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离歌”:外资撤出风潮下的中国制造业

2012/08/02 10:59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因解析/

“转、逼、压、接”四因素促成制造业“下南洋”

白明

几百年来,大批华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国家谋生,被称为“下南洋”。随着当今世界进入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近年中国制造业“下南洋”也渐成趋势。

制造业转移四动力

客观来看,这种趋势源于四方面的因素。

“转”:中国制造业近年来不断强调提升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聚集地,东部沿海地区正积极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主动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如富士康那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就是这样的例子。但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角度讲,向周边国家转移也是一个重要选项,特别是向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更符合雁行转移规律。

“逼”:作为贸易大国,近年来中国遭遇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事实上,欧美国家制造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并不完全是为了与中国制造业争夺“饭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追求贸易平衡、压迫人民币升值、争取大选选票等考虑,因此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

“压”:近些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加大等原因,中国制造业赚钱更加不易,而上述东南亚国家客观上成为投资洼地。

“接”:近些年来,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在进口设备关税减免、利润汇出等方面对外资的政策优惠力度也并不弱于中国,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接得住从中国转移出来的项目。目前,中国企业在柬埔寨、越南等国都建立了工业园区,无论对于外资企业“下南洋”还是对于中资企业“走出去”都是好的落脚点。

倒逼“走出去”战略实施

眼下出现的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看似存在着经营主体上的差别,前者多数是外资企业,而后者则是中资企业,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同类项”。事实上,无论是外资企业撤离还是中资企业“走出去”,都是一种以直接投资方式展开的跨国资本转移,其背景也都是国内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面对上述压力,外资企业的撤离与中资企业的“走出去”肯定都有道理,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主动。若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手伸得更长。

应当看到,尽管有一部分外资企业转战至东南亚国家,但这些外资企业也必然会遇到产业链条重构的压力。事实上,这些已经或者正在“下南洋”的外资企业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形成了很难完全切割的关系。这些企业虽然离开了中国,但从未来的上下游关系来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中国制造业这个大体系。正是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有必要结合外资的“下南洋”,通过将现有产业链条甚至生产网络对外扩张,逐步转变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增加对这些外资企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将外资企业的“下南洋”与国内企业的“走出去”相结合,促使中国制造业向“离岸”方向发展。

对于正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中国来说,现阶段固然要不断加大政策倾斜,体现出对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的进一步倾斜,尽可能留住这些外资项目,但也不能够对其“下南洋”一概持抵触态度,而是要从“追出去”入手实施“走出去”战略,使外资企业的“下南洋”与中资企业的“走出去”形成良性互动。果真如此,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也就会更加广阔。(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