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对我国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部署。这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面临形势和使命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下真功夫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好、见实效。

一、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准确把握其时代特征和内涵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路径,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成效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大幅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是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工业,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2022年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新华社发 汪江波/摄

2022年11月21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新华社发 汪江波/摄

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显著增强了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当今世界,科技与产业是大国竞争的焦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护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据统计,美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到20%,但70%的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依托于工业领域。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柱。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正处在由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纷纷制定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强前瞻谋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抢占竞争制高点,夺取发展主动权。适应产业科技新趋势,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跨国企业供应链布局由传统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重视韧性和安全,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

美国对我先进制造业遏制打压不断升级。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打压不断升级,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坚定信心和决心,保持战略定力,解决近忧、兼顾远虑,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化危为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深化国际产业合作。

三、奋力谱写新型工业化发展新篇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前景广阔、任务艰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锚定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全面实施制造业中长期战略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丰富完善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强化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的关键支撑作用,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推进大飞机、“两机”重大专项,推动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先进农机等专用装备。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巩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制造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制造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依托“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的传统优势,积极打造智能传感产业,力争实现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图为2022年11月30日,位于蚌埠的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传感器控制芯片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杜宇/摄

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行“揭榜挂帅”等新机制,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建设高质量制造业标准体系,强化产业标准系统化、国际化布局,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调整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完善产业安全发展环境,开展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调查和产业安全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救济机制和政策体系。

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工业强,企业必须强。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坚持发展和帮扶并举,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加强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面领导,完善横向协同、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突出管战略、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加强行业指导,加强企业服务,健全产业治理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进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兴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来源:《求是》杂志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工信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

3月1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详细]2023-03-01 18:44

2023年工作报告部署工业互联网任务,涉及22个省!

工业互联网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持续受到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自2023年1月以来,广[详细]2023-02-09 14:19

强动能促发展 稳工业组合措施为企业蓄力

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抓好惠企政策落实,分企施策提升企业活力;推动新一代信[详细]2022-12-12 13:58

5G+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制造 长沙经开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示范基地

工信部近日通报2021年414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长沙经开区(装备制造·工程机械)获评五星示范基地,是我省唯一连续3年获五星好评的基地。 长沙经开区开展以典型场景为核心的“5G+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推动装备制造向“智造”进化。在湖南首个世界“灯塔工厂”博世长沙工厂,通过“5G+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原材料供应、运输、内部流转到生产及货物出厂,都由物流中台通过实时数据连接,让原材料到生产成品的流程变得有迹可循。该平台使博世长沙工厂节省了30%的物流成本和15%的库存周转天数,生产周期缩短至3年前的64%,工厂生产力提升20%,并节省人力成本12%。 湖南亘晟门窗幕墙有限公司通过咨询设计、系统集成/业务应用(云)平台、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无人立体仓库、展览展示大厅、探索芯片研发/门窗植入/感知服务及应用6个环节,实施“5G+工业互联网”改造,目前已实现用户在线下单,工厂自动下料生产,不仅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交付周期也缩短50%,能耗减少35%。 自2020年7月获评全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以来,长沙经开区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引导企业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高端装备数字化”“供应链网络化协同”“装备制造绿色化”“高端装备技术做优补强”四大重点方向,开展智能制造场景创新攻关,园区给予相关单位最高800万元支持。[详细]2022-07-08 09:57

“十三五”开启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新征程

  为指导和推动我国工业园区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信部从2009年起开展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至今已有六批共300家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批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面向未来,示范基地将成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载体,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开启新的征程。一、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行 我国工业园区虽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但对于2008年刚组建的工信部来说,抓工业园区建设还是一项新工作。在部党组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工作新局面。一是形成了一套创建工作的基本规范。2009年,工信部制定出台了《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明确了示范基地的内涵、范围、创建原则、基本条件、工作程序及管理要求。2011年,针对军民结合、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补充制定了相应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了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二是建立了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机制。工信部制定了示范基地创建评审的工作程序,健全了组织体系。通过司局审查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定量打分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部内审查与社会公示相结合等方式,力求创建评审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程序,坚持从严审查、宁缺勿滥。三是形成了部省两级创建、梯次发展的工作格局。在国家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引领下,各地陆续开展了省级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基本都制定了省级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开展了相应的评审创建工作,有的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形成了梯次发展、稳步推进的格局。四是加强对已授牌示范基地的动态管理。为提升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工信部建立了对示范基地定期复核、动态管理的机制。2013年,制定印发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复核工作方案》。在各地工信部门和示范基地的大力配合下,已经顺利完成了前两批示范基地的复核工作。五是积极探索对示范基地进行指导和支持的有效方式。2012年,工信部与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同年3月,制定了《产业基地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推动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各地工信部门也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动示范基地发展。#d1cm#page#二、“十二五”期间示范基地创建取得了积极成效 几年来,示范基地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是示范基地成为引领带动我国工业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示范基地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4.9%,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5.7个百分点;示范基地技术改造投入超过4.8万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四成。2014年,示范基地平均工业总产值和平均销售收入均超过千亿元,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示范基地销售收入比重超过一半的示范基地达68.7%,特色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不断显现。比如,目前36家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全行业规上企业的比重分别超过了80%和90%。二是示范基地成为创新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5年来,示范基地研发投入超过2.8万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保持在2.2%左右,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获得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89万件,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接近20%。同时,示范基地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均取得重要突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基地数量占总数的近1/3。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销售收入占全部示范基地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40%,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发展平台。三是示范基地成为构建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示范基地规模以上企业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骨干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内部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应用和军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升,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了军民互动、良性发展的格局。示范基地还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促进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四是示范基地成为产业集约绿色安全发展的典型代表。2014年,示范基地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近4800万元/公顷,单位土地平均产值超过4900万元/公顷,分别比2010年提高60%和30%。示范基地还特别重视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2010年以来,示范基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累计降幅达到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提升,2014年达到了92.2%,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五是示范基地成为各类企业创业发展、做强做大的重要平台。示范基地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截至2014年底,示范基地拥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000多个,平均每个示范基地16家,比2010年增加了5家;其中,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800多个,5年内增加了374个。在不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山东烟台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建立的创业孵化平台,累计创办科技型企业40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近180亿元,开发新产品523项,填补国内空白86项,拥有专利或专有技术近500项。#d1cm#page#三、“十三五”基地园区工作要开拓新思路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要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方式,完善政策,以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基础,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管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一是在工作重心上,逐步向精细化指导和管理方向转变。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发展的研究和对示范基地的分类指导。对工业园区,尤其是示范基地发展,既要研究提出一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也要针对不同行业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园区给予针对性指导。要加强对基地园区发展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问题,把工业园区作为了解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不断完善基地园区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基地园区逐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在发展导向上,引导工业园区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兴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在基地园区内选择已有较好基础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或产学研创新联盟做试点,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发展一批为工艺研发、成果转化、小试中试等服务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中心和平台,鼓励企业和园区建立工业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应用等新型平台。三是在支持方式上,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大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发挥政策和资金引导作用,为基地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要充分重视采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基地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工业园区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是在创建方式上,积极探索部省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实践证明,上下联动、合作共建是促进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部分省市在示范基地建设上已经就省市合作共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十三五”期间,要借鉴这些经验,围绕示范基地创建和工业园区发展,完善部省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详细]2015-10-13 15:3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