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工业跑赢“大盘” 需求转移催生变局
需求转移
当前在我国农机市场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同时,市场需求也已产生变化。
农业部数据显示,近年来,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蓬勃发展,我国目前合作社数量已达73万家,涉及5300多万农户。农机使用者已从单一农户向合作社拓展。
此外,土地流转也有所加快。截至去年6月,家庭承包经营中就有4000多万户流转承包。流转耕地面积占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0%,其中大部分流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与此同时,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水平逼近60%,进入农机化中期阶段的第三阶段,三大作物除个别环节外,基本实现机械化。
“这直接导致市场需求发生重大转移。”长期研究中国农机市场的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张华光分析,消费者收入提高、观念变化必将导致用户购买习惯发生重大变化,催生农机市场新变局。
此外,随着土地集中以及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很低,催生出农机市场“哑铃型”需求模式。即从需求量分析,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形态。我国农机需求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中小型农机将回归田间管理的角色。适合丘陵山区用的小型机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大型农场、家庭农场,高端产品将更受青睐,所谓高端突出表现为产品高端化,诸如拖拉机将进一步向机电液一体化、电脑智能、故障诊断监控系统、地头自动管理系统、GPS定位系统、变速箱、全负荷动力换挡、巡航系统—能自动调节速度、挡位、油门、高压共轨系统等方向发展。
而随着经济生活状况的提高,消费者除关注产品的高端化外,他们更加关注舒适性。“这些变化已经不是未来的梦想,正越来越逼近现实。”
这一观点得到了一拖集团市场部有关负责人的认同。据一拖呼叫中心开展的用户调查显示,从用户购买产品最关注的因素看,产品品牌已经替代价格跃居第一位因素,而且超过四成的用户把品牌作为首选因素,说明市场竞争已经由原来的价格、服务等低端化竞争转变为以品牌为特征的高级竞争阶段。而大中拖的需求也呈现出对四驱型逐年增长的趋势。
需求的变化还体现在企业的竞争上。中国一拖集团市场部部长叶焰认为,国内低端品牌以低价位竞争为主要手段,而国际高端品牌迪尔、久保田等坚持注重技术和质量,以高质高价为竞争策略,企业竞争差距凸显。
“洗牌”逼近
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农机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选手加入。
十五年前,福田雷沃进入农机行业并通过小麦收获机先声夺人,快速在农机市场站稳脚跟并实现了持续发展。三年前,奇瑞重工在CEO王金富带领下以闪电般的速度拓展农机市场,打出了声势并以几乎全面开花的产品系列演绎了一场“特种兵狙击战”。
中国工业报记者独家获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吉利集团、北汽集团等正在筹划进入农机行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机企业高管告诉记者,中联重科的步伐稍快,已经组建了农机事业部,而三一重工虽然不声不响,但也已在农机行业完成了多项布局。而徐工集团则已经做了样机。“我个人认为三一会做得更好。”
一次偶遇或能表明中联重科加快进入农机行业的决心和步伐。11月14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的“全国农机化形势及发展对策研讨会”上,记者偶遇了来参会的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杜先生,他正是中联进入农机行业的关键人物,“农机事业部的确已经组建完毕,通过收购也将是我们进入农机行业的一个手段。”
“品牌竞争将成为农机市场竞争的焦点。”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张华光认为,行业竞争层次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工程机械、汽车工业以及社会资本的加入,农机市场竞争已由价格竞争向品牌、传播、公关等多方位竞争。“农机补贴可能成为部分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令人担心的是,本土品牌将在激烈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水稻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重点产品几乎被日系的久保田、洋马以及美系的几大巨头垄断了市场,留给国内企业的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小。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后来者能否瞄准高端重点产品领域,通过迅速整合资源加快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突破仍有待观察。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