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遭遇人均GDP 5000美元魔咒

2015/11/25 09:52今日工程机械郑贤玲

如果用最简单的词来形容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我以为是“深陷困局、探索方向、寻求突破”。本轮机械制造业的下行自2011 年的下半年年开始,与1993 年、2004年两次宏观调控具有明显的区别:前几次是宏观经济周期性下行;这一次则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过去应对的方式是等待行业复苏,而这一次行业调整的深度和跨度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等待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探寻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还需要寻找突破困局的方法。

中国制造业遭遇人均GDP5000美元魔咒

世界经济发展有一个人均GDP5000 美元的坎,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工业国家都走过了这个坎,而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则没有顺利走过这个坎。中国制造也没有逃脱这一魔咒,人均GDP 超过5000 美元后,有效需求不足、“规模不经济”、环境污染、要素成本增加、国际间贸易保护开始严重困扰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中国制造几乎从一骑绝尘到一蹶不振。

船舶行业自2008 年开始调整,直到上周,船舶网还在报道“中国集装箱运费指数‘崩盘’”;工程机械自2011 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调整迹象,已经经历了持续4年的下滑,2015 年1-9 月,行业整体销量下降幅度依然达到25%。冶金、基础装备大面积亏损,宝钢出现首季度亏损,煤炭行业出现矿井停产,乘用车企业也出现了业绩下滑。今年以来,几乎每周都有关于制造企业的坏消息。

今天制造业的问题被归咎于产能过剩,其实产能过剩并不是中国制造业的特产,早在改革开放前,关于西方国家“倒牛奶”的故事就被作为批评“资本主义”的负面教材,而美国、前苏联在重工业发展后也出现了所谓“铁锈地带”。市场经济总是在满足需求中寻求平衡或打破平衡,并通过产业整合寻找新的平衡。

但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产能过剩,还面临国企改革的困局。在公平市场环境中,产业整合遵循市场规律,优秀企业重新整合产业链资源,留下竞争能力强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但中国制造业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争的市场化行业,目前中国的现实是,船舶、冶金、机械等民营企业得不到支持,而国有企业往往被银行重点保护,行业整合很难做到优胜劣汰,以至于业内人士感叹“整合没有希望”,中国制造业的前途让人担忧。

在深度困境与创新突围中挣扎

在10 月23 日合肥的工程机械代理商年会上,我碰到一个业内非常成功的代理商,尽管他管理水平非常高,而且在行业如此低迷的时候基本上还能支撑公司的资金运转,并预期能够挺过困难期,但他本人却非常不看好制造业。由于过去制造业创造的财富很多都变成了今天的无效资产,又加上需求不振,导致企业家信心遭遇打击。这位代理商企业家计划未来将通过股权投资来延续公司的发展,但坦诚不会选择制造业。在我看来,如果市场不看好制造业、社会资金不投向制造业将是中国制造业面临最大的困境。

事实上,就像中国制造今天的问题堆积一样,事物的动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集中爆发并且产生突变,正是因为中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市场存量的大量积累和产能过剩,同样,创新和突破往往也在困境中产生,世界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都遵循着这样的原理。但突变和革命在真正发生前是如此不确定,就像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电动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唯一亮点”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满意度却不高,比普通汽车的综合评分低14 个百分点;就在天威保变、台积电撤出薄膜太阳能、汉能因“关联交易”弄得灰头土脸的时候,中建材旗下子公司凯盛则正在计划100亿元的薄膜太阳能项目。变革总是伴随着死亡,但创新总在发生。在本次代理商年会我们发现,二手机交易平台正风生水起,而再制造和改装业务也正在代理商行业悄然兴起。会上有代理商预言,未来5 年将有至少10 家以上的工程机械后市场服务公司上市。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由于物理系统的信息互通使得效率提升,社会对生产资料新增需求下降。过去买机器就可以赚钱的惯性思维让市场不断累积,市场集中爆发的销售造成了大量的存量,而互联网使得信息更加互通,专业化的评价体系使得交易机器的性能变得更加透明可信,其结果是全社会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减少了对新机的需求(目前国内新增挖掘机不及日本);另外工程机械、汽车等后市场可能爆发新的商业机遇,但不一定是制造厂家。

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私有化,而中国国有企业却在经济波动中不断壮大,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行业本身的公平竞争,目前也成为美国主导的T PP 贸易拒绝中国加入的理由,这无疑将使正在调整的中国制造也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

中国制造业处在今天的时点上,不论国际间贸易格局还是国内产业生态环境都似乎变得那样不可琢磨。技术发展方向、商业模式选择以及制造企业体制机制的方向都是摆在传统制造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寻求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但如何突破现有的困局却是最现实的问题。无论是我们深处的制造业还是能源、化境都是这个时代巨变的主角,而导致制造业和能源巨变的是科技、互联网还有新的国际贸易规则。“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现实困境往往孕育着创新与突破。

1. 从客户价值出发,改变要素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显然不只是产能过剩,美国金融危机后提出“制造业回归”和德国2012 年提出工业4.0 实际都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这是基于改变制造业要素结构的工业革命,以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替代中国传统劳动力优势。

但事实上,中国自身的成本优势其实正在衰竭。从发达工业国家来看,在人均GDP 超过5000 美元后仍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增长,但中国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80 后”的职业态度。“80 后”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年龄阶段,他们象征着改革开放与独生子女,对社会、对家庭的态度与前代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并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将比其他国家更快终结。中国制造几乎无法拿衰退的优势要素与发达国家盛兴的要素来较量。面对衰退的制造业,必须通过改变要素来提升竞争力,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境。

世界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区别在于从客户价值出发而不是从产品本身出发,而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数字的反馈与系统设计。中国拥有同等条件的信息网络和大数据系统,而且具有距离市场更近的优势,重要的是企业需要转变经营思路,调整要素结构,重塑制造业生态环境,通过不断提升和创造客户价值来实现制造企业的价值。

2. 重新定义基础件,选择传统系统数字化

对于目前提出的工业4.0,很多企业家都比较担忧,认为中国制造目前还处于工业1.0 或2.0,无法跨越2.0 和3.0,这几乎是韩国20 世纪80-90 年代电子产业所面临的同一问题。韩国工业化升级阶段,面对日本强大的电子产业,选择数字系统直接替代了日本的模拟系统,并得以超越。今天,中国功能基础件特别是传统系统还面临非常大的技术瓶颈,不过这一瓶颈可能通过核心传动件的数字化来得以超越。

最近行业内一份报道被网上迅速传播:今年10 月20 日,第七届北京影响力20 强揭晓,民营企业亿美博科技有限公司晋级其中,被列入2015 年“最具影响力10 大企业”和“新锐企业大奖”候选名单。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微小企业居然能够有如此“影响力”?

液压传动不同于电力和机械传动,它重量轻,输出力大,惯性小,调速方便,易于控制,应用领域广阔,是冶金、机械、石油、煤矿、化工、航空、航天、舰艇、桥梁、建筑等众多重要工业和国防领域装备自动化的关键核心部件。而我国高端液压长期依赖国外进口,近年来各地累计投资超过300 亿元也没有攻克这个难关,但数字液压另辟蹊径,“将控制交给电,将功率放大交给液压”,其功效类似数字电路替代模拟电路。2014 年4 月中科院院长周济考察亿美博公司时说:“这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制造业的数字化,它就会带来一场革命”。

液压数字化开启了基础件数字化的思路,未来将有更多的功能产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核心基础件的数字化与大数据的应用将有机会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

3. 面向全球市场,建立产权与财产保障的创新基础

中国房地产与汽车两大产业的放缓必将持续影响制造业的需求,高度发展国家的产能溢出是世界贸易的发展规律。但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国际市场前途,国际经济失衡正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多边贸易中发酵,近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主导的TPP。中国政府积极寻求新的国际间合作和自贸区的路径来应对TPP模式下的贸易损失,同时,我们认为朝着更高要求的贸易标准努力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数据表明,国有企业的资产经营效率远远低于民营企业,而且财产与支持产权不明晰使得创新不具备基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很难继续提升。而过去一段时间,政府以国际竞争力为由将“国企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说法在TPP 这里变成了负能量,这必然迫使政府反思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知识产权保护与财产安全不仅仅是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中国制造走过模仿式发展阶段后,更需要建立持续创新的产权明晰与私人财产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Nor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制造业 GDP 5000美元
相关阅读

【权威解读】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稳定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

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稳定,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4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4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为50.2%,均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体产出继续保持扩张。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稳定 7月份,因传统生产淡季、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局部地区高温洪涝灾害极端天气等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制造业PMI为49.4%,景气水平略有回落。 (一)生产指数继续扩张。生产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继续保持扩张;新订单指数为49.3%,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从行业看,造纸印刷及文教体美娱用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2.0%,供需两端增长较快;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低于临界点,产需释放相对不足。 (二)价格指数有所下降。受市场需求不足和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9.9%和46.3%,比上月下降1.8和1.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从行业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回升至扩张区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 (三)大型企业景气度提高。大型企业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1%和50.6%,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稳定,为制造业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4%和46.7%,比上月下降0.4和0.7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均有所回落。 (四)企业预期保持乐观。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1%,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多数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较为乐观。从行业看,医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7.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相关行业发展信心较强。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 7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 (一)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服务业业务总量总体与上月持平。从行业看,与居民出行和消费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增长较快;零售、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47.0%,景气度偏弱。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6%,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服务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二)建筑业扩张放缓。受高温暴雨和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放缓,商务活动指数为51.2%,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2.9%,表明多数建筑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保持信心。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扩张放缓 7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有所放缓。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1%和50.2%。[详细]2024-07-31 11:31

CMI指数低于收缩值,7月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环比转淡

2024年7月份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即CMI为95.44,同比增长11.34%,环比降低4.62%([详细]2024-07-30 10:16

如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华社连发四篇报道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之问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账该怎么算?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详细]2024-07-12 11:31

潍柴新增3名齐鲁首席技师!

近日,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齐鲁首席技师[详细]2024-07-12 10:00

太重突破!《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万字报道

今日,《经济日报》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专栏刊发文章《太重突破》,头版头条[详细]2024-07-03 18:4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