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解读之一——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日前,由1个发展纲要、26个专业规划、9个专题规划构成的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在中国机械联四届八次会员大会上全文发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机械行业在开启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便于大家学习参考,现将《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重点内容进行解读。本解读共分为6篇,敬请关注!

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开启新征程——《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解读之一

日前,由1个发展纲要、26个专业规划、9个专题规划构成的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在中国机械联四届八次会员大会上全文发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机械行业在开启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下面,就《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一、 科学把握和运用系统观念

《发展纲要》共六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十三五”时期行业发展主要成绩、存在问题、面临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措施建议等,全文约2.2万字。《发展纲要》的编制重点把握了四个原则。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按照这个核心理念和基本方略指导规划编制工作,保证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树立全新的国际视野。把行业发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思考,深入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特点,清醒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把行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大战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来定位,认清产业使命,找准差距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

——使用科学的编制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研究为核心,认真评估“十三五”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凝练专家观点,反映企业诉求,同时注重同国家、部委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相衔接,充分体现规划的针对性、导向性、可操作性。

——构建紧密的规划体系。秉持系统观念,构建以1个《发展纲要》为统领,26个专业规划、9个专题规划为支撑的衔接紧密的体系架构,《发展纲要》更加侧重宏观性和指导性,专业规划、专题规划更加侧重具体及可操作性,力图为行业提供一个有总有分、有面有点、有略有详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二、 “三新”是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的逻辑主线

所谓“三新”,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发展纲要》以“三新”为主线,总结提出了机械工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纲领,形成了指导思想的三个层次。

——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层次回答了我们的奋斗方向问题,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锻造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建立起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一层次回答了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径来迎接新发展阶段的问题,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层次明确了我们机械工业所肩负的使命、责任问题,即“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部署,推动机械工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建设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三、 发展目标以定性为主,引导全行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增长速度目标,而是强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提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战略要求。

机械工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其收入规模在全国工业中占比超过20%,在制造业中占比接近1/4,是当之无愧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发展纲要》同样不再强调增长速度,而是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并同全国制造业发展目标相呼应,提出“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制造业增速,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出贡献”。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围绕总体目标,《发展纲要》进一步将“十四五”目标细化,首次将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作为具体目标,详细勾画了未来五年机械工业亟需发展的关键所在。

与国家总体规划相呼应,《发展纲要》同样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其核心是“基本建成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15年后,随着综合技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将“进入全球机械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做出的科学判断。“高质量发展”既是未来一段时间机械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是必然要求,理所当然地成为此次规划的主题,《发展纲要》不仅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在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部分更是一以贯之。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完整产业体系。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机械工业由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以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为主基调的中速增长,随着发展速度的减缓,很多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亟待通过改变以往相对粗放发展方式来解决。

对于我国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强调质量而非速度,强调发展而非增长。体现在发展方式上,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体现在产品结构上,就是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就是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责任编辑:Zeshua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解读之三——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基础薄弱是长期制约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针对这一问题,将“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作为五大战略任务之一,提出要“高度重视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针对构成产业安全隐患的基础薄弱环节,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为抓手,以标准体系建设为支撑,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优势民族品牌,为建设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尚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产业基础的概念范围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还应包括基础工业软件、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以及试验、检测、测量等仪器仪表和专用装备等,同时还包括产业发展软实力,如标准化建设情况、产品质量水平以及品牌知名度等等。 “十三五”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将“夯基础”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多措并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攻克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技术,部分基础制造装备及重大技术装备取得重要进展。近些年,基础零部件、仪器仪表行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能力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共性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关键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偏高、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先进加工工艺技术落后等多个方面。 二、多重因素交织,产业基础能力提升难度大 我国机械工业基础薄弱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很多机械产品,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都尚未形成自主研制的能力,而率先了解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和服务的往往是用户企业,为满足用户行业对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 其二,逆向发展方式导致基础环节滞后于整机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为尽快满足下游用户需求,装备生产企业往往采取从后段工艺做起的思路,先做总装,逐步前推,但对于机械产品来说,往往越是涉及基础能力的环节,自主研发的难度越大,只有依靠进口。逆向发展的方式拉大了基础滞后于整机及成套装备发展的步伐,导致高端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工艺的对外依赖情况愈加突出。 其三,行业间配合不够,上下游协同性不强是造成工业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产品相继研制成功,但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却遇到了很大困难。尽管国家出台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一条龙’应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行业也逐渐注重加强产需对接力度,但实际效果有限,下游企业对国产零部件信心仍然不足,很多零部件难以在大范围推广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升级。 三、循因施策,奠定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石 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纲要》及各专业规划、专题规划相互配合,循因施策,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我国机械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战略路径及措施建议。 1、瞄准产业基础短板弱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分类实施。 《发展纲要》以专栏的形式,概括性地提出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工业软件等几方面的重点发展方向。未来五年,机械行业应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聚焦市场需求量大、质量性能差距大、对外依赖程度高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工业软件等开展攻关,分类分步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为此,与《发展纲要》相呼应,轴承、液气密、模具,以及铸造、锻压、焊接等各个专业规划提出了符合各自行业特点的具体任务。 如,轴承行业提出要以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从体制和机制、能力与实力、产出与效益等方面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同时推动与轴承产业有关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平台着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液气密行业提出要针对行业“四基”能力薄弱的关键症结,整体推进行业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研发及应用水平的快速提升。重点突破高压液压元件及系统、高效智能化液压部件与机电一体化集成系统、高功率密度液力变矩器等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液气密重点产品及装置,提升行业自主创新水平和集成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在电力行业、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高端产品的自主化步伐。 铸造行业将“质量优先”放在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了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突破一批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铸件自主化制造,同时要提高关键铸件产品质量稳定性和性能一致性;强化关键共性铸造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发展一批高端铸造装备,并加快其在行业中应用;加强铸造工艺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模具行业针对当前的瓶颈问题,从产业安全角度出发,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重点解决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编程(CAD/CAM)软件被几家国外企业垄断的卡脖子问题,突破和完善模具模拟分析CAE技术的应用,并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模具企业使用CAD/CAM/CAE自主软件,以便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开发、完善、迭代,逐渐强大。 2、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需求为牵引,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机械工业产品及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产品。 针对现行机械工业标准体系中,标准体系结构和布局不完善,标准滞后和缺失,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的衔接配套不够等问题,《机械工业“十四五”标准化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强需求引领,“围绕机械工业战略任务和重点,统筹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科学确定标准化工作重点领域,合理安排标准化科研和制修订项目,满足机械工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需要,提升标准化与机械工业发展的契合度。”同时,该专题规划围绕十五个细分行业,给出了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针对行业的质量现状和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瓶颈及问题,《机械工业“十四五”质量品牌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机械工业质量品牌主要工作将围绕加强机械工业质检工作体系、机械工业计量工作体系、机械工业品牌战略推进体系、机械工业质量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并大力推进机械工业诚信体系建设。 3、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优化产业基础发展生态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鼓励中小微配套企业围绕大型主机企业生产需求,开展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提升合作研发能力;充分重视联合用户部门、下游企业联合开展协同攻关,保证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进行持续性的研发投入,保证研发投入的长期可持续性;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对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减轻企业经营负担;通过制度方式引导国企、央企在设备采购中带头支持国产化;取消已能自主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进口税收优惠,改变事实上的对进口产品给予超国民待遇的现状。 (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详细]2021-04-25 10:38

《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解读之二——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针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行业应重点实施的五项战略任务,其中,“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仍是未来五年行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围绕这一发展理念,在国民经济“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都被提到了战略任务的首位。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坚定决心与历史担当,目的就是要引导全社会不再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实现经济发展,而是更加自觉地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二、“十三五”我国机械工业创新成果丰硕 “十三五”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各行业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新产品不断涌现。 ◆在发电、输配电领域,通过增强技术改造,行业企业在生产能力、装备水平、产品种类都得到了较大提升,一批特高压新产品陆续研制成功。 ◆石化装备制造业以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成功研制了千万吨级炼油成套设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百万吨级PTA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以及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等重点装备,提高了石化装备自给率。 ◆在冶金装备领域,冶金全流程设备全面国产化,已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并拥有工程总承包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机械行业在高端、智能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一批具有辅助操作、无人驾驶、状态管理、机群管理、安全防护、特种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机械得到实际应用,极大地解决了施工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农机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间,除单缸机农机具外,农业机械全部实现国三排放控制,带动了农机智能化技术的进步。 ◆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器研制取得重大进展,运动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功能和性能逐步提升。 三、市场换不来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 多年发展经验表明,市场可以换技术,但市场换不来关键技术,尤其是那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重点产品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壮大和国际竞争程度的加剧,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严格限制高技术对中国的出口,关键技术无法从国外引进。关键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必须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创新突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试验条件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由于研发投入强度较低,企业针对新产品的试验和检测条件普遍短缺,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数量少、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验要求,特别是在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一些领域从事创新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明显短缺,难以形成具备较强研发实力的创新团队。 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尽快实现机械工业自立自强 “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为引导我国机械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我国机械行业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并从“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梯次衔接的多层次人才队伍”三个方面提出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1.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机械工业发展赋予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截至2020年底,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2万家,资产总额26.5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2.9万亿元,这些企业为工业各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先进制造装备,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了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是我国制造业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更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中流砥柱。 我国机械工业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创新企业。“十四五”时期,要通过鼓励创造新模式、运用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产业主导能力的领军企业,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较大、对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的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以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为重点,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机械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供给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围绕产业主体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正成为创新能力建设的一大趋势。“十四五”时期,如何更好地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强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供给能力,对于机械工业来说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建立完善机械行业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创新资源,共同建设规模体量大、单个创新主体建不起或多个创新主体分别建不划算的开放性创新平台,汇聚优秀创新人才,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储备。特别是要鼓励用户单位牵头,紧密围绕应用需求,组建用户、工程设计、研发制造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应用。 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电力设备、石化装备、农机装备、机床、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汽车等重点装备制造领域,以及轴承、齿轮、液气密等关键基础零部件行业,布局一批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基础支撑,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3.人才驱动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强国之基,兴业之本。机械工业“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由大到强、高质量的发展,关键在人,实现人才驱动是机械工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 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机械企业不仅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供给结构也很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工资水平低、工作内容枯燥、工作环境欠佳,生产一线职工队伍缺乏稳定性,难以培养出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工人,导致很多岗位一线熟练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非常紧缺;二是由于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行业科技领军型人才匮乏,高水平创新团队数量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三是由于教育结构、学科及专业设置不合理,致使各类基础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服务型制造等关键领域、跨学科人才不足问题突出。 为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机械行业引人难、育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就要从多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1)在技术研发人才培育方面,鼓励高等院校适时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目标,支持大学、应用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引进既懂科研又懂市场的实用型创新人才、细分领域高精尖人才,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跨专业跨学科创新团队。 (2)在生产一线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在课程设置、技能培训方面与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技术工人;提高技能劳动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挂钩制度,逐步弱化以学历等级为标准确定薪酬的制度。 (3)在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育方面,依托行业组织和院校,打造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中高层经理人才,特别是既懂专业技术,又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此外,更为紧要的是要从国家层面发力,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不断提高机械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让实体经济赚到钱,才能真正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培育、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沃土。 (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详细]2021-04-25 10:35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10月15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大...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