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农业与生态环境
依托山地立体气候和生态环境良好特点,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强化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构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安全屏障。
第二十八节特色优势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工程,建设贵阳、遵义、毕节等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黔东南、黔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安顺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走规模适度、加工精细、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加大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开发保护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优质油料、马铃薯等为重点,实施商品粮油高产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区域性商品粮油基地,增强粮油保障能力。支持仁怀、金沙建设优质酿酒专用高粱基地。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建设面向泛珠三角区域的蔬菜生产基地,加快建设龙里至贵定湾滩河流域蔬菜产业园区。支持辣椒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遵义、花溪、大方、平坝、龙里、清镇等辣椒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重点建设织金、镇宁有机竹荪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名特优果,建设以核桃、板栗、黄梨、金秋梨、刺梨、杨梅、猕猴桃、柑橘、蓝莓等为代表的传统地方优质水果、干果基地。以平坝县、开阳县、都匀市、贵定县、遵义县、七星关区、金沙县、大方县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档名优生态绿茶基地。积极选育烤烟新品种,提升烤烟单产和质量,建设毕节、遵义等国家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观赏花卉和鲜切花基地,发展壮大花卉产业。稳步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淡水养殖业。支持生猪生产优势县发展,加强优质猪生产基地县建设,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稳步发展壮大以肉羊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仁怀黔北麻羊原种繁育中心,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建设商品羊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鲟鱼、鲑鳟鱼等特色生态养殖。
第二十九节生态综合治理
坚持治水与固土并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举,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和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速生丰产林、水土保持、岩溶地区草地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对生态位置重要的陡坡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在珠江流域率先开展生态补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进山区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农村节能技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深入推进贵阳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扩大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影响,建设一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第三十节加强环境保护
严格水功能区管理,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切实推进乌江和赤水河中上游、珠江上游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入江污染物排放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大百花湖、红枫湖、夜郎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和水泊渡水库等重要水源涵养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强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以及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加大尾矿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重点行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支持高载能行业建设一批年节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节能项目。全面加强矿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和节水示范县建设,实施建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工程、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工程,推动乡镇和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高浓度、高风险、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和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第九章内陆开放高地
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十一节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地区等平台,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区域在经贸、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东西合作示范基地。深化与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等周边区域的互动合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全方位加强在能源、旅游、生态、产业等领域的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化与贵州省内其他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与整合,提高区域发展一体化水平。
第三十二节完善基础平台
按照整体规划、严格管理、滚动发展、务求实效的原则,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支持贵阳、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调位、一区多园建设。支持贵阳白云、遵义(苟江、和平、安顺、都匀、凯里、仁怀等省级园区建设和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毕节等一批省级产业园区。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工程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创业园,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投资创业。支持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完善政策与功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加强贵阳、都匀、凯里出口基地和输港澳鲜活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办好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
第三十三节承接产业转移
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争取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央企业直接投资。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考评、奖惩目标责任制。推进贵州•江苏信息产业园建设,实现省、市、县共建,加快构建东西合作互动产业示范园区。着力建设以发展磷化工、冶金、机电制造为主的息烽—乌江—汇川产业承接园区,以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为主的都匀—麻江—凯里承接园区,以发展能矿机械制造、中药材精深加工、特色食品为主的黔西—大方—七星关产业承接园区,以发展轮胎、生物医药、飞机发动机为主的贵阳—安顺产业承接园区。
第十章社会事业
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四节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每个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县城社区建设一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校,加强城镇中小学校和县镇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力争全面解决农村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适度发展寄宿小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工程,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力争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创建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建设茅台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校区扩建工程,推进贵阳花溪和遵义新蒲高校聚集区建设。制定并完成贵州省“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支持建设贵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研究组建贵州民族医药学院和遵义大学等高等院校。
专栏9:教育重点工程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幼儿园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建设工程、普通高中建设工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工程、管理和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等九大教育重点工程。
第三十五节科技
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人才,强化创新功能,发挥贵阳、遵义建设创新型城市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加快国家地方联合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精密铸造、植物分子育种、干细胞应用技术、智能计算与控制技术工程、陆地交通灾害防治工程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平台。组织实施若干国家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研发平台。推进建立工程技术研究院。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力争在能源、民族制药、烟酒、磷煤化工、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加快建设科技咨询、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技术服务平台。
第三十六节公共文化
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实施贵州省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市(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县(市、区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公共电子阅览室,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红色文化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传承。实施对外文化交流精品战略,开展以民族原生态文化、文物、杂技、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精品项目文化交流。加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加快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开展特色体育休闲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大众体育、民族体育,促进全民健身。
第三十七节医疗卫生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市州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完善农村急救、卫生监督、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抓好重点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发展医疗机构。
第三十八节就业和社会保障
千方百计促进和扩大就业。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权益保障制度、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率先实现区域内社会保障统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机衔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慈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制定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措施,推进廉租房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农村教师和医疗卫生人员周转房建设。
专栏10: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县、乡镇(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争取所有街道、乡镇都建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所有社区、行政村都设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社会保障一卡通:全面发行社会保障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
地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在地级市建设一批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