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宏观经济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资金信号与银行业转型 中国经济模式下一步

2012/09/29 09:47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整体遇困,房地产调控重压之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下滑,使得中国实体经济增长趋缓。实体经济下行给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一系列重大挑战:高利润增长时代似乎行将结束,而不良贷款连续三个季度反弹,120万亿银行资产质量警报已经拉响;此外,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萎缩则意味着银行业过去几年粗放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而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对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进程以及应对策略,商业银行是否为转型做好了准备?

9月初,由本报与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MBA项目组在清华大学举办了“2012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何佳主持该研讨。

何佳提出,目前看各项经济指标都在显示,经济在下滑,今年2季度GDP增长7.6%,是2003年以来最低的一次。如果GDP增长低于7%的话,硬着陆风险会加大,下半年还会继续这个情况,如此背景下,稳增长便成为首要任务。从需求和供应,各方面都开始出问题,产能过剩严峻,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或许房地产投资还有一定空间。但政策调整空间确实有限货币政策很难动,货币供应量达到87万亿,这三、四年增长非常快,而货币供应量占GDP之比差不多最高;而财政政策方面,地方政府负债率相当高。

另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被视为一种增长模式,但目前看也遇到了问题,主要是资金的问题,土地今年流拍不少,地方土地出让金少了1万个亿。

不过,相比其它国家来而言,中国经济基本面不错。有人说,很多企业不愿意要贷款,但是另外一方面银行发债却大幅增加,发债和贷款互相形成一定替代作用。另外,从银行的角度看,实体经济,特别是诸如钢铁等过剩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家可以谈一下对经济转型的认识。

(一)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VS 银行囚徒困境

嘉宾(股份制银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地方政府与一个央企洽谈上百亿的BT合同,央企负责道路、桥梁、地铁建设,但央企提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要求地方政府划拨非常好的地块。对银行来说非常愿意支持,因为大型央企加上政府财政承诺还款,政府人大出决议,这个目前来看是较好的信贷投资。

何佳:这样的项目贷款利率是多少?

嘉宾(股份制银行):基准利率,即便下浮5%-10%,银行都愿意给贷款,且贷款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相反,如果给民营企业贷款,即便是基准利率,银行也一定会附加很多条件,比方说做存款,综合起来算民企融资成本在10%以上。

嘉宾(政策性银行):北京,包括外省市小贷公司年初时达到4%的月息,现在大概是3%,即便如此高的利率,也会有人来借。难以想象,这么高的利率,很多企业还在中关村小贷公司窗口排队。

嘉宾(股份制银行):都是饮鸩止渴,没有哪个行业利润能支撑这么高的利息。现在小贷公司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民营公司,现在首钢新成立了一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金15个亿,很多央企也在做这个事情。

嘉宾(政策性银行):就当前来看,我仍然看好下一步国有经济的发展,至少短期看好。第一,政府经济资源调动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不排除一些刺激性政策出台,国有经济的发展会有一个强心剂的作用。

第二,资金供应方面。目前,资金供应基本上还是能保证的,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项目、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特别是已审批项目的续贷。国字头的企业拿到资金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一些政策银行还给予一些利率优惠。

三,目前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在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要保证有一定的GDP的增幅,国字头的企业是一个保障,起码近期这种势头还不会减。

从银行利润看,仍然处于惯性增长通道。利差在没有缩小的情况下,只要规模上去应该能保证;而且总体看资产质量所反映出来的都不差,并且不良率都是在降,并没有从银行的账上真正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风险。当然,有些银行不良率和不良额都在上升,包括股份制银行,但上升的幅度很小。

嘉宾(国有大行):但是一旦进入不良周期,不良贷款上升就会加速。实体经济和银行资产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良不会反映在当下,估计可能在今年或者明年。各家银行今年拨备计提都不少,拨备率都很高。

何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情况如何?

嘉宾(股份制银行):我们很矛盾,今年以来尤其感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凶猛。但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发债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即发债资金用途,银行很难监测,这方面确实是监管机构应该予以关注。

嘉宾(股份制银行):目前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非常大,我们与基层政府有切实的业务和项目合作,市级政府,开封市、郑州市这些地方政府财政其实都很紧张,投资冲动都非常强,因为需要作出政绩。

地方政府有几个渠道的融资:除银行贷款外,银行和各种非银机构对政府融资平台也变相支持,如通过信托的手段,融资的额度也不小。以发债为例,各地政府首先考虑能不能利用城投公司发债,还有一部分利用央企融资,央企融资的成本也非常低,融资的额度也很大,不光通过银行的渠道融资,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比重也越来越大。

央企有过度融资的嫌疑。交易商协会对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行条件之前互占额度的政策进行放松,发债不得超过40%的净资本红线做了突破,铁道债城投债的政策也有所松动。

嘉宾(股份制银行):复旦大学教授韦森曾经提到中国经济资金低配的问题。国有企业占用了巨大的资源,地方政府和国企局部形成的投资冲动,实际上是对资源巨大的浪费。过去几年政府对太阳能、新能源,包括家电形形色色的补贴,已经不是经济行为,客观上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银行陷入一种悖论,人家在发债你发不发?你不发你少挣钱,地方政府人家都在这么干,你干不干?

(责任编辑:Anny)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