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好中国经济转型:现在是投资中国最好时机

2013/07/18 08:26新华网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最新数据,中国经济二季度同比增长7.5%,上半年同比增长7.6%。数据公布后,海外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最终会形成“一个以消费者引领的全新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将举足轻重。

投资中国最好时机

路透社报道,正是因为中国最新经济数据符合市场预期,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速可能骤然放慢的担心有所缓解,在金融和保险(放心保)板块的带动下,沪深股市在数据发布后双双上扬。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则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将为13%,远高于2006年的5%。因此,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对全世界的影响仍举足轻重。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援引富达国际投资主管汤姆·史蒂文森的话说,投资者不应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就忽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反而可能是投资中国的最好时机。

转型有利经济复苏

中国主动放缓经济增速,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美国经济专家普遍认为,中美经济当前都处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中国国内正在推进的经济结构转变将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带来巨大机遇,两国应该以此次对话为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推进经贸领域的合作。

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中国以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给美国带来一个10亿人之多的消费市场,而中国即将迎来的服务业的爆炸式增长,有望在未来20年中给外资企业带来高达6万亿美元的商机。

近期一份由中美智库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十年:迈向更深层次的互惠合作》更清晰地描述了中美合作的未来图景:美国对华出口预计到2022年创造价值为46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超过334万个工作岗位,比2010年新增263万个。如果美国放宽高技术产品和石油天然气的对华出口限制,对华出口额可能更高。

全球抢搭“这趟车”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理查德·马尔斯日前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上表示,2013年正成为澳中经济关系转折之年,面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澳大利亚需要抓住新机遇。

马尔斯说,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益处并没有消失,澳大利亚应抓住机会。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马尔斯说,在这个联系高度紧密、全球化的世界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与每个人都相关,“不只是中国,我们也与中国的改革利益相关”。

如同澳大利亚一样,全球许多国家也看中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机遇,正在抢搭“这趟车”,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祖国强大让中联重科人“一带一路”上有底气

5月14日的北京花团锦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开启。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参加[详细]2017-05-16 07:52

2013年印度基建欢迎中国投资 合作前景深广

在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深化经济合作将成中印关系主流,两国在铁路、电力、通讯等领域面临新机遇—— 2012年,在“中印友好合作年”的主题下,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亚洲新兴经济体和重要邻国之间活动频繁。双方在高层互访、经贸合作、军事交流、人文交往等各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印关系扎实向前迈进。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印边境冲突50周年之际,两国关系没有受到丝毫负面影响,这说明中印关系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基础较以往有所改观,两国政府和领导层发展双边关系的意愿强烈。展望中印关系前景,诸多方面值得期待,而深化经济合作将是主流。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印度经济在过去二十年里也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中印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两国贸易额从2001年的3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近740亿美元。中国目前已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两国正致力于在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尽管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再度恶化等因素影响,2012年前10个月,中印贸易规模仍达到560多亿美元。在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为中国发展确立的目标和任务,为中印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两国经济:互补大于竞争 中印两国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两国经济存在竞争性,但更多的是互补性。中国在制造业、电力和电信设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较强实力,印度在信息产业、软件外包、制药等方面有优势,此外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30年经济改革积累的经验,对印度具有较大吸引力。双方合作潜力有待深入开发。近年来,印度政府有意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而中国已处于制造业升级阶段,相关经验可供印度借鉴。另一方面,印度跨国公司如塔塔集团在海外并购和运营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参考。 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一些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已取得长足发展。过去5年来,印度新增电力设备的一半来自中国企业,印度已成为华为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有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获得的印度大型合同项目的金额超过500亿美元。印中经济委员会主席萨奇布认为,中印国情和发展阶段相似,中国产品很符合印度的市场需求,同时创造了就业,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公司参与并推动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 为了寻找新的资源和市场,中国企业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而印度也在制定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日益深入。这为中印经贸合作提供了契机。印度的十二五规划(2012-2017年)将GDP增长设定在8%以上,仅对基础设施领域的预期投入就高达上万亿美元,但印度财政紧张,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印方已承诺,将采取切实措施欢迎中国企业对印投资,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将是巨大机遇。 合作前景:领域更深更广 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阿鲁瓦利亚曾指出,印度和中国的合作才刚刚开始,双方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与中印贸易规模相比,中印间相互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1年,中国对印投资只有1.8亿美元,印方到中国的投资仅4000多万美元,这远不能体现两国的经济规模和彼此合作的重要性。为扩大相互投资,在201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双方签署了联合研究、铁路、软件、工业能效等部门间的合作备忘录和总额为48亿美元的企业间双向投资意向协议。据印度媒体预测,这些合作备忘录有望带来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双边投资。 从今后中印经济合作的内容来看,重点仍是基础设施领域,但将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例如在G20和金砖国家框架下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立发展中国家银行、加大货币互换和信贷等,在投资、高技术、节能环保和能源等方面也会加强合作。目前,印度同意邀请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印度铁路、电力、通讯等领域的建设。其中,铁路项目合作是新亮点。印度铁道部官员指出,未来十年印度铁路需要大规模升级和扩容,中国在重载、高铁和车站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对印度有很大吸引力,印方期待与中国合作。而在电力领域,印度的电力缺口巨大,今后五年每年新增15-17GW燃煤机组需求,这对于包括上海电气在内的多家中国火电设备供应商来说,不容忽视。在手机和互联网领域,印度手机用户2012年已达9亿并在持续增长,通讯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对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来说,是难得机遇。 此外,两国也将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务实合作,其中光伏、风力、垃圾处理等产业前景可观。当然,为解决中印贸易不平衡主要是印方逆差大等问题,中方已承诺进一步向印方开放市场和提供保护,这对印度IT及相关服务、制药和软件产业开拓中国市场也是福音。值得注意的是,辛格政府于2012年9月抛出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方案,正向国会力推通过新的FDI(外国直接投资)草案,在包括零售业、航空业、旅游业、地产、保险等核心行业进一步向外资开放,中国企业能否从中获得商机有待观察。有印度经济学家指出,印度市场不仅对中国大型企业是“金矿”,对私营中小型企业也是很大机遇。 双边关系:仍存风险挑战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美好,但也面临不确定性。例如,双方贸易摩擦与分歧仍在,政治干扰因素不能排除。当前,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印度相关部门对中国企业仍有戒心,诸如对大额电力设备增税等政策影响到中国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本届国大党联合政府执政进入尾声,各政党已进入选举状态,印中相关投资合作协议以及FDI议题等能否在2014年议会大选之前得到落实和取得进展,仍有悬念。此外,两国政治关系如出现波动也可能影响到经济关系。并不是所有在印中资企业都能赢利,对进入印度市场跃跃欲试的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复杂的投资管理政策、劳务签证、土地、税收和环保政策等要格外注意、仔细研究,赴印投资仍需谨慎。 从大格局上讲,中印两国的经济成长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合作共赢是两国领导人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印度外长库尔希德近期表示,印度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是在“描绘一幅更大的画面”,他呼吁印度应该与中国交往,与中国一起成长。 解决中印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还需双方共同努力。中印如果能够克服障碍,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不仅造福全球五分之二人口,也将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详细]2013-01-05 10:17

7月份中国投资企稳 工业和消费环比回暖

据中新网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与前6个月持平。7月份,工业和消费的同比增速较6月份出现回落,但环比数据均呈现出回暖态势。 数据显示,1-7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同比增长20.4%,增速与1-6月份持平,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出西快东慢的特点。7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 此外,中国7月份的发电量比上月增长了2.1%,说明生产用电量需求也在回升。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底部企稳回升迹象初现。[详细]2012-08-10 10:03

动作频频 卡特彼勒看好中国工程机械市场

美国奥巴马总统今年初提出:对海外生产迁返回国的公司予以税收优惠刺激,对没有迁返回国的公司则征收惩罚性税收,以此希望掀起制造业回流美国国内的潮流时。 制造业大规模从中国等制造大国回流欧美的情况短期之内仍然很难发生。而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则把全球的工厂集中于中美两国市场,并大手笔投资中国市场,卡特彼勒犹如一条“大白鲨”,将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形成一个巨大的威胁。 发力中国市场 在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第一大市场时,中国市场巨大的成本优势仍然短期内难以消逝,这促使卡特彼勒由只重视欧美市场变为更加重视中国和美国两个市场。 今年初,卡特彼勒将原本计划在日本建立的一家工厂回迁到美国的佐治亚州,其生产的全球小型推土机及小型挖掘机将可以供给欧洲市场,其投资的2亿美元为当地州创造了4200个工作岗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卡特彼勒放弃了亚洲市场,因为卡特彼勒在日本的近邻中国还有巨大的投资计划。 今年3月21日,卡特彼勒宣布投资1亿美元扩建徐州生产基地的产能,明年徐州基地将成为卡特彼勒在全球最大的液压挖掘机生产基地,到2016年卡特彼勒徐州基地液压挖掘机产能将提高八成。3月23日,卡特彼勒宣布将增加其在华子公司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推土机的产品线,并再次扩大轮式装载机产能,希望到2014年轮式装载机产能扩大到现在的3倍。4月18日,卡特彼勒收购中国年代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商务部的批准。卡特彼勒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将在华产能翻番,以便实现在华销售额增长两三倍的目标。 据悉,目前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投资高达20多亿美元,在华拥有17个制造工厂,另外9个在建,预计2013年前全部投入使用,还有4个技术研发中心,3个物流及零部件中心,员工超过1万人。 尽管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今年出现增速下滑,但中国制造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链配套对海外的制造业还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促使卡特彼勒将投资首选地越来越集中到中美两国。 2011年,卡特彼勒的全球销售及收入总额达到601.38亿美元,同比增加41%。其业务板块主要分为建筑设备、再制造、能源、金融(融资租赁)等四大部门。在建筑设备部门,去年卡特彼勒在亚洲销售额高达58.69亿美元,几乎追平其在美国市场59.85亿美元的销售额。为了扩大该部门规模,去年卡特彼勒甚至以88亿美元天价收购了国际矿业设备制造巨头比塞洛斯国际公司。 卡特彼勒能源部门在亚洲市场的发展尽管遭遇西门子、GE等国际劲敌的强力狙击,其亚洲部门销售额不到美国市场的一半,但是仍然发展较快。再制造部门方面,去年亚洲市场销售额高达46.07亿美元,正在追赶美国市场49.63亿美元的销售额,今年亚洲市场预计将超过美国市场。 在融资租赁业务方面,由于中国的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程度不够成熟,且中国企业采取“低首付,零首付”的“激进销售”策略,这让卡特彼勒融资租赁部门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遭遇重大的挫折。去年卡特彼勒融资租赁部门销售额不及美国市场16.87亿美元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由于卡特彼勒在华发展受制于产能不足,卡特彼勒今年正加速收购或合资设厂来大规模提高在中国市场的产能,以便扩大在华市场份额。 潜在威胁 去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17%,预计利润在400亿元左右,而卡特彼勒一家企业营业收入高达601.3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816亿元),净利润高达49.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12亿元)。这大约相当于中国1700多家机械行业企业去年总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八成。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约七成的利润几乎都掌握在外国核心配件厂商手里,中国主机企业仅赚取微薄的利润。 卡特彼勒不仅生产主机,还拥有比较完整的核心配件体系,因此其竞争力很强,这对受制于外资配件的中国主机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虽然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徐工机械收购施维英、中联重科收购CIFA、柳工收购HSW,但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仍然无法买到技术水平国际一流的核心配件企业,而只是收购国际二流,三流的配件企业,从技术水平和规模上来讲,三一、徐工和中联重科仍然难以与卡特彼勒、小松这些国际巨头相抗衡。 以前,卡特彼勒只重视欧美市场,因美国市场给卡特彼勒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是其他市场难以取代的,但是三一、徐工和中联重科技术研发进步很快。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生产的2000吨、3000吨级的履带式起重机,800吨、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12吨装载机,62米泵车等相继面世。这引起了卡特彼勒的高度重视,在细分市场方面,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国内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装载机等细分市场逐步占据市场份额的优势。例如,国产挖掘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22%迅速提升到去年的40%,仍在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卡特彼勒现在希望通过扩大在华产能和加大对华出口双管齐下来抢占中国更多的市场份额。去年卡特彼勒已把对亚洲的出口额迅速提升到57.95亿美元。为了提升在华销量,卡特彼勒甚至大手笔做广告重塑自己的在华形象,以支撑其产品销售的数量增加。去年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排名已经从2010年的第7名升至第5名。 面对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这条“大鲨鱼”,未来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不断应付来自卡特彼勒的威胁。[详细]2012-06-14 09:03

英《泰晤士报》猜测中国投资欧洲三大方向

基建、技术和名牌商品:中国投资的三个方向(作者 马丁·沃勒) 欧债危机给中国的投资创作了一个完美的剧本。欧洲的公司捉襟见肘,急需现金。中国人则攥着大把的现金———据说中投公司的主权财富基金价值4100亿美元,而中国约有3万亿资金都被用于了美元储备。 我认为之所以中国人应该对欧洲的公司感兴趣,理由有三,而且彼此有关联。这三个原因可以概括为基建、工业技术和名牌。 中国人关注着正在被私有化的葡萄牙基建项目。上个月,中投公司购入了泰晤士水务公司8.68%的股份。该基金还参与了英国的房地产市场。 这些交易的引人之处在于它们带来的收入很稳定。乔治·奥斯本在泰晤士水务公司收购协议签署时说,他预计不久之后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进入到英国的基建资产和公用事业公司。当然,得有人来埋单。 不过泰晤士水务公司的收购还让人想起第二个动机。有人猜测中国人希望得到该公司的净水技术,以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为快速城市化的人口提供清洁的水。 最近中国在欧洲达成的一项重要交易就是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建筑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公司。正式的消息明确指出三一重工提供“金融支持”是为了换取“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产品和创意”。 因此,有一种看法认为收购工业和制造企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中国制造商可以利用的相关技术。有时,这种看法会变为一种偏执。这个话题在上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被广为讨论。当时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应要求发表了讲话,大意是那种认为中国人正在攫取资源和获取公司知识产权的看法是“误解和偏见”。他的意思是中国人来了,世界必须做好准备。 中国企业参与到欧洲工业界的背后还有一种理论。它们力图向美国传递一个信息,即它们可以是负责任的投资者———2005年,美国出于政治理由阻止中国国家石油企业收购加州的优尼科公司。 上个月,从事建筑机械生产的山东重工收购了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显然,山东重工对其技术感兴趣,因为它也生产一些游艇,但是这个甚少被报道的交易是中国企业收购奢侈品牌已渐成潮流的一个例证。 我们知道中国人喜爱奢侈品牌。中国人的越来越富有,给西方企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最近,博柏利服装公司(burberry)报告其在华销量增长了30%。最近瑞士隆巴德·奥迪耶银行的分析师纳塔莉·隆盖发表报告称,今后五年,中国人将超过邻国日本人成为奢侈品牌的头号消费者。 中国的有钱人数量势必会激增。财富往往是那些企业家所创造的,而他们更愿意炫耀财富而不是把财富藏于家中。隆盖女士认为中国人将越来越多地试图拥有生产这些奢侈品牌的企业以及购买其产品。中国的一家男装企业已经收购了意大利时装品牌切鲁蒂(cerruti)。 她说:“中国企业更愿意收购品牌而不是白手起家树立品牌,特别是在进入门槛高以及品牌传统、品牌历史和原产地受到高度重视的行业。就在两周前,时装品牌索尼亚·里基尔同意将80%的股权出售给中国服装企业冯氏公司的私募部门。如果英国的其他奢侈品牌被亚洲人所拥有,英国的投资者不应该感到吃惊。” 如果能启动更多的并购,这一波中国投资潮对于欧洲的股市来说是一个积极因素。但是根据他们到目前为止的记录,中国的投资者将会非常挑剔。[详细]2012-02-13 10:35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