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过去的个体经营模式、靠关系的经营模式,转变成专业服务平台式经营模式,还行业的本真,李方勇和他的新型农民团队经营得有声有色:“400”免费声讯电话的设立,运行机械GPS定位系统的应用,建立服务满意程度的调查记录档案。然而这一切,不是这个团队的终极目标。
在辽宁和全国实行工程机械租赁的连锁经营,将营口打造成为全省培养工程机械操作人才的培训中心和调度管理服务中心,是这个团队的下一个愿景。三、新立村模式:新农村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李方勇和他的新型农民团队始终拥有一个“绿色情怀”。
将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村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让农民增产增收,这个以大学生为核心的团队做出了大胆的探索,承包了新立村的1200亩全部水田,从播种到秋收全部实现机械化运营。
2012年春季 李方勇的新型农民团队在新立村使用机械大面积插秧的情景
老边区新立村的村民几十年来早已习惯了农忙种地,农闲打零工的生活方式,虽然温饱有余,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伴随着农村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已是不二选择,但如何运作,肯定要有人做出尝试甚至付出代价。
村民种植水稻,高产年景,每亩地收入不过500—600元,平常年景收入在300元—500元之间。但由于大面积的水田被几个种田大户分别转包,零散的生产经营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李方勇和他的团队以每亩地500元的租金,高价租用了新立村1200亩的全部水田,就连村里出名的庄稼把式——李方勇的邻居张大爷也为他捏了把汗:实行机械化插秧,听说过,可咱村从来没人搞过,这些学生娃能成么?
对水田进行机械整平后,20多个大学毕业生、驾驶机械开始准备机械插秧。一时间田埂和地头围满了村民,比平日赶集的人还要多,这些村民心情难以逐一表述。
当马达声响起,插秧机平稳地从平整的稻田一端驶向另一端,稻田里出现了一行行新绿,田埂上的老庄稼把式竖起了大拇指,村民开始向这些大学生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往年水田秋收时,村民都是将水稻用镰刀收割后码成堆,在田间晾晒,直到快上冻时,再将水稻运回家脱粒,2012年秋天,李方勇带领20多名大学生开着久保田联营收割机,在地里将水稻脱粒装袋,直接将稻杆粉碎还田做了肥料。
李方勇和他的团队机械化生产实验成功了,令其兴奋的是,200户村民由于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到工厂做工,平均每户村民多增收3000元至7000元。
使更多的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减少和降低土地对农民的约束,李方勇和他的新型农民团队走出了艰难的一步,也是可喜的一步。
2012年10月,共青团辽宁省委授予李方勇为“农村创业标兵”称号,这是对李方勇本人的肯定,更是对李方勇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鞭策。这30人构成的创业团队核心,平均年龄只有28岁,却带着160人的职工队伍向希望进发。
当年轻人的创业激情与社会发展目标精准结合后,必然产生高效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