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风云人物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易小刚:竞争“逼出”创新 科技成就“三一”

2010/12/15 14:05来源:《科学时报》

“一定要打破对国外的恐惧症”

拖泵获得成功后,易小刚又瞄准了混凝土泵车。和拖泵相比,自带轮子和管道的泵车制造难度更大,核心技术之一就是臂架。臂架的长度每增加一米,就意味着材料、控制、制造、工艺等技术的全面调整和优化。由于没有掌握关键技术,直到1996年,国内还只能生产长度为32米以下的臂架。

经过3年攻关,1999年4月,易小刚率领团队一次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主开发的37米混凝土泵车,震惊国内外。之后,40米、42米、46米长臂架泵车也相继研制成功。

“我的特点是胆大。”易小刚毫不讳言。 46米长臂架研制出来后,他又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把泵车的底盘从4车桥减少到3车桥?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因为国外依旧没有先例。当时业界普遍认为:46米长的臂架必须要4车桥才足以支撑。

然而,对于客户来说,在相同长度的泵车上底盘桥数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总成本的降低,还意味着设备对施工场地的通过性和适应性提升。把握了这一市场需求,易小刚立即组织攻关。他相信,“一旦有了目标,总是能找到方法去解决”。2009年,三一重工推出了当时全球最小桥长比的3车桥46米泵车,又一次震动业界。但易小刚却认为:“这才是我们企业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

就这样,三一集团的科研人员硬是把臂架这根难啃的骨头,一米一米地“啃”了下来。2007年12月,拥有15项核心技术的66米长臂泵车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就在国外某品牌将这一高度刷新至70米后没过几天,2008年12月,三一集团的72米长臂架泵车正式下线,并将这一新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

“其实人人都可以创新”

易小刚对我们说:“谈到创新,有人会畏畏缩缩,好像创新离我们很远。其实不是这样。”在他看来,认为创新很难实际上源于对创新本身缺乏正确认识。

“创新,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变革。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创新。”这就是易小刚理解的“创新”,现已成为全体三一科研团队的信条。正是依靠这种持续不懈的技术创新,三一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尊严,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15年过去,中国的混凝土机械市场乾坤反转:95%以上依靠进口的局面变成了95%的国产。而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到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也都出现了三一混凝土泵车的身影。

在三一集团研究院,讨论技术问题时,易小刚不允许技术人员说的有两句话:一句是“国外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这么做”,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这么做”。易小刚还会反问:“国外是错的,难道你也跟着错吗?”

“如果说我对这个团队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把我的这种创新思维不断地灌输到我们5000多人的研发团队里面,然后跟着研发团队一起,不断地去突破一个个技术,解决一个个问题。”易小刚说。

2010年8月智利矿难发生后,三一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被智利政府选定为救援设备首选,用于起吊救生舱。得知这一消息,集团董事会紧急部署,对人员、技术与备件诸多方面作了全面的应急安排,要求海外工程师24小时待命,为救援方提供现场技术服务。他们凭借过硬的实力和专业的服务,在这场国际性大营救中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也赢得了更大的自信。易小刚说:“三一的工程机械在智利矿难救援中发挥了作用,这是必然中的偶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高度评价三一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不仅仅引领了泵车技术的发展,也引领了我国整个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10月25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在长沙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科技造就三一,品质改变世界”赠予易小刚。这既是对三一集团科技创新品质的肯定,也是对易小刚这位科技企业技术领军人的不懈创新的由衷赞赏。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