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挖掘机械 > 市场分析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深度解读:挖掘机市场是否迎来历史黄金时代

2011/04/06 10:44来源:中国工业报

产能过剩

随着田腾飞这样个体用户的大量激增,挖掘机市场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强大动能,而这又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扑向挖掘机制造的滚滚热情。

在这股迅速涌动的潮流中,既有原本专业化的工程机械生产商(以前并未涉及挖掘机),也有不少跨行前来的“门外汉”。五粮液、熔盛、中国重汽、吉利和奇瑞都已相继置身其中,惟恐慢人一步。

虽然,销售记录仍在不断被刷新,甚至让人不敢想像其空间究竟几何?就连身处挖掘机行业的多位高管都曾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过类似的茫然。而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大干快上,“快一点,再快一点!”

如此缺乏理性的“野蛮生长”之下,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已经浮现———产能过剩。

2011年,三一集团(目前占据中国本土挖掘机品牌最大份额)计划完成挖掘机产销量至少2.5万台,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该集团旗下三一重机取得翻倍增长,全年销售1.4万台。也就是说,今年三一集团挖掘机将继续翻倍。而就在不久前,该公司宣布其在建的扩充生产线即将完成,预计“十二五”末挖掘机产能至少达到8万台。

位列2010年中国本土品牌挖掘机销量亚军的玉柴重工,与四川邦立在泸州进行大中型挖掘机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2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0台大中型挖掘机的生产能力。该集团曾以小挖独领风骚,而近两年在大中型挖掘机领域的扩张也足够惊人,其计划“十二五”末挖掘机总规模也在2万台上下。

目前排名第三的柳工,随着其常州基地的建成投产,挖掘机产能也得以释放。其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年产销3万台的规模;徐工仅2011年挖掘机销量目标就定在了1万台;厦工则拟实施年产挖掘机1.2万台的投资项目;上面提到过的熔盛重工在合肥的工厂完全达产后号称挖掘机产能达3万台;五粮液集团旗下的普什重机也爆出项目全面达产后,年生产挖掘机能力将提至1万台……福田雷沃、山河智能、山东力士德、山重建机等相应的新项目和扩产计划不胜枚举。

倘若仅把以上企业的规划产能相加,“十二五”末,中国挖掘机产能将至少达到40万台。而另据业内人士预测,仅到2014年我国国内挖掘机产能将达到42.5万台。

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预测的2015年行业销售额可以达到9000亿元这一数据为基础,做一个简单的测算,不考虑通货膨胀、价格上涨、产品升级等因素,可预计2015年,我国挖掘机销量将达到36万台左右,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也就是说,即使五年之后,中国的挖掘机市场果真达到了36万台的规模,仍将有接近10万台的过剩产能。但36万台根本不可能由中国本土企业所独享,2010年我国本土挖掘机企业仅占28.3%的市场份额。即便如很多人所想,到2015年中国本土挖掘机份额提升至60%,那么,36万台中也仅有21.6万台属于上面提到的中国企业。这就意味着,到“十二五”末,我国或许将有近一半(即20万台左右)的挖掘机过剩产能。

作为一个具有较重计划经济印迹、赶超型的经济体,我国经济的整个产能周期波动本身缺少规律,从产能短缺到产能过剩的迅速转变往往令生产厂商摸不清头绪。而当下,我国的宏观经济又面临诸多问题,金融危机促使我国政府实施的宽松政策,使经济繁荣的表象与结构性矛盾之间的背离渐行渐远,不排除通货膨胀会导致紧缩政策急刹车的可能。

21世纪初,中国装载机行业曾上演过市场高速增长与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的悲壮一幕。而如今发生在挖掘机行业的种种迹象表明,历史或将不可阻挡地重演。

潜伏的信贷危机

假如真的不可阻挡,我们只能期许过剩的产能可以在竞争和淘汰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但问题恐怕不只这样简单,另一个巨大的黑洞即将显现——信贷危机。

如今,对于田腾飞这样的农民来说,拥有一台甚至数台挖掘机已不再是件遥远的事情。

据某企业内部人士独家透露,目前工程机械业内默认且通行的销售政策是首付30%,而现在很多挖掘机企业可以做到“首付10%加5%保证金即可提货”。也就是说,一台价值150万元的挖掘机目前只要支付不到20万元就可以开回家。

其实这在今天的工程机械市场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热门产品领域,以及那些渴望挤进新市场迅速做大的企业中更是普通。

这其中不乏更有甚者。去年,业界一度流传某企业在起重机市场可以做到“零首付,免费使用一年,第二年开始付款”这样令人咋舌的销售政策。

“30%与10%的差距并没有多大,而既然做到了10%则自然会有人做到‘零首付’。”一位起重机行业的市场人员曾经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无奈。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处于买方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是在用这样的方式逐年改写业绩“奇迹”。而其中的信贷危机几乎是人人皆知的风险。

“低门槛的销售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劣质’用户。”上述销售副总对此深表担忧。在他看来,表面上制造企业扩大了销售规模,业绩直上云霄,但工程市场一旦降温,这些近两年不断激增的“劣质”用户会对今后的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而一些放低了销售门槛、风险控制不佳的制造商可能会深陷“被退货”的泥潭。

目前,信用销售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主流销售模式。主要有分期付款、银行按揭、以租代售、融资租赁四类。

而其中最为普遍的销售方式是按揭支付。但银行基于本身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要求用户按月等额还款。

于是,矛盾就此产生。事实上,“按月等额还款”难以与用户自身运营的现金流相匹配。通常情况下,用户承揽的工程项目都不会在一个月内完成并拿到工程款,往往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这无疑使用户还款压力增大。

“一旦用户资金链断裂,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理想状态下,只能由制造商回购银行的债权后,通过漫长的法律诉讼才能收回用户的欠款。”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然而普遍的做法是,用户在无能力还款的情况下,常常只能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是抱怨服务跟不上等理由,要求退货,最终导致“双输”局面。

据上述业内人士透露,甚至曾经有企业因为在一个地区连续发生多起类似事件,反被用户的“不满意”弄坏了名声,最终该公司的产品很难再进入这个市场。

也就是说,制造商将最终承担银行债权回购等甚至超出常规想像的风险。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