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韧性与荣耀同在 中国制造品牌7月大事评析

2012/08/27 09:47来源:中国质量报

七月的国际市场,中国品牌捷报频传。回顾当月品牌大事,内外兼修、持之以恒,不仅给中国品牌增加了稳定成长的韧性,而且还给中国品牌带来了更多的荣耀。

胜诉

事件:7月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苹果公司已与深圳唯冠就iPad商标案达成和解,苹果公司将为此支付6000万美元。而这也意味着长达2年多之争的商标案终于尘埃落定,苹果新iPad将很快在国内上市。

同样的一起胜诉案件落幕在7月19日。当日,欧洲法院终审认定,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在欧盟草甘膦反倾销一案中胜诉。这就意味着从2004年开始的8年漫长的“马拉松”维权取得了胜利,从而终结了欧美以“反倾销”之名对中国草甘膦企业所设下的贸易壁垒。

评析:一个是小企业与跨国巨头的对簿公堂,一个是单个企业对多国的暗战较量,从对立的双方看,其中的实力强弱自不待言,但为什么这两家中国企业都能够以弱胜强?分析其中的缘由不难看出,在利益较量的背后,其实是中国企业对法律、国际贸易规则的日渐熟悉、抗争和坚持。

先看唯冠。从2010年开始,唯冠运用法律武器,通过正常合法的方式,在“北、上、广”等地频频出击,终于令傲慢的跨国巨头坐在了谈判桌前,与其达成了和解。虽然唯冠的品牌价值及其影响力与苹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更有很多人对唯冠“咬定苹果”的真实心态说辞不一,但唯冠着实给一向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苹果上了一课:法律面前,品牌平等。

再看浙江新安化工集团的胜诉,其示范作用的意义更加突出。单个看,从2000年2月开始,面对欧盟对中国草甘膦征收48%反倾销税,新安独家应诉,8年抗战终获胜,成为首个在欧盟两级法院两审全胜的中国企业,为中国企业今后的“国际应诉’提供了借鉴;全球看,在中国品牌日渐崭露头角,中国日益成为国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灾区”的情况下,此案胜诉所积累的“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即政府部门、预警点(行业组织)、律师所和涉案企业 “四体联动”,为中国企业合理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企业自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利益,遏制他国滥用贸易救济调查中自由裁量权等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并购

事件:7月6日,徐工集团在德国鲁尔区黑尔讷与全球混凝土机械巨头施维英举行股权项目交割仪式,徐工集团拥有施维英有限公司52%的控股权。

7月24日,同是国内的工程机械名企三一重工发布公告,其控股的子公司德国普茨迈斯特将出资810万欧元,收购欧洲第三大混凝土搅拌车以及特种搅拌设备生产商IntermixGmbH公司100%的股权。

评析:在过去世界工程机械品牌排名中,普茨迈斯特是老大,施维英是老二,塞法是老三。而今,这些“大象”分别都尽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2012年初,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本月,徐工集团收购施维英;4年前,中联重科就完成了对塞法的收购。数据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完成的422起并购案例中,机械制造行业居领先地位,完成并购50起,占比11.8%。毫无疑问,这些并购特别是此次并购,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将得到整体的提升,大大增强了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同时也为平淡的全球经济注入了又一针强心剂。

与此同时,一些人也在质疑:一系列收购是否会导致消化不良? 这些工程机械巨头选择在此时“脱手”,一是由于区域内该建的高楼、桥梁、基础设施都建得差不多了;二是各地局势不稳定,拓展境外市场很难;三是受全球经融危机影响,当地人力成本高昂,企业本身设备老化。在这种困境下,中国企业是否具备驾驭这些国际品牌的能力?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就国内企业所付出的海外并购成本而言,恐怕“一辈子都收不回”。中联重科近年年报发现,其为收购塞法专门设立的公司已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另一种支持的声音则认为,并购的效果并不只体现在一张财务报表里,其品牌战略层面的意义更值得关注。通过收购,中国企业获得了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产品线等,对企业实力有整体提升。具体来说,并购给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带来了品牌的影响力,而对于徐工集团来说,则优化了它的产品结构。

闪耀

事件:7月27日,伦敦奥运会盛大开幕,众多具有“中国制造”基因的产品格外抢眼。据统计,从开幕燃放的烟花到多国代表团的比赛服,伦敦奥运会纪念品65%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格外抢眼。

与此呼应,早在7月9日,2012年世界财富500强榜单出炉,中国以79家上榜企业,再次超越日本,位居榜单第二。榜单中,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等中央企业与华为、沙钢等民营企业交相辉映,闪耀其间。

评析:万众瞩目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而照亮伦敦夜空的不仅有“伦敦碗”体育场明亮的灯光,更有来自中国浏阳烟花的璀璨烟火。与往届相同,中国奥运代表团无疑是规模最大的奥运代表团之一,而“中国制造”的队伍同样不可小觑,通过奥运平台,中国品牌正在逐步受到全球消费者的了解和认可。但在光环四射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中国缺少世界级品牌,在这场营销大战中,还只徘徊在“二三线”之内,如在比赛服方面,我国的李宁、安踏等品牌,还不举具备同耐克、阿迪达斯等顶尖品牌比拼的实力,穿着中国品牌比赛服亮相伦敦的还只是新西兰、斯洛文尼亚等这样的小规模代表团。

同样,在近年来表现不俗的“世界500强及财富500强”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榜单上,中国企业虽然惊艳西方,在企业实力和品牌认知度上不断提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品牌与欧美大品牌的差距,比如,入围企业大都是“卖资源型”企业,在高科技行业能与欧美抗衡较少,如在IT行业的前十名和互联网领域,中国企业都是空白。因此,潜心修造,仍是未来中国品牌闪耀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Winnie)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