为什么水泥产能反而加速扩张呢?
“很多投机性资本进入是一个原因。水泥消费量波动很大,高的时候建一个水泥厂1年就能收回自投资金,很多进入者是想赚一笔就走。”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由于地方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38号文,不断批新线,一些投机者打起了歪主意,干脆‘种’起水泥厂来——建水泥厂坐等大企业收购。”
缓解产能过剩,就要排除非市场因素的干扰,鼓励市场公平竞争
在我国,水泥是完全市场竞争行业,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应当放手交由市场去解决。可现实情况是,通过市场竞争抑制产能过剩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政府不该出手的地方手伸得太长,该出手的地方却没有出手。
首先,有些新增产能完全是地方政府造成的。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给土地给优惠,甚至以给煤矿为诱饵吸引企业建水泥厂。有的地方政府则以处理城市垃圾为名建水泥厂,但批建的水泥厂却并不具备垃圾处理技术。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政府找到我们投资建水泥厂,虽然我们明知道产能已经过剩,也还是得建。不然指标被别人抢了,打起价格战来我们伤得更重。”
其次,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够严格,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水泥价值低,长途运输划不来,是卖不远的“短腿”产品,靠“走出去”消化产能的路走不通。“而且我国水泥价格太低,国外一吨至少卖100多欧元,而我国只能卖两三百元人民币,出口到哪里都会有倾销嫌疑,所以水泥实际出口量很小。而且世界一半以上的水泥消费量都在中国,其他国家水泥年消费量多的也就几千万吨,对我国近10亿吨的过剩产能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雷前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