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谁就是老大”。这是中联重科创始人詹纯新谈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时的观点。基于这样的理念,这家国内工程机械三巨头之一的企业四年前成功并购在全球混凝土工程机械中排名第三的意大利CIFA。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迈出海外并购第一步的工程机械企业,并率先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四年过去,中联重科顺利度过了海外并购之后最艰难的文化融合期与业务整合期,不但赢得了CIFA顶尖的技术与工艺,也赢得了遍布全球的海外市场。并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开创性的国际化之路,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出海树立了典型标杆。
在中国企业频频折戟于海外并购之时,“摸着石头出海”的中联重科为何能第一次就取得成功?
从战略高度提前布局国际化
一家企业要做大做强,无非有两个模式,一是靠自身内源式成长,二是通过并购跨越式发展,中联重科采取了后一种模式。第一次出海就旗开得胜,中联重科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得益于公司从战略高度上对国际化由来已久的布局。
中联重科前身是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这家研究院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的发源地和标准的制订者。成立于1992年并靠着当初50万元借款起家的中联重科,从白手起家的第一天起就怀着产业报国的雄心大志,立下了“产业化、科技化、全球化”的宏大战略,立志要在工程机械领域趟出一条“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企业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在创始人詹纯新看来,成立中联重科不仅仅在于把研究院深厚的技术底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去做大一个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把一个国家级研究院带入了市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并在全球化竞争中引导行业去维护着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初的战略定位已决定了日后的中联能走多远,也注定了中联重科多年后必然登上国际化的大舞台。
有了这个战略思想后,中联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将并购当作其发展的主旋律,国际化之前就已并购不少企业。2001年以来耗资共4亿元,完成了不下十次并购,其中既有英国保路捷这样的国际公司,也有湖南机床厂、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地方国有企业。
正是这样连续多年的连环收购,使中联重科成为目前国内产品链最为完整的工程机械企业。詹纯新每年要看很多企业,他称此为“核裂变”战略。“随着我的产业做大以后,需要另外一个个产业了,因为这一部分也是属于我的一个商业链,有并购机会了当然就水到渠成了。”
思想高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但并非每一家企业都有这样的前瞻性战略。以同处一城的三一重工为例,公司多年前就一直孤身前行,强调自主研发,滚动发展。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2004年甚至一度辞去总裁职务,组建了战略并购部, 但并购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最终三一创始人梁稳根只得在关键时刻收兵。
梁稳根曾经说过,房地产和并购与政府的关联度太大,市场化程度低,三一不愿意做这样的灰色交易。直到中联重科2008年正式进行海外并购,三一重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仍坚定地采取自主建厂的模式。直到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