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会让中国8%经济增长持续20年

2013/06/09 09:10和讯网

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于6月6日-8日在中国成都举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分论坛“财富全球论坛:聚焦日新月异的中国文化”上表示,中国市场会保持在一个高增长率,8%左右,低一点高一点,我想8%的经济增率会持续20年,因为城镇化的缘故。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雷默:这个故事很棒。王健林,为中国消费者建造许多不同种类的房子上,你有很多经验。一个外国人该如何理解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和中国消费者经济的发展呢?

王健林:2011年中国经济开始减速。经济增长率几乎降到GDP年增长率在7%到8%。因此,一些外国公司,包括本国公司认为中国经济存在较大问题。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正在面临较大的麻烦。一些人甚至会说中国会很快陷入滞胀,甚至像日本过去二十年经历的一样。所以我想,这些人在观望,他们站在四面八方,看着中国。现在他们站在中国内部看中国。所以个人来讲,我感觉我们公司仍然每年都在快速增长,扩大,增加投资,我们的投资将达到200亿美元,持续地增加,因为基于两点我们有信心。

第一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率现在是52%,但实际上是不到30%,因为人们住在城里。超过2亿人没有任何居住证。他们没有那个东西。他们没有养老金。没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等。如果你扣除这些人,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0%。

所以,我们需要开始一种新型城镇化。所有人都能进城,住在城里,拥有保险。到2020年,中国的目标是达到70%,到2030年达到80%。沿着这个目标,甚至是基于70%的数据,那就意味着将来将有2亿人进城。他们需要工作,需要房子,需要公寓,他们需要去看电影需要就餐。所以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我相信,中国市场会保持在一个高增长率,8%左右,低一点高一点,我想8%的经济增率会持续20年,因为城镇化的缘故。

第二,中国没有完成工业化。在美国,你要建高速路,在欧洲现在没有车会在那里,没有收费站。如果你想建一条铁路,没有人会用。但是如果你看看中国,如果中国在高速铁路上投资,最开始人们会说肯定得破产赔钱,不会有很多人接受这些服务。

但是如果你看看所有的告诉铁路,所有的路都很拥挤,北京到上海,基本上上座率有80%或者90%,那就意味着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因此,城市化、工业化,两个事情放在一起,成熟的环境会导致巨大的需求。我们坚信中国至少还会再有15到20年经济告诉发展的时间。现在经济放缓,但是只要我们做出一定的经济改革,释放活力和动力,很快经济就会反弹。

雷默:另外两位成员都提到了年龄的差异,代际的差异,品味的差异等。安吉拉谈到了新千年一代,八零后、九零后的中国人。与老一辈相比,你如何看待如今年亲一代在品味、习惯和观念上的不同?

王健林:当下年轻人变化的非常非常大,不光是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产生了他们自己的消费习惯。比如,当时我们没有网络,但是看看现在我们有多少王敏。当时我们没有卡拉OK和电影,现在产生很多新的需求。我想当下的中国经济中,消费方面存在两个特点。

我们现在更关注15岁到35岁年龄段的消费群体,购物中心里都是市场品牌,更多的餐饮,更多的娱乐。但是中国海油另外一个年龄的群体,老年人也有很大的需求。老龄化的中国来得很快。我想在20年之内,又有一大批人来到60岁,我们将会有超过2亿名六十岁的老龄人。中国的养老负担要比你能够想象到的要大得多。所以政府支持的病人政策对于土地来讲是好事。所有其他土地需要拍卖。但是如果你在家养老,只需要和政府签一份协议,从政府那里得到长期的低利率贷款。

但是在中国,我们只着眼于年青一代。中国有一个银发产业,也就是高龄市民产业,它也在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渐增大,未来他们的需求也会很强劲。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王健林 城镇化 经济
相关阅读

王健林卖关子背后:电商O2O模式才是未来趋势

万达商业地产即将IPO,王健林不好好利用一个好场合烘托上市公司价值,反而谈起行业危机,卖起关子,让人有点纳闷。 前日“2014年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他说,房地产2008年后属“非正常态”,目前属“正常态”,不要再抱任何暴利幻想。留给万达等公司的,仅10年转型期。 在我看来,王健林此刻渲染危机,更像传递自信。他结尾这么说:“我们明年还会发布我们最新的转型的报告,怎么转?究竟这个行业向哪儿转?那就不是我今天要说的……” 关于转型,他一年来谈论很多。他给万达集团描绘的未来,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改造,变身一个汇聚文化、娱乐、购物、旅游、酒店等服务的O2O企业,重燃增长动力。它主要是借万达电商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商业模式。 王健林的自信,就建立在他对万达电商的发展预期中。在他口中,与万达文化产业一样,万达电商也是集团未来的“战略支柱产业”。几天前,万达商业地产招股书显示,万达电商35%股份已被置入上市公司。我相信,这部分将是万达商业地产估值提升的利器。 关于万达商业地产估值,机构数据差异很大:汤森路透给的是1612亿至1914亿元;高盛、瑞信、汇丰、花旗等给出的资产净值预期超过3000亿人民币,远期股权估值上限超过4000亿港币。 在我看来,数据差异反映出,机构对万达商业地产商业模式存在认知误区。 比如,汤森路透是技术主义,忽视了万达商业地产的丰富业态与万达电商;高盛、汇丰、花旗数据高企,但主要依据平均租赁价格,同样轻视了万达电商的价值。仅瑞信强调了万达商业地产线上线下布局因素,认为万达电商和万达广场将会形成协同效应。 万达集团将这块业务命名为“万达商业地产”,但纯从地产角度给予估值,很难真正体现它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35%的万达电商业务。而是因为这是王健林提到的2015年转型关键,后者的估值,足以影响万达商业地产未来走向与发展潜力。 万达电商的估值,现在很难给出一个明确数据。万达商业地产有形部分适用一般估值方式,比如收益法。但电商部分不适用,作为互联网平台,这类企业,初期主要体现在流量、活跃会员、客户数量方面,而不是直接盈利。 我觉得还是应放在互联网行业考察它。至少不能忽视以下因素: 1、万达电商所在细分领域的规模和发展前景; 2、万达电商目前流量、单用户价值; 3、万达电商平台建设推进速度、所处地位; 4、万达电商模式的盈利预期和获利能力; 5、创始人的变革动力、团队能力。 万达电商所在的O2O领域,市场前景不容置疑。EnfoDesk易观智库监测数据,2013年,中国O2O市场规模达4623亿,同比增长69%。其中房地产业O2O占比较高。未来几年,整个O2O市场有望扩大到万亿规模。 万达电商不愁流量。这也是它的最大优势部分,马化腾、李彦宏投资它,正是看重这块。万达电商初期流量来自万达广场,长期则包括万达集团旗下所有文化、旅游、酒店等流量。万达电商正是万达集团庞大线下流量的入口与变现平台。 有些数据还难以统计。万达商业地产招股书显示,2013年,万达广场客流量超过12亿人次。据说会员达3000多万,未来一年,有望增至1亿。假定万达电商未来一年成功将万达广场流量与活跃用户导入,每个会员年均消费500元,平台GMV将达500亿元。如果未来两年万达酒店、旅游、影院等流量导入,万达电商平台GMV有望翻番达到1000亿元。 这一粗略数据足以超越阿里、京东之外的中国所有类电商平台。与京东2013年的规模相当,当时它的估值约300亿美元。如果万达电商未来两年达到京东2013年估值,即便万达商业地产实体部分未来两年不增值,按汤森路透给的最低区间计算,整个线上线下估值也将在3500-3800亿元之间。若以高盛区间计算,远期股权估值有望超过4000亿元。 当然,能否达到这一估值,3、4、5因素同样重要。一个不利的因素是,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万达电商仍未成立。 不过王健林似乎成竹在胸。前段时间,他在昆明万达广场开幕时对媒体表示,公司成立没什么阻力,只是初期必须侧重后台,尤其建设大数据中心,明年7、8月份投入使用。到明年第三季,万达电商将全面上线。为推动万达广场与酒店业与平台对接,目前,万达正在同时开发几十款软件。此外,他还透露,万达集团正在并购一家支付公司。 如果成真,万达将不但获得交易支撑、诸多商户资源,还将有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O2O模式。 你从后台建设能感受到,相比一年前,王健林发展电商的态度,已变得相对理性,不再冒进,而是先从基础端做起。我的判断是,相比其他初创的电商类企业,万达电商一诞生就有商户资源、免费流量支撑,眼下侧重后台建设,属于粮草先行。我的预感是,一旦大数据中心上线后,万达一定会冲刺移动端。 我丝毫不怀疑,60岁的王健林具有的创新精神与转型动力。事实上,自从他与马云对赌那一天开始,我就感受到他已意识到万达集团的战略方向。过去一年多,他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便对外传递转型信心。 万达集团O2O化战略符合中国房地产业升级方向,它也是中国互联网业与实体经济持续融合的方向。当你琢磨一下,为何腾讯、百度明明自身都有独立的O2O业务,还要巨资参与万达电商,就能明白,万达在整个房地产O2O化中的分量。 BAT从互联网一端走向实体一端,全面打造O2O生态,万达从实体一端融入互联网一端,双方并非相对而行,而是从各自角度汇入融合经济模式大潮。这是挡不住的趋势。 在万达商业地产即将IPO的时刻,王健林不但不喊号子,反而渲染危机,恰恰暗示了万达电商的未来。[详细]2014-12-15 11:29

视频:王健林称房地产不是万岁行业

主持人:现在国家一直在加大对住宅地产的调控。所以,很多公司都是从住宅地产转向了商业地产。所以,你觉得[详细]2014-02-20 09:35

王健林:政府大量建的保障房十年后很可能成贫民窟

现在的楼市,一方面是一、二线城市的供不应求,房价居高不下,地王频出,地产商拿地的热情也很高。而截然不同的是,三、四线城市的供远远大与求,房子有时候打折都卖不出去,这也是另外一种泡沫。那么,明年的一些市场化手段能够消化这两种泡沫吗?明年的房价会怎么走?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评论。 一线城市房价,明年会涨多少?各大城市的房价将会怎么走? 王健林: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至少在十年到二十年内还是会上涨 十五到二十年以后,房地产市场会萎缩。为什么?城镇化率到75%,而且从世界房地产的规律来看,这些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都是差不多城镇化率到80%,房地产市场就开始萎缩。所以我是说,现在大规模、快周转,中国房地产目前的这种普遍模式,十五到二十年以后肯定就不行了,就萎缩了。那时候房地产行业是有的,几百年以后还会有,但是量会很小。就是正常,而且大量是二手房的交易,一手房的开发也少了。我只是说这个区域。 现代房地产公司的模式,普通就是一个叫做大规模、快周转,就是规模大,规模越做越大,一年几千万平米,一千、两千亿,甚至我们估计再过几年三、五千亿销售都会有。快周转,就是不停的拿地,不停的再买地,再投资,就是这种模式。所以我觉得这种模式,可能十五年前后,也可能快一点儿十多年,也可能慢一点儿二十年,这个模式肯定是走不通的,所以将来就是往细了来做。房地产会有,但是不会现在每一年平均全国城镇,十五到二十亿平米,这个量是没有了。可能那个时候全国城镇新开发的量,可能一亿、两亿平米,大量是存量房,所以房地产公司的数量要大幅度地削减。到那个时候,房价就有风险了,饱和以后,房价就会有风险。就会呈现出来像伦敦、美国、香港的模式,几年上去,又跌下来。可能经济好一点儿,又上去、又下来,就是波浪式的规律了,不会像现在这样持续缓慢增长。 你要这么看,放在一个二十年,十年的时间段来看,它的房价还是在往上走。比如说伦敦,二十年前和二十年的今天还是往上走。但是在二十年当中,出现了好几次的波浪式的运动规律,一下上去、下来30%,再又涨上去了,房价是跳水式的这种现象会出现。 我相信这会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一种规律,中国房价的一种规律。不完全是北上广深,包括像杭州,南京,就是大概中国有那么十个、八个城市,不管叫一线,还是叫二线也好,这一部分城市,可能包括成都,都会处在一个长时期的供不应求的状况,至少是十年到二十年,供不应求的这种状态,房价还会涨。如果就以这些城市来看,我自己一个判断,至少十年到二十年内还是要上涨的。 刘戈:一线城市的如果不进行调控房价的增长速度慢不下来 我仔细看了一下,上个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基本上趋势一个是和GDP总量的话正相关,一个是和地区影响力正相关,一个是和发展潜力正相关,那么这三个正相关加起来一看,和王总说的是一个结论。也就是说,这些大城市由于他们的GDP,他们的地区影响力和发展潜力是最强的,明面儿就摆在这个地方。 人是怎么流动的呢?哪个地方有工作,会向哪个地方去流动。所以这些大城市人口进入的速度还是在不断地增长,再加上这种预期,就是这些大城市过去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增长。所以这些大城市如果不进行调控,按照自然的发展,它的增长速度还是慢不下来。 王健林:调控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地方发烧全部都吃一样的药 中国其实过去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刀切,一个地方发烧,全部都吃药,或者说一个地方得病,全部都吃一样的药。现在其实大家看来越来越清楚,可惜这个教训,可惜这个结论,是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得出来的。比方说北上广深杭,这些城市应该用一种方法,那就是要持续调整、限购、限贷,这是不能放松的,否则房价会飙升。那么其他的可以说,我觉得可以完全放弃调控。很多城市现在不是房价涨的问题,而是房地产的风险的问题,特别是像一些西部、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远远供大于求。 对于我们,比方说,觉得这个地方风险偏大,我们就不进,我们是可以有选择的。但是作为地方政府,对于整个中国政府,对于这种毛病的解决是应该拿出办法的。 王健林:中央政府对楼市泡沫的消除不是采取扎针式而是采取一种捏着放气的办法 现在谈拐点为时尚早,现在他可能是滞涨,它就是基本上不涨了,或者是涨得非常缓慢,这个现象是有的,但是说就出现拐点,就崩盘,一直往下走,这个可能性还是小的。为什么?第一,现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主要就是要打造中、小城市,就是地级市和县级市,使人口、财富向这种城市流入,把更多农民解放出来,不是进大城市,不是进成都、杭州、北京、上海,而是进了地级市和县级市,所以从政策导向上,还是把人口、财富向这边集中带,这个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 第二,就是这些地方,虽然房子供大于求了。但是毕竟中国经济现在还有7%的增长,人们的财富也在适度增加,所以一下子崩盘的可能性也不大。第三,我们中央政府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现在房地产这种泡沫的现象,那么对这种泡沫的消除,不能采取扎针式,看到一个泡沫一针扎,破了,那完了,那就对实体经济伤害太大,而是采取一种捏着放气的办法。比方说限制它的负债,限制它的土地供应,让市场长时间慢慢来消化。这三个原因结合在一起,所以我断定崩盘,或者说另一个拐点出现,可能性是不大。 对于房地产税,在三、五年前我就说过,房产税解决不了房价。房产税是一个长效机制,现在房产税的征收力度不大。因为中国人买的房子都是把土地出让金70年的一次性付给政府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再跟所有的存量房,所有的老百姓再加每个月几百块钱的税,可能那就比较重了。房地产税核心问题是两个方面,一增加投资、投机者的持有成本;二,更重要目标不是这个,是为地方财政寻找到一个广泛的、持续的财源,使他不再依赖土地财政,而且后一个是主要目的,因为西方的城市,至少50%,高的地方有70%的收入是来自于房地产税,持续不断的税收。 刘戈:房地产税会对大城市的楼市产生一定影响 现在可以卖地,以后很多政府,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对于房地产税,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尤其在大城市还是有作用的。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的话,让那些纯粹的、有几十套,几百套这样的一些的人。他们的手里头持有成本升高了以后,会抛出一些房产。这个量在大城市、在特大城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家对楼市的判断,尤其是除了对于楼市本身的影响,有更多的是对预期的影响。 王健林:现在我们建的大量保障房小区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贫民窟 保障房,这是抓对了。保障房如果抓得好,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30%或者说更多一点儿,那是完全能够抑制房价,和保障中、低甚至其他一些人住房需求的,这是对的,但是我不主张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房小区。 其实我在海外有房地产投资,我在伦敦的黄金地段,白金汉宫旁边,泰晤士河旁边,取得了一个豪华公寓的开发权,包括酒店,居然要配建5%的保障房。伦敦就是根据区域,有的区域是20%,有的区域10%,最核心这种黄金地段的要配建5%,那他现在的保障房占市场的总面积,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在总量看,马德里、伦敦的巴黎,保障房的总量和市场的总量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那完成以后,可能不需要这么大量,他的保障房在所有小区里走配建模式,这能够防止今后若干年后出现新的贫民窟。第二,现在单纯地建保障房,政府因为财力所限,一定是把配套最差,道路最远,土地最便宜的地方去建大量保障房。而配建,这个地要能卖得出去,一定是要过得去,至少道路要通了,水、电、煤气要通了,才能形成市场上的土地。那么这种来建配套保障房,保障房也不会太差。所以我觉得现在大量建保障房小区,十年、二十年以后,很可能相当一部分会成为未来的贫民窟。 刘戈:很多保障房建在偏远的地方不能够形成有效住址 像王总刚才说的那些,就是很多保障房现在建在郊区,很偏远的地方,不配套的这些地方,建了保障房小区,但是不能够形成住址,很多人有了这个房子,最后还是挤在城里面,那么最后这个房子的效用,就大打了折扣。[详细]2013-12-19 09:57

国务院发布!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一文看懂

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4项重大行动、19项重点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一文读懂! 速览—— 一、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 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 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 提升城际通勤效率 强化产业分工协作 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四、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市洪涝治理 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行动 6项重点任务 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一)发展方向 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二)有6项重点任务 1.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 2.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 各地区在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标准时,要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 完善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重点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面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稳定职业院校面向农业转移人口招生规模,以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家政服务等用工紧缺行业需求为牵引,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 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推进就业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 4.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 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加大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力度,持续提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加快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变化动态调整、统筹优化各地教师等人员力量。 5.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加大农业转移人口经济可承受的小户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积极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市场化方式满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 逐步使租购住房群体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 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6.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 全面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增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 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为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1.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 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完善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制度,人口净流入省份可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省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 落实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市倾斜政策,发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市的支持作用。 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合理安排人口净流入城市义务教育校舍、保障性住房等用地指标。 城市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护和人文关怀。 2.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 规范开展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4项重点任务 (一)发展方向 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有4项重点任务 1.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依托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引进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链主”和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打造专业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 引导劳动力丰富和区位便利地区发挥要素成本优势,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优化升级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就业容量大的传统产业集群。 引导工业基础良好地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引导资源能源富集地区促进能源化工、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省级政府要“一县一策”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培育要求,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在潜力地区集群布局。 2.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 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构建高水平专业化产业服务支撑平台。 建立健全以亩均效益为重要考量的产业园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扩区、调区、升级的重要依据。 新增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供应,推行用地审批承诺制,推广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方式。 提升园区设施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强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建立投资全周期一站式服务机制,鼓励引入专业化运营主体。 3.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加大潜力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优先在产业园区周边布局。 对接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 创新校企协作育人方式,推动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鼓励职业院校聘用企业专业人才兼职任教,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培养模式。 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家兴业创业。 便利人才跨区域流动,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全国互认,为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创业投资等“一站式”服务。 4.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有条件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分担省会城市非核心功能。     推动节点城市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高等院校和高水平三级医院规划布局,辐射带动市域人口集聚。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等重点任务,加强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 引导人口持续减少的县(市、区)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1.健全产业跨区域新布局激励机制。 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潜力地区与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对接协调,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健全产值指标等利益共享机制。 完善跨省份产能布局等量或按比例置换机制,建立排污权等指标随项目按比例转移机制。 便利企业跨区域流动,推行经营主体迁移跨省通办。 加强考核引导,支持国有企业向潜力地区倾斜布局。 2.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差异化供应机制,推动零散工业用地向园区集聚,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支持在潜力地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运用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支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 完善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自然资源管理政策。 鼓励将潜力地区建设项目按程序纳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探索对产业链关联项目涉及的多宗土地实行整体供应。 3.加强资金多元投入保障。 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支持潜力地区园区设施、职业教育、市政设施等建设,设置专门额度支持产粮大县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完善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省级财政可统筹相关资金支持潜力地区发展建设。 加大对潜力地区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 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支持潜力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项目建设。 研究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潜力地区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 4项重点任务 (一)发展方向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二)有4项重点任务 1.提升城际通勤效率。 稳步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充分利用干线铁路提供城际列车服务,优先利用既有线网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沿通勤客流主廊道有序新建市域(郊)铁路,推动小编组、公交化运营。 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延伸,鼓励采用大站直达等停靠方式。 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实现“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 加快建设都市圈公路环线通道,全面畅通都市圈内各类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 2.强化产业分工协作。 超大特大城市要聚焦核心功能定位,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能力。 周边中小城市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功能转移,形成以先进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与超大特大城市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协作,构建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格局。 加强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升级主攻方向,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孵化基地。 3.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 推动准入标准一体化,加快实现都市圈内涉企审批流程标准化和信息互联共享,清理经营主体迁址变更登记障碍。 推动市场监管一体化,以食品药品、知识产权、客货运输等为重点,加强监管标准衔接和执法协作。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加快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项目信息、互认经营主体、互通电子服务。 4.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超大特大城市要有序疏解过度集中的高等教育和优质医疗资源,支持与周边城市开展优质中小学、三级医院等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推动跨城市医院检查结果互认。 推动住房公积金异地业务协同。 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联合制定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加快实现高频政务事项跨城市“一网通办”。 健全重大灾害和公共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协同保障。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加快推动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推动规划统一编制、项目统筹布局、政策协同制定。 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都市圈建设项目,将都市圈产业协作配套项目整体纳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 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5项重点任务 (一)发展方向 以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二)有5项重点任务 1.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以水电路气信邮、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等配套设施更新及小区内公共部位维修为重点,扎实推进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有序实施城镇房屋建筑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 因地制宜实施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建筑节能改造等。 以“一老一小”人群需求为重点,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2.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稳定工薪收入群体住房预期。 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推进城中村改造,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 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超大特大城市辖区内的山区县(区),打造一批具有隔离功能的旅游居住设施,升级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加强城市洪涝治理。 加快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加强雨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改造,开展排涝通道系统整治,稳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 按时全面完成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和吉林、黑龙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体系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4.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推动完善城市燃气、供热等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深入开展城市管道和设施普查,有序改造材质落后、使用年限较长、不符合标准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和设施,加快消除安全隐患,同步加强物联感知设施部署和联网监测。 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管网互通。 强化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基础,构建级配合理、功能完善、顺畅通达的路网体系。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5.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建立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广绿色建材、清洁取暖和分布式光伏应用。     加快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停车场、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配建快充、换电和加氢设施,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 积极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快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城区连续覆盖和重点场所深度覆盖,推动北斗应用融入城市建设管理。 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项目予以积极支持。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项目。 采取特许经营模式,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有效发挥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作用。 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实相关税费优惠减免政策。 研究完善城市更新的土地和规划政策,允许土地用途兼容、建筑功能混合。[详细]2024-08-01 13:17

十张AI电报带你看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十张AI电报带你看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详细]2024-03-07 14:1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成工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成工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由成工股份改制重组而成,成立于2018年9月3日,是我国西南地区集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重工企业。70余年来,成工坚持专业务实、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合资合作事业并取得辉煌的成果。研发生产了以轮式装载机为主导的多种工程机械产品。在液力变矩器,变速箱,驱动桥,大型结构件,控制线束,液压附件等重要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成为成工产品引领行业的核心技术。到目前为止,成工装载机已经服务于15万个中国客户与5,000多个国际客户,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作为工程机械知名企业,应当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将充分运用在经验、技术、意识等方面优势,努力创造,为新经济树立起旗帜鲜明的行业标杆。可靠就是品质,耐久就是经济。成工重工雄居西南,心系全国,面向世界,作为中国重装备行业的一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