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安工作室:高超技能加技术创新“双保险”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由劳模(工匠)领衔、员工广泛参与,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展示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开展业务培训、难点攻关等,带动员工同成长、共进步、学劳模的实训基地。中交集团历来重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已评选表彰了两批共19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推动公司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竞争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次学术交流很有收获,青岛理工大学与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联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合作意向书。”这是一航局二公司“大国工匠”管延安工作室作为青岛市首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接待的第22批客人,也是来访的第三所高校。
此后不久,工作室的领衔人管延安就被评选为“齐鲁大工匠”,这让他在收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工匠”“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等荣誉之后,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不过这一次从发布仪式回来,除了荣誉和掌声,他还带回了25万元的创新补助资金。
诞生于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的大国工匠管延安创新工作室,在专业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建之路,释放着“大国工匠”的品牌效应。
为超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工作室成员均是岛隧工程的参与者,他们把创新精神应用于为国建桥实践,不断提升业务和研发技术。
管延安手拧螺丝
五年坚守,管延安用高精度、零误差的舾装质量,创造了手中拧过60万颗螺丝零失误的深海奇迹,成就了“大国工匠——深海第一钳工”的传奇。在技能领域创新上,他领衔的工作室同样是务实的践行者。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外海抛石整平船“津平1”四条90米高的桩腿的润滑保养一直是操作工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工作室团队用一个多月时间研制出“桩腿齿轮喷淋加油润滑装置”,用不足3万元的投入成功“破题”,比引进德国设备节省资金240多万元。
独木不成林,每一项成果产出,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工作室参与研究的“沉管隧道测量塔与人孔井连接紧固研究”“沉管安装船绞车离合器维保”“安装船120T绞车万向导缆器改造”“管顶舾装件拆除小车”“安装船预拉大抓力锚”等众多创新成果为世界首条“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顺利贯通和专用设备后续转场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依托优势培养创新人才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与包括管延安在内的建设者合影留念。总书记的接见和鼓励,让管延安和工作室全体成员备受鼓舞。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工作室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工作室目前已经取得专利19项,在《中国港湾建设》《水运工程》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团队20名成员全部成长为跨海通道和船机修造骨干,其中1名青年骨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技术骨干获评“山东省职工创新能手”,1名技能骨干获评“青岛工匠”。
大国工匠在这里诞生
2019年,工作室在原有基础上,将一航局二公司评出的首届“蓝领专家”全部纳入团队,大大激发一线班组人员认同感,产出了一大批源于操作层、应用于操作层的创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议。
与此同时,工作室主动致力于中交品牌推广,通过与政府、院校、业主、媒体等单位的互动交流,开展活动40余场,2000余人次参与,有效扩大了中交品牌的影响力。现在工作室不仅仅是一航局创新的品牌,更逐步成为技术交流、联建共建、企业营销等对外交流的闪亮名片。
专业化引领创新方向
后港珠澳大桥时代,工作室的创新方向标定在了船机修造和跨海通道建设两个领域,先后被山东省、天津市和中交集团授予“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20年3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深中通道项目和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艘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完成轻载试验进行报道,而这艘被命名为“一航津安1”的一体船,以及与之配套的整平、供料船——“一航津平2”和“一航津供1”的研发与监造,工作室均深度介入,特别是3名年轻骨干作为研发和监造主力,更是全程参与了国之重器的打造。
在中交集团大力倡导的职工创新影响下,工作室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中被赋予了新角色,在先后贡献了8项“一航局二公司十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之后,承办了职工创新成果的初级审核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推荐工作。特别是在中交集团“建者E家——惠创新”项目推进中,工作室成为主责团队担负起了全周期的基层运维工作。
从一开始“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手艺”到“对得起企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中交文化的洗礼让管延安和工作室具有了更广的创新视野和更宽的家国胸怀。工作室将继续搭建载体平台,坚持专业化引领,推动创新创效,为助推中交集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交建)
责任编辑:Yutong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