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一行两会要做这些事 全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召开年中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并对下半年重点任务作出部署。专家认为,会议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信贷、中小银行风险、企业境外上市等关键词,释放出最新政策信号。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实,金融市场保持总体稳定有坚实基础。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8月1日,央行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认为,2022年以来,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6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效金融支持,出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3条政策措施;金融国际合作向纵深推进,人民币成功通过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以来的首次审查,权重从10.92%上升至12.28%。

会议提出了下半年七大工作重点,包括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深入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等。

其中,会议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介绍,这释放出了央行将通过信贷投放、流动性提供等多种政策工具来稳定经济大盘,确保下半年经济平稳增长的清晰信号。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实施将主要体现在狠抓现有政策措施的落实上,包括充分发挥各类结构性政策工具潜力,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落实好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设立3000亿元金融工具等。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行两会”对房地产领域下半年重点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央行提出,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银保监会提出,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领域风险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资金稳定方面面临较大压力,甚至出现了债务违约等情况。”赵锡军说,“央行和相关监管部门出台的这些政策是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对阻断风险的传递和扩散、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通过引导5年期LPR报价下行,能够降低房贷利率,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

赵锡军表示,总的来看,下半年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全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

聚焦下半年金融发力稳经济,央行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银保监会会议要求,要把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力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稳企纾困,主动做好餐饮、住宿、文旅、运输等行业企业接续融资安排。

证监会会议提出,更好服务稳增长大局。在抓好已出台措施落地的同时,聚焦科技创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研究推出更多更有力的支持措施。稳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加快推进常态化发行,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强化交易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市场联动,助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着力提升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债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扩募和试点范围拓宽,抓紧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民营企业试点项目落地,助力加快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与相关方面一道,深化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加快构建制度健全、竞争有序、透明开放的债券市场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品种体系,推动更多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加强期现联动监管,更好助力保供稳价大局。

赵锡军认为,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采取一系列措施稳住经济大盘、增强发展信心很有必要。下半年,应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助力稳经济。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Tracy Wang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文章关键字稳经济 金融机构
相关阅读

央视:2023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稳步前行

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烟火气升腾、百业回暖。车站机场旅客明显多了,各大景区重新热闹了,[详细]2023-01-05 09:33

新华社:以“稳”助力稳经济大盘 以“进”积蓄发展新动能

以“稳”助力稳经济大盘 以“进”积蓄发展新动能——2022中国经济观察之工业经济篇 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11月份,受疫情短期冲击加大影响,工业生产有所回落,但从累计看,保持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促进工业平稳运行的政策举措,以工业生产之“稳”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以产业升级之“进”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工业生产之“稳”:累计增长保持总体稳定 重庆全市汽车企业员工返岗率超过80%,正全力迈向“稳产满产”;山西加快能源企业复工复产,确保完成全年13亿吨煤炭产量目标…… 时下,随着近期全国多地密集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预期得到提振,工业生产步伐加快迹象渐显。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今年以来,国际上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能源资源供应紧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压力,工业生产一度放缓。 面对多重压力,党中央科学决策,统筹部署一系列稳住工业经济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以实招硬招精准落实,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稳链保畅,建立重点省市日调度机制、实施“白名单”制度,搭建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一度受阻的产业链供应链得到修复; 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年初出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8月以来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续缓缴部分税费,截至11月10日,制造业留抵退税累计达6176亿元,退税规模居各行业首位……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持续显效,反映工业生产快慢的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4月份的同比下降2.9%转为6月份的同比增长3.9%,走出一个“V”字形态。从月度累计看,5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分别增长3.3%、3.4%、3.5%、3.6%、3.9%、4.0%和3.8%。 “受疫情反弹、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10月、11月工业生产指标出现波动。我国工业体系完整、规模优势明显,加之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从全年情况看,工业生产保持总体平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说。 产业升级之“进”: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前11个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制造业3.3%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0%,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7.7个百分点…… 一个个较快增速的数据,彰显着产业优化升级之“进”,积蓄着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优化升级,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上做“加法”。 上海嘉定,是远近闻名的“汽车城”。随着全球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嘉定提出了依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这里集聚了一大批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 今年9月,位于嘉定工业区的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激光雷达产品,单月交付量突破1万台。“激光雷达被喻为自动驾驶车辆的‘眼睛’,现在公司有接近一半的业务来自海外。”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一帆说。 产业优化升级,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趋势。 “5G+工业互联网”全国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5G由生产外围向核心控制环节延伸……前不久举行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发布了5G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成绩单”。 今年以来,工业部门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1%,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0.9%。 未来发展之“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这是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要部署。”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两个维度。 连日来,长安汽车重庆两江工厂新能源汽车产线忙碌不停。由长安汽车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阿维塔即将开启第一款车型的交付。 长安汽车首席专家李伟说,整车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要更好定位、协同和配合,才能更好驱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 魏琪嘉说,当前我国工业产业已具备强大的规模优势,巩固这种规模优势,同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重要着力点就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有韧性。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背景下,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前不久,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其中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出部署。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底线思维、安全发展。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切实保障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安全供应,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来源:新华社[详细]2022-12-16 10:02

经济日报: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临近年末,重大项目建设吹响了冲刺全年目标的“冲锋号”。继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动重大项目[详细]2022-12-14 16:56

发改委月内四次部署基金项目加快开工 推动经济回稳向上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正成为当前稳投资、稳经济的关键。 据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12月2日消息,11[详细]2022-12-06 10:13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等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 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决定向地方派出督导工作组 促前期已出台政策措施切实落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向地方派出督导工作组,促前期已出台政策措施切实落地。 会议指出,各地各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为扭转二季度前期经济下滑态势、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四季度经济运行对全年经济十分重要,当前是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的关键时间点,必须紧抓不放保持经济持续恢复态势。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较好结果。前期推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是促投资带消费、稳经济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政策效应正在显现,还有很大潜力,同时各地情况有差异,由于多种原因有部分没落到位,要继续狠抓落实。 一是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目前两批金融工具共支持重大项目2700多个,开工率超过90%。重要项目协调机制要继续高效运转,推动项目加快资金支付和建设,带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逾期未兑现承诺的地方予以通报,对确实无法按期开工的项目予以调整。加强监管,打造廉洁工程、质量安全工程。 二是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落地。在已基本完成项目贷款签约基础上,要把工作重点转向专项再贷款发放和财政贴息拨付,督促用款单位加快设备购置和改造。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 三是稳定和扩大消费。实施好生活服务业纾困政策。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电商、快递网络畅通。落实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指导地方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进保交楼专项借款尽快全面落到项目,激励商业银行新发放保交楼贷款,加快项目建设和交付。努力改善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状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是持续保障交通物流畅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要不间断协调,保障主干道和微循环畅通,保障港口、站场等集疏运正常运行,及时打通堵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进出口通畅。 五是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对普惠小微存量贷款适度让利,继续做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六是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力度,依法依规惩处欠薪行为,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会议强调,要强化督导和服务。11月底前,国务院各督导工作组赴有关地方,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和需要的服务帮助,认真听取地方反映的情况,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偏慢的地区和领域,要找准问题和原因,对症施策。 会议研究了其他事项。 来源:新华社[详细]2022-11-24 10:4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