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披露“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制定细节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中国工业报》等中央媒体集体采访时,首度披露了规划纲要制定细节,他强调“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接受中央媒体集体采访

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接受中央媒体集体采访

苗圩指出,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按照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力争通过这十年的努力,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为后两步走奠定好的基础。

记 者:数据显示,我国PPI已经连续30多个月下跌,PMI亦低于荣枯线。我国制造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应该如何应对?

苗 圩:确实像你所说的,自2012年3月以来到今年1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5个月下降,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比如去年,我国PPI下降了1.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持平。

产生这种情况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矿石价格下降;二是国际输入性价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价格大幅波动,轻工产品比如棉花,从最高1.9万元/吨降到1.35万元/吨,幅度相当大;三是我国产能过剩。这些问题来源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调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三期叠加的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四方面入手:一要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把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主,以大量出口基础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作适当调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我们要做产业结构调整,要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二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加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对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三要按中央要求压缩部分行业的严重过剩产能,在一定时间内比较好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包括暂停批准新上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方面的产能,在建产能也要停建或缓建,用一段时间消化过剩产能。四是工信部一直在抓也取得很好效果的淘汰部分落后产能这项工作。通过这些措施,把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上去,产业结构转变过来,为这些行业和企业新一轮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记 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7%的GDP增长目标,对工业应该是一个考验,是一个不低的目标。

苗 圩: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在计划经济或者说短缺经济下,只要能生产出来基本不愁销。本世纪以来,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带来了经济发展新的需求。在新一轮发展中,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调整产业结构,再依靠过去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大量带来环境负面影响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以持续了。

记 者:刚才我们谈到了工业面临的一些压力。从区域上来看,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市场萎缩、产业转型的压力,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东三省,企业也在大规模亏损,中西部地区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也面临很多问题。中国制造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工信部将如何解决?

苗 圩:这些问题是我们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主体功能区,另外各地区在发展中基本处于互相竞争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和合作关系。随着经济增速下行,这方面问题越来越突出。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落实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哪些区域适合发展?哪些区域限制发展?哪些区域严格禁止发展?过去有一个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把规划落地。二是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大区域发展的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三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好落实好。三是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提出要转移到成本更低、对企业发展更有利的区域,并且有的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我们想借助落实好三个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能够促进产业有序地向中西部转移。四是建立好企业聚集发展的环境。我们前期已经在各省批准设立了很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在这个基础上,在促进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京津冀之间协同发展,设立工业园区。通过这一措施使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每个区域发展也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也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记 者:可能这就要更突出整体布局?

苗 圩:这需要整体布局,也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比如一些要素的流动要能更加顺畅,解决企业跨区域发展兼并重组所带来的GDP核算、税收分两地缴纳中的一些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记 者: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它是否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整体规划和路线图,基本思路是什么?与德国工业4.0相比,有哪些差别?

苗 圩:今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回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也是在历史上我们时隔150年之后,重新又占据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们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根据这个思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待国务院审批通过发布后,我们还要组织工业行业认真宣贯这个纲要。这个纲要的主要内容大致是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通过实施规划纲要,我们为后两步走奠定好的基础。通过这十年的努力,我们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在一个起点上,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德国实现工业4.0也需要8~10年,并不是德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4.0,它在时间上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们前期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我看到一个介绍德国工业4.0很形象直观的场景:工业3.0是机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图上画的是一个机器人从货架上抓一个货物装进一辆卡车;到工业4.0仍然用了这张图,只不过在货架、机器人、汽车上都画了一条小的弧线,这表明这三者互相都通过无线、宽带、移动、泛在的网络联系起来。这就很直观地表明,将来智能化的设备、产品之间,通过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能够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也提到了网络经济的概念。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我们要高度重视这方面发展的趋势,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机遇,趁势而上,发挥后发优势。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记 者:中国工业的4.0版本中,智能制造是否是很核心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到什么水平?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

苗 圩:去年以来我们在研究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尽管各方面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观点,但是不同中有共同点。共同点是由于有线特别是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的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互联网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而且互联网的技术到现在还没有走到尽头,它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带来的变化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这也是所说的制高点的问题。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或者说主攻的方向。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抓智能制造就是我们主攻的方向。前几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在这个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这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过去五年,我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近五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现在很多工业企业甩开图版,搞无纸化设计、数字化模型,这些方面的大量应用,减少了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也降低了研发成本。另外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已经达到30%,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过去我们使用的一些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基本上是按人设定的程序作业,它自己并没有人工智能。所以就出现过有人在修理机器人的时候,一旦忘记关闭电源,机器人对人造成伤害甚至致死的情况。它没有智能装置能感知有人在这作业,设定的程序就不能工作。我们在高端的传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统、数字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从产品上来说,现在也有一系列智能化的产品,比如工业机器人原来是数控化的、不智能的,将来工业机器人可能智能化。汽车现在还要靠人来驾驶,各国都在研究能不能把人从驾驶位置上解放出来,人真正是坐汽车而不是开汽车,把开汽车交给智能汽车本身和整个道路智能化系统。当然这里还要有一定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技术难题要攻破。现在一些国家已经有这方面的计划,也有实际的车在路上跑。再比如一些智能化的产品,最典型的是智能手机。过去的手机是不智能的,现在的手机把很多计算机的功能、网络的应用功能全部集合在手机上。从3G开始都是智能化手机了。这是工业产品的智能化。

智能制造我们正在研究,这是一个主攻方向,一个切入点。工信部正在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我们想从今年开始花大约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一些试点和示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泸州市,地处成渝经济带的中间区域,物质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  公司具有40多年的汽车起重机和其它工程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历史,是中国著名的汽车起重机企业。公司始终坚持科技领先的战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不断的技术改造,其技术开发实力、生产制造能力、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控制能力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公司资产总值5亿多元,生产占地23万多平方米,设备1300多台,员工1900多人,是四川省科技先导型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之一。公司已通过国家一级计量单位认证、产品3C认证和IS0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起吊能力为8~160吨级,年产起重机规模达两千台。  “长江”牌全液压系列汽车起重机融汇了美欧产品的先进性和日本产品的适用性,以其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并成长为中国汽车起重机行业的知名品牌,是国内设计制造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系列最全、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大型工程机械企业之一。  2006年,公司与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跨国集团—美国特雷克斯公司(TEREX)成功合资,完成了公司体制继国企改革后的又一次质的飞跃。特雷克斯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跨国集团,是著名的世界三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2005年的营销总额达64亿美元,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工厂遍及亚、欧、美洲等世界各地。  合资后的长起公司,将借助合资平台,依托特雷克斯强大的技术、资金实力和全球市场网络资源,获得额外的增值与发展,并迅速实现经营发展上的新突破。根据双方的构想,合资后,长起公司将成为特雷克斯起重机全球制造系统的一部分,并通过应用特雷克斯先进的制造和技术资源,加速公司产品制造开发,对公司管理队伍进行大规模的完善和提高,实现公司技术、管理的快速升级,从而与特雷克斯起重集团的其他国际级企业一样,跨入国际竞争的行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