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对产品质量的无限追求打造机械王国
C 构建跨部门平台破解“大企业病”
略懂管理的人都知道,企业越小越好管,反之,规模越大、部门越多越难管。在经济报道领域,我们也称其为大企业病。在潍柴这样恐龙级的大型企业里,如何管得到一个部门、一个人,管得住一台机器、一个钉子?
王巧荣介绍,质量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而在大型制造企业,与技术层面的问题相比,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反而是最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潍柴动力产品质量委员会(简称PQC)正式成立,搭建了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工作平台。
设立产品质量委员会的灵感与大学里的学术委员会相通。在大学里,院系众多,为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精英培养,独立于行政管理之外的学术委员会由此诞生。
据了解,根据质量问题的层级和严重程度,潍柴的PQC分为公司级、产品系列级、生产厂级,每一级PQC都由采购、设计、工艺、制造和质量人员组成,分析问题时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对问题的分析能更加全面周到,避免了片面性,有利于找到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
“建立PQC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效率提高了。”王巧荣说,以产品漏油这种常见质量问题为例,一般由销售部门提出,工艺部门负责解决。按照原来的办法,大家都是照规定办事,但一遍一遍问题却解决不了,或者严重拖延。如今,通过PQC,两次集中调度就能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D 销售公司成研发部门“客户”
根据王巧荣的观察,除了制度好,采用怎样的领导机制也很重要。
比如,去年下半年公司开始启动的“售后重大质量管理改进项目”,牵头人不是质量部的,而是管营销的老总—潍柴动力执行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冯刚。对冯刚而言,发动机用户是他的客户。而在企业内部,冯刚就变成了质量部、生产厂、工艺部门和研发部门需要服务的客户。而这正是潍柴2012年以来企业宗旨由“用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向“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转型的一个例子。
服务客户,光有意识还不够。2011年3月,潍柴下发《质量保证系数评价管理办法》,质量工资正式施行,将实物质量与各部门绩效挂钩,真正实现了质量考核与全员挂钩。在严厉的质量工资面前,全员质量管理可不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都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潍柴的经验告诉我们,质量管理不是认证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提高“山东造”的质量,“质量强省”还需要更多像潍柴这样的经济王国。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