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方案出炉 中国成清洁能源“大户”

2016/06/23 10:25中国环保在线

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不仅是世界的共同责任,也是中国担当。与之相映衬的是,在近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中,包括先进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7项清洁能源领域的装备发展路径已然明晰。

近日,以“低碳创新,绿色未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的第二届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是在巴黎气候大会后,全球就气候变化和合作问题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包括多国政要、工商领袖及专家学者在内都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对话。

无可否认,在应对气候变化这场危机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工信部办公厅主任莫玮透露,中国是全球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约占64%。工业是中国资源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能源消耗占全社会的70%左右,大宗的资源消耗量占全社会90%以上,水资源占全社会的四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工业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主要排放领域。

“因此中国实现经济绿色的转型,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巴黎大会前中国就提出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等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莫玮说。

而致力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国际合作等,亦是中国重点发力所在。

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方案出炉

由此,来自权威媒体日前的报道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印发《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围绕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三个方面,确定了煤炭绿色智能采掘洗选装备、油气储运和输送装备等15个领域的发展任务,并明确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鼓励国际合作等五大保障措施。

《方案》提出,2020年前围绕推动能源革命总体工作部署,突破一批能源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制约性或瓶颈性装备和零部件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应用,有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和助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2025年前的行动目标是,新兴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较完善产业体系,总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有效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部分领域能源技术装备引领全球产业发展,能源技术装备标准实现国际化对接。

与此同时,《方案》重点确定了15个领域的能源装备发展任务。其中包括煤炭绿色智能采掘洗选装备,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油气储运和输送装备,清洁高效燃煤发电装备,水电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等的相关技术攻关及应用推广。

此外,对于完成试验示范的重大能源装备,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出台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推荐目录,鼓励其推广应用。研究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方式,推动各类能源装备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海外投资并购。

聚焦7项清洁能源装备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在15个能源装备领域,包括先进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地热能、海洋能装备等7个清洁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分析,这说明清洁能源装备是未来能源装备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其中,在风电领域,国家提出开发适用于轮毂中心高度100-200米大型陆上风力发电机,重点10MW(单位:兆瓦)级海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及各种基础结构。国家要求,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5-7MW级大型风电机组、10MW级大型风电机及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变流、变桨等子系统智能融合技术、发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风电场群智能运维技术,重点突破超长低风速叶片、超大功率高温超导风力发电机、大功率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等,研制海上风电设备运输船、吊装船等施工维护装备。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方案》提出开展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组件的技术攻关,研发可量产的晶体硅电池生产技术(多晶电池效率21.5%以上,单晶效率22.5%以上,N型高效电池效率25%以上,多结晶体硅电池效率达到26%以上),研发多晶CTM大于103%、单晶大于101.5%的高效率组件技术及光伏电池关键材料。

同时,《方案》提出,将研究制定和细化政策措施,提出具体工作计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具体衔接协调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有关规划、政策、工程、专项和走出去工作等,研究落实依托工程,促进首台套能源装备的推广应用。

中国成清洁能源“大户”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2015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接近33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的贡献占到三分之一。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清洁能源投资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新能源资深人士吴敬介绍说,每年中国新增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目前,全球90%以上的太阳能光板和六至七成的风机都是中国公司生产的。

而中国发展清洁能源最大的挑战在最后发电入网环节,即怎样让这些快速发展的项目成功入网,因为在某些地区会碰到限电的问题。吴敬指出,“从平均数看,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项目的可利用小时低于美国,在一些地区是低很多的。”

据了解,美国的电网建设非常分散,且相互之间没有电网链接。中国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很多太阳能和风电项目在比较偏僻的地区,但是大多数的用电需求在东海岸,存在送电的问题。吴敬认为,在送电问题短期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下一步可能的路径是更多在东南部地区推动建设分布式的、发电规模更小的项目。

从电能生产角度看,目前全球发展已经比较快,可再生能源慢慢取代传统矿石能源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目前在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有三点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是新能源车的发展,将来会不会在中国发生新能源车的革命,就像已经在高速发展的风电和太阳能一样,这也会对全球碳排放和石油需求有很大影响。

另外一个就是和电动汽车联系在一起的化学性储能问题,也就是锂电池。目前这类储能由于成本问题还是规模较小。第三个是智能电网,现在风电和太阳能发展这么快,电网能否消化,就看智能电网的发展。但据研究预测,截至204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达到4100万辆,其中中国占比35%领跑全球。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工程机械行业路在何方?贯通产业链者可得天下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高速发展,作为装备工业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详细]2021-02-07 13:40

从中外平台发展史看工业互联网如何改变中国传统制造模式

从2018年开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就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的核心特性,就是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可成为生产要素和多个产业进行组合,从而给多个行业注入新的内涵。但是新基建又不完全是公共物品,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比如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当初就是通过美国军方和高校的支持,使得互联网走出了实验室并逐渐产业化。新基建,可望带动海量的投资和促进就业,并且从深层次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工业互联网,就是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工业作为极其重要的产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互联网对工业的促进作用,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升级,而且能够使得工业具有不同的内涵,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增长的新引擎,为其他部门的发展也发挥重要作用。 中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人工智能一样,也经历过高峰和低谷,但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高速率网络和物联网的发展。从起步来说,2012,GE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 2013,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概念,Davra发布IoT平台,Altizon发布Datonis平台,成为了重要节点。 2015是重要的一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工业互联网”。国外,日立收购Pentaho,GE成立GE Digital,埃森哲发布CPaaS平台,Oracle发布IoT平台,微软、AWS发布IoT平台。 2016, 工业互联网进入深入发展期,中国AII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包括40多家单位联合发起,首批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树根互联在线发布“根云平台”。而在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遍地开花,Qio发布Foresight平台;Flutura发布Cerebra平台;Exosite发布 Murano平台;Atos 发布Codex平台;Litmus Automation发布LoopCloud和LoopEdge;西门子发布MindSphere平台。 随着时间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继续推动。 2017,Software AG收购Cumulocity平台,SAP发布发布Leonardo平台。 2019,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269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了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截至2019.9,AII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会员数量达1326家。工信部评选出包括树根互联在内的1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而在国外,美国IIC已有全球33个国家的260余家成员单位。 工业互联网改变中国传统制造模式 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近年来年均增速高达18%。随着新技术应用,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继续位于快车道。 5G的到来,与其他技术和应用场景融合,形成诸多新服务,如AR/VR,辅助的装配、维修的指导,结合高清图像的质量检验等。实际上是在改变制造业,进一步助制造业实现转型。因此,在5G商用加持下,工业互联网融合场景将更加丰富。 2019年,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在石化、钢铁、电子等行业广泛集成,以形成解决方案,提升传统产品设备。到2020年应用范围将持续扩大,推动工业互联网深度、规模化应用推广。 在5至10年,未来的整个制造模式是基于网络化。用户的需求通过线上的数据展示出来,便于制造业企业产品整合设计,以及所需要的零部件的制造和产品本身的组装和制造,再用金融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去实现这种交互。将会彻底改变现有的制造资源配置方式,包括整个价值的模式。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方面,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数据,全国各类型平台数量总计已有几百家,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50家,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近60万台/套,初步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体系。接下来,平台将成为制造业生态化的土壤。 工业软件可能会融合到平台里作为平台的一个基础性工业工具,并出现各种不同的工业应用,如面向设备的、质量的、能耗的,会产生很多特定场景的应用。可见,未来的平台就是一个大的生态底座,下面连设备、连数据,出现各种应用服务。 就安全方面,由于不同行业需求不一样,因此就需要提供相应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随着企业上云进程加速,对安全问题越发重视,并存在未知性,所以之前做IT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领域的逐步渗入其中,需要与工业系统结合。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 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政企合作推动 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商众多,然而,目前我国应用了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仍在少数。目前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都不够,要拿出资金进行工业互联网的转型也并不容易。其次,中小企业支付能力比较谨慎,要拿出自己进行转型也不容易。第三个挑战,无论是中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存在着工业互联网人才不足的问题。企业既懂OT又懂IT技术的人才太少。这一点有个重要的特性,就是这些年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和互联网人才的收入拉开了距离,而互联网和工业思维截然不同。同时,目前工业互联网在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也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地方。 为此,这3年多来,政府一直大力扶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包括评选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征集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遴选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面向制造业企业端,各地政府提供上云补贴,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并两次将“工业互联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进行转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消费互联网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才在世界上生根开花,而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更为复杂,难以通过消费互联网的打法来迅速拓展优势。中国正在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过程中,而工业互联网则将有利地助推这个过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应用了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仍是少数,阻碍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原因实施最大的障碍在于人才和资金。同时工业互联网存在大量的工业机理和知识沉淀,但是工业的工程师和数字化人才目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激励方式差异较大,高端智能制造人才欠缺,同时目前整个产业链还没有打通,因此仍然需要有久久为工的心态,不断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文章来源:今日头条、新观察视野)[详细]2020-06-04 09:28

山河智能互联网项目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19年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山河智能的“基于高端装备全生命周期与价值[详细]2020-01-20 10:41

“汉马高性能发动机智能工厂”入选“2019年安徽省智能工厂”

日前,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华菱星马“汉马高性能发动机智能工厂”成功入选“安徽省智能工厂”。 [详细]2019-11-19 15:14

助推“中国制造” 柳工叉车亮相第20届机博会

2019年11月1-4日,第20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机博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详细]2019-11-04 11:38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