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来,欧洲随车起重机制造商以规格繁多的折臂式随车起重机主导了世界市场。
欧洲市场的残酷竞争
许多欧洲随车起重机制造商正在寻求新兴市场的发展,以避免欧洲市场上的残酷竞争。然而许多新兴市场已经习惯了日本制造商的产品。
这也就是说,西方制造商不得不生产更多的伸缩臂随车起重机,而不是折臂式起重机,才能满足用户的习惯。在亚洲最大的市场,也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中国市场,日本式伸缩臂随车起重机早在30~40年以前就已存在。对日本制造商来说,多田野和古河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欧洲人,而是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商。
欧洲人在中国会受到两面夹击。他们不但要挑战日本人既定的地位和质量形象,还要受到中国人价格的威胁。他们要想办法把伸缩臂起重机市场拉向折臂起重机,但更可能的是开辟一个他们很少涉足的市场。
欧洲折臂起重机制造商最近几年在技术上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十分具有吸引力,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市场的文化是十分困难的。很多人会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美国人和亚洲人喜欢使用伸缩臂起重机,而欧洲人喜欢使用折臂式起重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中立,通常在用抓具和抓斗作业时愿意用折臂式起重机,而做纯吊钩起重作业时喜欢用伸缩臂起重机。
建筑行业是高度保守的。工具和方法的根本性变化的速度几近蜗牛的速度。这个行业变化的发生是靠进化而不是革命。
然而,有时市场的变化确实调整了需求。环保压力和金属价格的飙升促进了对伐木和物料循环再用起重机的需求,这对适合配备抓具和抓斗的折臂随车起重机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国的大规模建设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则受益于伸缩臂起重机。
低技术环境中的高技术机型
在最近一次对中国的访问中,我有幸参观了徐工新建的随车起重机工厂,不但对工厂的质量和设备的先进印象深刻,还对管理人员的开放性印象深刻。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随车起重机市场。在中国大踏步前进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过了历史的巅峰,许多国家出现了萎缩现象。徐工称已坐上中国十几家或著名制造商中的第一把交椅,其产品90%是伸缩臂随车起重机,只有10%是折臂随车起重机。最好销的是8~10t起重机,但这家工厂最近开发出到目前为止最大的起重机,大概是25t的。
日本技术在这里占主导地位,不光体现在多田野和加藤创建的普通伸缩臂汽车起重机上,也体现在随车起重机上。在日本,折臂随车起重机大部分使用抓具,主要用于回用行业和木材加工行业,而在中国,伸缩臂随车起重机普遍配备了钢丝绳卷扬机构和遥控装置,用于单一的随车起重作业。
与普通汽车起重机爆炸式发展不同的是,随车起重机市场是一个起步相对缓慢的市场。政府的法规限制了(也许不是刻意的)市场的发展,因为法规要求任何安装在卡车上的特种设备都需要有严格控制的特种许可才行。
徐工为各种各样的卡车经销商进行了安装随车起重机的培训。然而在中国,起重机和卡车都是昼夜不停地干活,一般很少有预防性维护的时间,操纵人员的培训和约束也很有限,因此起重机事故时有发生。而在欧洲、日本和美国,随车起重机只不过是车辆的附属装置,由驾驶员操纵。然而这里有一个大问题。
至少在某些方面,伸缩臂起重机比折臂起重机要简单些。它们之间的差距随着折臂起重机大厂家设计上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技术而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十分灵活的支腿设定和自动计算相应的起重量方面。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深刻了解起重机技术和经过良好培训的操纵人员。
在对折臂起重机经验很少且缺乏良好培训的新兴市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潜力巨大的印度和中国市场正是这种情况。就连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如合理使用支腿、理解起重量表的含义和避免碰撞等,都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严格要求才行。任何一个亲眼目睹中国和印度工地上起重机使用情况的人绝对同意这种说法。
这些国家的公路行驶环境到不太糟糕,糟糕的是工地管理极为混乱、不守规矩和恶劣的道路。在如此环境下,怎么能够指望一个卡车司机能够学会更加专业和复杂的起重机架设和安全操作方法呢?
芬兰的探索者
与世界上其他随车起重机制造商相比较,希尔博产品更早地销售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甚至在最难打入的市场,如日本和韩国,在国内制造商十分强大和文化背景极大不同的情况下,也在40多年前就已见希尔博起重机的身影。希尔博-汉纳公司位于距韩国首尔130km左右的昌原市,1984年就生产了第一台希尔博起重机,现在已成为希尔博全球制造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