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冬天”刚至 市场倒逼钢企转型

2013/09/16 10:12中国证券报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日前在“2013冶金企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上表示,钢铁行业的低迷期还要持续5年左右,行业“冬天”才刚刚开始。

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主要用钢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拉动钢材价格上升。总体看,尽管钢材市场逐步进入旺季,但由于供需平衡脆弱,企业盈利能力偏低,钢铁增产有所抬头,后期钢材价格将低位波动运行态势。

而在7月份全国86家重点钢企销售利润率上升至0.77%,但仍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垫底。“现在的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还在亏损的边缘挣扎;行业必须转型,但不容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表示,管理创新是总开关。

市场倒逼转型

在经济增速下滑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原材料成本持续高位,钢材价格一路走低,加之环保压力陡增,造成钢铁行业整体经营形势雪上加霜。

刘振江表示,不论是应对当前困难,还是进行转型升级,管理创新是总开关。这次钢铁企业转型非同寻常,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变,是行业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跨越。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表示,钢铁行业的低迷期还要持续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徐乐江也曾表示,钢铁行业的困难期要持续到“十三五”末。钢铁行业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钢铁企业仍然维持以产量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模式,造成成本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管理创新,解决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推动钢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重要基础。

对于钢铁企业的管理创新,苗长兴提出:要推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这是首要任务。在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长期下跌,利润被挤压,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时,只有眼睛向内,向管理要效益;要强化企业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同时更加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钢铁企业要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

借鉴唐钢模式

在大家大力扩大产能的时候,唐钢选择了绿色转型。

刘振江表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钢铁产量才在4亿吨左右,2009年-2011年钢铁产能增长2亿吨。如果钢企在2009年就开始控制产能,现在至少能减产1亿多吨,产能过剩的压力也不会这么大。“唐钢在转型升级方面捷足先登。”

唐钢总经理王兰玉表示,唐钢绿色转型首先体现在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厂区环境治理。2008年8月,唐钢开始大规模厂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提前淘汰了大量落后设备和产能,将腾出的区域全部用来绿化,新增绿化面积达77万平方米,整个唐钢的绿化覆盖率由21%提高到50%。同时大力实施节能减排。2008年以来,唐钢先后投资31.8亿元实施32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此外,持续推进循环经济。2010年以来,唐钢吨钢能源成本每年降低都在50-100元,3年累计降本增效近30亿元。

在“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唐钢全面开始“市场化转型”。王兰玉表示,唐钢的“市场化转型”,以转变生产组织模式为统领,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生产组织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精细化为主要特征,更加贴近市场满足用户需求。

2012年唐钢全年挖潜增效50.6亿元。2013年上半年,唐钢继续挖潜增效20.68亿元。其中,炼铁工序成本在上年降低100元的基础上降低了70元/吨,继续居行业前列;库存资金占用稳定维持在60亿元以下,比2012年初降低32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表示,唐钢的转型升级体现了技术、投资和管理的结合,体现了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钢材 转型 绿色转型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