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制造2025及中国智造重在推进实施

编者按 时下相关媒体关于中国制造2025及中国智造的理念与重要性已经谈的很多了,但如何推进实施这个关键性问题的文章则不多。为避免我国企业走弯路,近日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工金达仁给本报发来一篇关于如何推进中国制造2025及中国智造方面的观点摘要,特刊登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问题一:当前,我国制造业瞄准工业4.0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广大企业是否具备条件?还需做好哪些强基准备?

金达仁: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处于工业2.0发展阶段,少数企业虽然由2.0迈向3.0发展阶段,车间自动化水平也很高,但体现3.0发展内涵,全面支撑企业研发、制造、管理和服务业务的信息集成平台尚未完全建立,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也未同步得到全面、深入的优化重组。与欧美企业相比,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质量、服务意识和基础管理都还比较差。

此外,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的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现状也不容乐观。截至2015年3月,全国3万多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显示,处于起步建设和单项应用这个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企业比例仍高达90%。2015年4月,全国首批2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公示内容显示,一些企业打造的新型能力较为单一,未能全面体现两化融合发展内涵,也难以推动企业整体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企业追踪工业4.0,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还需要大量的 “补课”,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和方方面面的强基,重点是尽快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软件、工控软件和加工设备为一体的信息集成平台、优化重组业务体系、改造升级加工设备,加强质量、服务和基础管理体系建设等。

问题二: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都是智能智造,如何推进,才能有效提升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实现预定目标。

金达仁:简单说来,智能制造就是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ICT、AMT、CAM、PLM、MES、工控软件、加工设备及测控装置等为一体的企业信息物理系统 (CPS),打通制造环节的数据壁垒,将加工设备、产品、原材料、物流等要素集成在一起,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互通互联,实时管控制造环节各种信息,从而改变制造方式,全面提升产品制造的精度、质量、效率和智能化程度。

现在的问题是,产品制造作为企业执行层业务,与其它层面业务都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衡量其整体水平的也不仅仅是智能化程度,理应同步更大范围的集成产业链、技术、研发、工艺、计划、物流、质量、成本、服务和决策等基本信息,打通企业的数据壁垒,加强大数据分析,实现ERP、SCM与MES的有机集成,实时处理车间生产作业信息,从源头上确保车间生产作业的连续均衡、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成本的控制和售后服务的满意度,从而全方位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

因此,推进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一定要着眼于智能工厂建设方向,不能简单的认为智能制造就是互联网+车间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也不能过于强调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等加工设备及测控装置的改造升级,更不能忽视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基础管理,乃至企业整体能力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研究与实践表明,推进智能制造无疑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创新发展系统工程,既要建立智能制造系统,也要同步建立与之紧密关联的智能研发、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既要改造升级现有的加工设备和制造工艺,也要同步优化重组业务体系,并使之深度融合,全面发展。这才是中国制造2025之本意。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