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哭泣曲线”已渐行渐近,人口红利的消失,成为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因素。
中国制造,这张年轻的面孔正在失去魅力。
近年来,跨国企业将业务撤离中国,搬回本国或者移师东南亚、非洲已经渐成趋势。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获利最少的分工区间。这个市场的获得,依靠的是低成本——特别是低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人力成本上升,两税并轨实行,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些不可逆转的趋势,吞噬的不仅是跨国企业利润。跨国企业可以选择离去,他们曾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到台湾,到中国内地,现在他们可以选择去东南亚,去非洲。中国东南沿海,大量外向型制造业,面临着同样的成本压力,却无路可去,新的优势,尚未形成。
数据显示,中国仍然是FDI(对外直接投资)最青睐的国家之一,但是FDI也显示,对服务业更有信心。留给中国制造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多。
知名外企竞相外迁
据商务部官网数据,2012年1~7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677家,同比下降12.3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69亿美元,同比下降3.64%。7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72家,同比下降7.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79亿美元,同比下降8.65%。
这是外资用脚投票的结果。近年来,知名外资企业在中国退出部分或全部业务的新闻,屡见报端。
据统计,自2004年来,澳大利亚第二大啤酒商狮王集团作价1.54亿美元,把在中国业务打包卖给了SAB Miller入股的华润啤酒公司。此后荷兰菲仕兰集团宣布结束在华的乳品生产和经营业务,耐克、阿迪达斯关闭中国代工厂等,拉开了外企撤走中国制造业风潮的序幕。
统计显示,2011年,百事卖掉中国的瓶装业务。2012年3月开始,美国消费品巨擘佳顿公司,将“Miken”碳纤维棒球和安全器材“First Alert”烟雾警报器的生产撤回到美国本土。
此外,福特汽车公司,要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
伊藤洋华堂则选择把95%功能性内衣生产在中国,2012年,伊藤洋华堂计划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预计在华生产占比降至75%。爱世克斯(ASICS)和水野(MIZUNO)降低在华运动鞋等运动用品生产比例,扩大在越南、印尼生产规模。
其他将部分或全部业务退出中国的还有:建筑机械公司卡特彼勒、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玩具生产商Wham-O、ATM机器生产商NCR等。
最近的一个案例是,今年7月18日,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公司将于10月底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而其竞争对手耐克,早在2009年就关闭了位于江苏太仓的在华唯一鞋厂。
阿迪达斯的生产基地,曾从欧洲转移到日本,接着迁徙到韩国和中国台湾,然后到中国大陆,现在又将从中国大陆离开。
与之对应的是,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