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话透露“十三五”规划7大新动向

2015/10/26 09:48凤凰财经综合

三次专题调研,与18省区市一把手座谈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浙江考察,就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进行指导,与华东7省市主要负责人座谈。这被媒体解读为首个听取“十三五”规划意见建议的公开活动。

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贵州调研,就做好扶贫开发、谋划“十三五”发展进行调研,与7省区主要负责人座谈。

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吉林调研,听取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建议,与4省区主要负责人座谈。

媒体分析称,类似规格和形式的座谈会并不多见,在“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与地方省市负责人或专家学者的座谈交流多由总理负责。

“十三五”这几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曾在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到,而今年几乎月月提。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谈到“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

3月16日两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欧洲议会议长时提及“十三五”规划,并表示“相信在新的规划中我们会找到中欧合作的契合点和新机遇。”

5月即开始专题调研。

如此重视为哪般?

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是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

李克强总理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

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直面新常态,是由大国向强国上台阶的关键阶段,一些问题也会集中暴露,我们也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变轨超车。

根本区别何在?

提法和顺序均出现变化与以往五年规划有根本区别

因此,“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思路和着眼点,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有根本区别。

定调更明确

在三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经济形势做了相似表述,关键点总结为: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对此一定要有信心。”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三次提到“关键要保持战略定力”,提到“改革是制胜法宝”、“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总体框架更精简清晰

在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

十大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扶贫。

与“十二五”规划中的转方式、新农村、转型升级、服务业大发展、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社会管理、文化大发展、改革攻坚、对外开放、政治文明建设、港澳台合作、国防建设、强化实施共16个方面对比,“十三五”框架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以及更为精简的清晰分类。

保增长位置更突出

在下行压力大、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保增长成为第一要务,这与“十二五”中“转方式”居首有了根本区别。这也是调研首站选浙江、主题是“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所在。参加座谈的7省市负责人绝大多数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分析称,在“十三五”规划中,东部极有可能重新赋予更重要地位,成为引领中西部发展的排头兵。

创新位次明显提升

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分列第二、三、四位,尤其是创新位次的明显提升,可看出本届政府“保增长”措施的重心所在。这从习近平总书记和总理的历次考察出访活动中,随时随处对创新的强调可看出一二,也可从4月总理刚刚考察完吉林,7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十三五”调研第三站选在吉林看出其深意。

东北再振兴是重点之一

作为国企云集的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在经济增速垫底、被指“比全国提前十年进入老龄社会”的紧要关口,仍在“中国制造2025”、“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面前被中央寄予厚望。

习近平重申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要一以贯之,同时提出了“四个大力推进”的新要求。“十三五”框架“协调发展”中也包含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7月,发改委发文支持东北振兴,同时表示,相关支持政策将继续出台。由此可见,“东北再振兴”将是“十三五”时期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

农业现代化单独列出更重视

“农业现代化”紧随“创新”之后,且由“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篇里的一章变为单独提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3次主题调研中,也3次提到“农业现代化”,重要程度有了显著提升。

扶贫开发是重中之重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将贵州扶贫开发作为调研的第二站,在“十三五”框架中将“扶贫”作为十大突破之一单独列出,“协调发展”中除了“区域发展”,还明确含有“城乡一体化”(这也是总书记3次调研3次提到的热词),诸多迹象都可看出中央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到罕见重视程度。正如总书记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意味着,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和攻坚拔寨的冲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文章关键字十三五 规划 新思路
相关阅读

在京开幕 潍柴雷沃重工获邀参展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一批“大国重器”集中亮相北京,让公众零距[详细]2021-10-22 19:26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潍柴秀出硬核科技!

10月21至27日,由国家科技部牵头主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 潍柴[详细]2021-10-22 19:20

合力叉车:回首"十三五",奋进新征程

砥砺奋进树丰碑,继往开来续华章。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际,安徽合力向每一位不忘初心、勇担[详细]2021-04-09 18:53

吉林省今年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

“十三五”期间,我省5年完成公路发展投资509.7亿元,新改建干线公路59个项目1607公里,建成通车30个项目699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整治“畅返不畅”1.4万公里,为全省交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作出积极贡献。 2020年,全省公路完成投资24.3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1.8%,建设27个项目587.4公里,建成理化洞至新光等3个项目34.5公里,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2020年,我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力推进,全年完成投资65.4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472公里,完成安防工程1709.7公里、危桥改造133座,分别为年度目标的4.5倍、1.7倍和2.7倍,农村公路开工率及完成投资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今年,我省将全力推进干线公路建设,计划投资32.6亿元,建设27个项目664公里,建成松江河至泉阳等8个项目184公里,新开工白旗松花江大桥等4个项目113公里,力争开工建设平安至民主等4个项目67公里。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发展,计划投资36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改造危桥150座、实施安防工程2000公里。 据了解,今年全省普通公路将全力推动项目早复工,所有续建项目将在3月20日前进场复工,新开工项目交叉并联、环环相扣全力推进前期工作,打造富有吉林特色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文章来源:吉林日报)[详细]2021-03-12 10:22

中国经济总量首破百万亿元大关 发展跃上新台阶

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捕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成功; 2月12日,牛年首日,影票房逾17亿元,同时创下中国影史单日总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新纪录; 2月18日,国家邮政局公布,春节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约6.6亿件,同比增长260%…… 2021年春节,频频传来的捷报、屡创新高的数据,让人们再次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无惧风雨、砥砺前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6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相继突破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大关,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特别是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再次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说。 这五年,中国经济不仅“体形”更壮,“体质”也更强。 这是科技进步硕果累累的五年。“嫦娥”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华龙一号”首堆并网成功……“十三五”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十四位,是榜单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杨成长说。 这是结构优化稳扎稳打的五年。看产业结构,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8.4%,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看技术升级,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个百分点。 这是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的五年。“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净增市场主体1247.7万户,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提升。2020年,在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2.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 这是综合国力不断跃升的五年。“十三五”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制造业增加值、5G终端连接数、高速公路和高铁运营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一串串亮眼的数字,记录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的铿锵足音。“尤其是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说。 制度伟力、改革动力、调控能力推动新发展 事非经过不知难。“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以非凡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汇聚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依靠制度优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依靠制度优势,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 ——持续深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添活力。相较于“十二五”末,“十三五”末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82.1%,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长约一倍,全国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约83%。 增值税税率“四档并三档”,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降低……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这五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约7.6万亿元,提升了企业加大转型升级投入的能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有效增强了全社会发展活力。”张占斌表示。 ——不断完善的宏观调控,守护高质量发展的远航风帆。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达机制让新增财政资金下达基层用时从超过120天缩短至一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十三五’时期,我们遵循经济规律,不断创新调控方式、丰富调控工具、积累调控经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徐诺金说。 创新驱动、扩大内需、对外开放助力新征程 表示的代表委员一致认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家底厚实,经济韧性强。“持续较快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完整产业体系,使中国经济拥有强大的调整修复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杨成长说。 市场广阔,回旋空间大。我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已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徐诺金认为,未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持续推进,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力充沛,创新潜力足。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居世界前列,技能人才达到2亿人,研发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尤为重要的是,在“十三五”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斗争精神斗争本领得到锤炼,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和强大奋进力量。 展望“十四五”,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张占斌说。 创新驱动,全面打造发展新优势。徐诺金认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合优势资源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同时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13年至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杨成长说。 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杨成长认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要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十四五”时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继续风雨无阻、破浪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详细]2021-03-01 14:27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