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制造业500强盈利能力未有大改观

2015/08/24 10:20人民网

  

中国制造业500强盈利能力未有大改观

中国制造业500强盈利能力未有大改观

猜猜世界500强中,营收利润率最高的是哪个行业?

  排名首位的是建筑和农业机械业,26.4%,排名第二的是纺织业,25.17%,而中国500强中这两个行业的营收利润率仅约3%。

  再猜猜世界500强中,行业平均利润最高的是哪个行业?

  仍是建筑和农业机械业,每家企业的平均利润高达165.16亿美元,远高于中国银行业的企均利润;而世界500强中服装业的平均利润甚至高过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的企均利润。

  在8月22日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报告中,这些数据恐怕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同是制造业,差距咋这么大?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制造业明显还是大而不强。”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说,在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的大背景下,中国要想在世界制造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创新仍是重中之重。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夹击

  2015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一公布,不少人为“中国制造”舒了一口气。中国制造业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数量、规模均比去年有所提高。2009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持续减少,但今年有266家企业榜上有名,比上年增加6家。这266家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也比上年增长了3.25%,甚至制造业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比值都较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然而,制造业总体盈利能力未有大的改观,且亏损企业数量及亏损额均有增加。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去年共实现净利润57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增幅较上年下降了5.57个百分点。在这些制造业企业中,六成企业年利润额仅在10亿元以内,只有8家企业利润额超过100亿元。另有46家企业亏损,比上年多15家。

  500强企业尚且如此,中国制造业承受的压力可见一斑。“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正逐步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然而,规模增速下降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受到‘三期叠加’的影响,特别是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前后夹击。”缪荣说。

  长期以来,产业链齐全、成本较低是中国制造参与国际竞争突出的比较优势。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近几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发达国家相继展开“制造业回流计划”,像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松下也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另一方面, 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开始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例如耐克、优衣库、三星等企业就已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现在美国电费只要5美分,有些州为了招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甚至出台免电费政策,而我们的工业电费却要7毛钱,高出一倍多,制造成本的上升让传统制造业承受较大压力。”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说。

  “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市场竞争力,而我国制造业仅为0.85%

  为扭转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今年5月,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希望通过“三步走”来实现中国的制造业强国目标。“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抓住此轮制造业振兴机遇,从利用人口红利转向利用人才红利,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迈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李建明说。

  传统制造业奔向新蓝海,研发创新就得舍得花“真金白银”。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5%。而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比例达到2.5%时,制造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与国际比较看, 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1%,而美国的这个数值是4%、日本3.4%。其中,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26.3%, 同样低于美国73.3%、日本41.2%、德国34.3%、英国62.8%、韩国58.7%的水平。

  “技术创新是决定制造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研发费用投入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李建明介绍,根据中企联多年的企业跟踪调查,自2009年以来,多数“中国制造”中新产品销售比重连续下降。其中,2012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3.65%、6.33%、3.72%。

  那么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为何偏低呢?

  收入利润微薄导致企业没有研发投入的空间。“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在大规模投资基础上快速形成了庞大生产能力。但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也导致制造业利润偏低,从而陷入了‘利润越低,越不敢投入研发’的恶性循环。”缪荣说。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也导致企业不愿或不敢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从基础研发到中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的投入非常之大。可是,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尚缺乏震慑力。”王树田清晰记得,协会几次召开破解共性技术难题的研讨会,企业都表示积极支持,可是最终没有哪个企业派出核心技术人员参会。“都想无偿学艺,又都怕被人挖墙脚,这就是制造业创新中面临的尴尬。当抄袭、仿冒等违法行为不用付出巨额代价时,企业就会缺乏创新的勇气。”

  创新投入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更是真金白银

  如今,制造业流行一句话,“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在结构调整的胶着期,要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先得转变企业家观念,坚定企业家的创新信心。

  “现在要爬坡过坎,传统产业是二轮驱动,肯定走不动。注入资本和创新两个新动力,变成四轮驱动,传统制造业才能平稳转型升级。”在中国500强企业、人民电器董事长郑元豹看来,研发投入未必是从基础研究做起,企业也可尝试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传统制造业可承接的前沿技术,以及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既增强技术实力,又降低研发风险。

  郑元豹刚从美国收购了一批新技术,对制造业的未来并不悲观。“我们收购的十年用不了一度电的家庭照明技术、可以变身空气净化器的油烟机技术,都是‘接地气’的新兴产业。解决百姓生活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填补市场空白,大有可为。这种创新投入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更是真金白银。”

  大河流水小河满,制造业大企业应承担起产业创新的领军人。大企业资源相对较多,技术积累更雄厚,在产业链中更有资本扮演“整合者”。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市场嗅觉更敏锐,往往是传统商业模式和产品技术的颠覆者。结合二者优势,大企业开放平台,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可以使产业创新指头变拳头,“化零为整”。今年7月,德勤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报告就指出,中国大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可以通过转型做孵化器来筛选项目,重点发挥大企业的集成创新和资源整合优势,让技术创新成为大企业夺取全球产业制高点的核心动力。

  让企业提高研发强度,不妨先给企业“减包袱”。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将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同时,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体制,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性、共性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力度,也应鼓励风险投资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工程机械作为16个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之一技术路线图发布

12月28日,工程机械作为16个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之一的《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详细]2023-12-31 21:28

三一重工:中国制造业,正在以“人”为进

对现代工厂的想象是怎么样的?拥挤的、昏暗的车间应该得到彻底的改造,明亮宽敞、机械自动运作的流水线应该[详细]2023-02-08 09:28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今天(30日)发布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数据[详细]2022-11-30 10:38

《瞭望》:“灯塔工厂”示范中国制造业未来

“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 [详细]2022-10-11 18:08

全球海运费用“断崖式下跌”背后,对中国产品及企业有什么影响?

“金九银十”的说法在全球海运业曾经也同样适用,不过在2022年的传统旺季,海运市场却遭受阵阵寒流。主要海运航线的运价“断崖式”暴跌,集装箱航运分析师表示,在能源价格大涨和通胀攀升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正在拖累航运市场,而这样的跌势很有可能延续至明年。这一变化对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中国圣诞商品能否按时送到欧洲 上海航运交易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2562.12点,较上期下跌10%,连续13周下跌。在该机构2022年发布的35期周度报告数据里,已有30周下跌。 另据波罗的海海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中国至美国西海岸航线40英尺集装箱的价格约1万美元,8月价格约为4000美元,暴跌60%,相较于去年最高点的2万美元均价,跌幅超过80%。东南亚泰越航线市场波动较大,由于航线货运需求缺口较大,单周下跌37.1%,即期市场订舱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出现少量零运费、负运费的情况。 供应链平台机构Freight Waves的数据表示,目前,在洛杉矶、长滩岛、鹿特丹等全球知名港口很难再看到数百艘船舶大排长龙等待靠泊的情况。截至2022年8月29日,洛杉矶港有5.0176万个集装箱,而在去年11月下旬,这一数字高达9.0397万个;当天,仅有8艘集装箱船舶在海上等待停靠南加州附近港口,而去年同一时间,这一数字为48艘。 随着圣诞季越来越近,许多贸易商开始担心中国的圣诞商品能否按时送到。汉堡贸易商尤丹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表示,疫情前,他每年都要去中国义乌等地采购圣诞装饰、玩具、自行车等圣诞商品。前两年因为疫情和供应链断裂,生意受到严重影响。今年,中欧海运情况有所好转,海运价格下降,对贸易商来说是好事。坏消息是欧元贬值,商品价格上涨。好在中国物价未出现欧美那么高的通胀。 “尽管欧洲人现在因为高通胀,消费情绪低落,但圣诞节仍要过,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仍很大。”尤丹称,中国商品在价格、种类和质量等各个指标上仍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调查显示,超过2/3的德国公司预计12月份的交货会出现问题,但他仍认为,按照现在海运的情况,会比去年要好。 从畸高到正常 什么原因导致海运价格暴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美国家通胀率高企,叠加地缘冲突、能源危机以及疫情,使得航运需求大幅萎缩,这是导致全球海运费暴跌的主要原因。丁纯认为,虽然现在的暴跌是将去年畸高的运价拉回到相对正常的水平,“但这意味着海运运费的天价时代落幕了”。 中国国际海运网首席执行官康树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供需间的不平衡导致海运运费暴跌。疫情期间由于供应链断裂,部分国家某些物资出现断供情况,多国发生“囤货潮”,这也导致去年海运费用畸高的发生。今年由于全球经济通胀压力大,需求下降,与此同时,此前囤积的库存市场无法消化,使得欧美进口商减少甚至取消了商品订单,“订单荒”在全球蔓延。 2022年8月,沃尔玛公司表示取消数十亿美元订单;此后不久,又一零售商塔吉特表示取消了超15亿美元订单。康树春表示,作为在物流体系中最前端的一环,这些零售商对市场的风向是最敏感的,它们大面积取消订单意味着欧美国家的采购能力、消费能力都在萎缩。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港航大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全球集装箱船约30%处于停泊状态,今年同期这一比例下降至约26%,这说明全球的航运周转能力提升了;另一方面,全球商品贸易对于运力的需求却下降了,因此,运价走低是必然的。 此外,航运巨头大批新船下水则加剧了供需之间的落差。康树春表示,去年畸高的运费让不少船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部分大型航运公司将盈利投入到新造船只上,而在疫情前,全球海运运力已经高于运量。《华尔街日报》援引能源与船舶咨询公司Braemar的说法称,未来两年将有一系列新船下水,预计明年和2024年船队净增长率将超过9%,而集装箱货运量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就将转为负值,这会使得全球运力和运量间的失衡进一步加剧。 中企应避免内部价格战 《华尔街日报》认为,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诸多不确定性,在2022年的剩余时间至明年,航运费很可能进一步下跌。康树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目前海运运费暴跌,但仍比疫情前的水平略高,综合考虑现在全球通胀率高企、油价飙高、物价上涨等因素,目前的运费价格算是在合理区间内。不过,从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来看,海运运费下跌趋势是肯定的,但跌到什么程度以及何时跌停难下定论。 徐凯认为,2021年海运运费的畸高是反常的,而今年的极速暴跌则更为反常,应该是航运公司对市场变化的过激反应。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很多班轮公司都有新集装箱船下水,周转运力很充沛,但全球海运订舱需求量却在萎缩。为了维持班轮的货物装载率,船运公司试图以运费为杠杆撬动需求。但市场运输需求低迷的本质是贸易需求萎缩,用降价的策略不会带来任何新的需求,反而会导致恶性竞争,搅乱海运市场的秩序。 “国际海运费用的适度下跌是合理的,但持续暴跌不利于整个市场的正常发展”,徐凯认为,未来海运运费不会下跌并稳定在2019年水平以下,回到略高于或接近2019年的水平是比较理性的区间。徐凯透露,年初时,不少货主为避免再出现一箱难求的情况,与海运物流公司签订长期协议价,而现在市场即期运费已远低于签订价格。如果国内海运物流企业盲目跟随降价,不仅会损害货主利益,也不利于长期合作,并且降价也不能带来运输需求的增加,“与其打价格战不如提升服务水平,或者开发速航、集货物流等新业务”。 徐凯还表示,2021年出口企业“一箱难求”的情况肯定不会再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给制造业传递盈利的利好信号。在影响企业收益的关键因素中,运费占比极小,通常在集装箱货物价值的1%以内。对于国内出口企业来说,徐凯认为,更重要的是货物的国际竞争力和销量,而欧美经济衰退、通胀加剧,同时去年超订货物还要消化一段时间,购买力下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要解决这一痛点,一是加强区域一体化,提升我国供应链物流的跨国管理能力,打通供应链的堵点;二是要培育更多优秀的中资跨国企业和品牌,提升制造业产品设计、创新研发能力,让中国摆脱只是‘世界工厂’的标签,推动‘中国智造’的高质量产品去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需求。”徐凯说。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详细]2022-09-14 17:36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