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助推城镇化一揽子优惠措施呼之欲出

2013/02/22 09:04中国网

随着新型城镇化号角的吹响,中国的工业化将进入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明确要求,坚持以工业化创造供给、信息化引领提升,支撑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主管部门已经明确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的具体思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其中的重要抓手。今后,为了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信部将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中心镇集聚。

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工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等部委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支持政策,包括减税、财政直补、品牌培育在内的一揽子优惠措施呼之欲出。

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就业潜力大

从发展规律和趋势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GDP中的增长空间颇大,这正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增长、扩内需、富民生的重要抓手。

一斤木瓜,市场平均价格才0.5元,3吨木瓜一共才卖3000元,但3吨木瓜通过深加工制作成一吨速溶木瓜粉后,市场售价却是4.5万元,价值提升了15倍。

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菠萝蜜价值几何,一袋由菠萝蜜加工而成的果干又值多少?一袋咖啡能卖多少钱,而坐在庄园里品尝一杯咖啡又是什么价格……其实,只要到市场去走一下,人们就不难发现,经过初加工或深加工的农产品,价格往往是原产品的几倍甚至更多。

由于农产品加工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就为吸纳更多的资本和更多的劳动力提供了可能。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比值每增加0.1个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

正因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尽管“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以美国为例,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做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度加工和精细加工,有的甚至达到了“无废加工”的完美境界。

在大豆加工领域,通常企业的大豆加工从制取豆油开始,沿着两条生产线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一条生产线是将制取豆油剩下的豆粕,加工成大豆蛋白,再制成豆粉、豆面、豆片、豆奶等食品,最后将剩下的大豆纤维加工成各种畜禽和鱼虾的颗粒饲料;另一条生产线是从豆油中再提取卵磷脂和维生素E,并将豆油进一步制作成为色拉油、烹调油和人工黄油。

根据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翔浩的介绍,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2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达到农业总产值的2-3倍,而我国还不到其1/2。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是将农产品进行粗浅的加工就投入了市场,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此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目前,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小规模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很少。而世界食品加工业500强最后一名的年销售收入也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

刘翔浩认为,集中度低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除少数大型龙头企业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HACCP认证。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生产流程没有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

差距也预示着潜力。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构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后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保鲜、物流等)则进入近似指数增长的井喷式高速发展时期,进而取代传统的种养殖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体和支柱。

戴小枫表示,从发展规律和趋势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GDP中的增长空间颇大,这正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增长、扩内需、富民生的重要抓手。

因此,工信部明确要求,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破题:

四大重点推进产业发展

首先是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其次是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第三是大力推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升级。业内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有望实现年均11%的增长率,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有望年均增加0.1个点,2015年达到2.2∶1。

根据介绍,为了下好农产品加工业这步棋,主管部门未来几年将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是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丰产增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同时,农产品产后腐烂变质,还会导致蚊蝇滋生,污染环境,影响产品品质和消费者健康。

业内人士指出,减少产后损失,相当于增加供给;增强农民贮藏能力,可以平衡市场供应,实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推行科学贮藏、加工,能够有效防止腐烂霉变和细菌污染,提高品质和等级。因此,我国亟需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努力实现“减损增收提质”的目标。

其次是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主食生产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量的比例较低。

总体而言,传统主食的生产、供应以小作坊、小摊贩为主体,食品的安全、卫生无法保障,现代信息手段、现代物流手段等尚未在主食销售中得到应用。因此,要树立主食工业化的理念,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强化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推动我国主食工业化。

第三是大力推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要加强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吃干榨尽”各种可利用资源。

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升级。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技术研发滞后,产品结构简单,缺乏整体竞争力。大规模企业的高端设备大量依赖进口,这与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招商证券分析师介绍说,像圣农发展、双汇发展等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普遍采用了进口设备。

根据介绍,进口设备能够提供安全可追溯的功能,一旦发现被屠宰动物某块内脏有问题,可以追溯整个流程。“这一点,国产设备现在还很难做到。”该分析师表示。

因此,今后几年我国必须加强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的研究,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切实提高我国的加工装备水平,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业内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有望实现年均11%的增长率,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有望年均增加0.1个点,2015年达到2.2∶1。

措施:

一揽子优惠政策正在加紧制定

优惠措施之一即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此外,还包括“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等。业内人士认为,一揽子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农产品加工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为了落实好以上任务,工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等部委正在紧锣密鼓地细化支持政策,一揽子优惠措施呼之欲出。

优惠措施之一即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主要原材料的购进普遍按13%的扣除率进行进项税抵扣,但在销售产品时则按17%的增值税率征收销项税,“高征低扣”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承受了4个百分点的增值税税负。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第三产业研究室主任姜长云称,“现有财税政策和财政支持方式,确实加重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负担。”

他说,“从一般纳税人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由于只能按13%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款,即使按收购价销售加工后的产品,增值税负担也高达4%。”

针对以上问题,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去年发布了《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宣布自当年7月1日对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销售液体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展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业内人士指出,试点后大大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有利于鼓励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今后,我国将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试点在其他农产品领域将进一步逐步推开。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目前,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农业部等正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加紧落实以上工作。

此外,对于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合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也已做出了安排。

据介绍,由于一直以来各地按行政区域布局产业,什么都想搞,产业布局出现“小而全”,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争原料、争市场,无序竞争等恶性竞争开始出现。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吃不饱”的现象。

针对“过去愁加工,现在是愁原料”的局面,刘翔浩建议,农产品加工不能走过去办乡镇企业式的老路,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加工企业到处“撒网”。要高起点规划,科学布局,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龙头企业集中,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产生规模效应。

对此,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将“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的问题,分配给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具体落实。

此外,由农业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资委、林业局共同参与的“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和“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的项目也在加紧推进。业内人士认为,一揽子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农产品加工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A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城镇化 工业化
相关阅读

国务院发布!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一文看懂

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4项重大行动、19项重点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一文读懂! 速览—— 一、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 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 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 提升城际通勤效率 强化产业分工协作 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四、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市洪涝治理 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行动 6项重点任务 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一)发展方向 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二)有6项重点任务 1.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 2.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 各地区在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标准时,要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3.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 完善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重点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面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稳定职业院校面向农业转移人口招生规模,以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家政服务等用工紧缺行业需求为牵引,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 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推进就业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 4.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 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加大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力度,持续提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加快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变化动态调整、统筹优化各地教师等人员力量。 5.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加大农业转移人口经济可承受的小户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积极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市场化方式满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 逐步使租购住房群体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 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6.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 全面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增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 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为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1.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 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完善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制度,人口净流入省份可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省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 落实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市倾斜政策,发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市的支持作用。 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合理安排人口净流入城市义务教育校舍、保障性住房等用地指标。 城市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护和人文关怀。 2.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 规范开展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4项重点任务 (一)发展方向 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有4项重点任务 1.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依托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引进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链主”和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打造专业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 引导劳动力丰富和区位便利地区发挥要素成本优势,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优化升级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就业容量大的传统产业集群。 引导工业基础良好地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引导资源能源富集地区促进能源化工、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省级政府要“一县一策”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培育要求,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在潜力地区集群布局。 2.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 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构建高水平专业化产业服务支撑平台。 建立健全以亩均效益为重要考量的产业园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扩区、调区、升级的重要依据。 新增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供应,推行用地审批承诺制,推广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方式。 提升园区设施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强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建立投资全周期一站式服务机制,鼓励引入专业化运营主体。 3.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加大潜力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优先在产业园区周边布局。 对接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 创新校企协作育人方式,推动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鼓励职业院校聘用企业专业人才兼职任教,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培养模式。 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家兴业创业。 便利人才跨区域流动,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全国互认,为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创业投资等“一站式”服务。 4.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有条件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分担省会城市非核心功能。     推动节点城市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高等院校和高水平三级医院规划布局,辐射带动市域人口集聚。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等重点任务,加强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 引导人口持续减少的县(市、区)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1.健全产业跨区域新布局激励机制。 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潜力地区与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对接协调,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健全产值指标等利益共享机制。 完善跨省份产能布局等量或按比例置换机制,建立排污权等指标随项目按比例转移机制。 便利企业跨区域流动,推行经营主体迁移跨省通办。 加强考核引导,支持国有企业向潜力地区倾斜布局。 2.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差异化供应机制,推动零散工业用地向园区集聚,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支持在潜力地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运用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支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 完善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自然资源管理政策。 鼓励将潜力地区建设项目按程序纳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探索对产业链关联项目涉及的多宗土地实行整体供应。 3.加强资金多元投入保障。 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支持潜力地区园区设施、职业教育、市政设施等建设,设置专门额度支持产粮大县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完善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省级财政可统筹相关资金支持潜力地区发展建设。 加大对潜力地区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 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支持潜力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项目建设。 研究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潜力地区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 4项重点任务 (一)发展方向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二)有4项重点任务 1.提升城际通勤效率。 稳步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充分利用干线铁路提供城际列车服务,优先利用既有线网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沿通勤客流主廊道有序新建市域(郊)铁路,推动小编组、公交化运营。 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延伸,鼓励采用大站直达等停靠方式。 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实现“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 加快建设都市圈公路环线通道,全面畅通都市圈内各类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 2.强化产业分工协作。 超大特大城市要聚焦核心功能定位,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能力。 周边中小城市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功能转移,形成以先进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与超大特大城市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协作,构建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格局。 加强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升级主攻方向,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孵化基地。 3.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 推动准入标准一体化,加快实现都市圈内涉企审批流程标准化和信息互联共享,清理经营主体迁址变更登记障碍。 推动市场监管一体化,以食品药品、知识产权、客货运输等为重点,加强监管标准衔接和执法协作。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加快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项目信息、互认经营主体、互通电子服务。 4.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超大特大城市要有序疏解过度集中的高等教育和优质医疗资源,支持与周边城市开展优质中小学、三级医院等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推动跨城市医院检查结果互认。 推动住房公积金异地业务协同。 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联合制定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加快实现高频政务事项跨城市“一网通办”。 健全重大灾害和公共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协同保障。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加快推动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推动规划统一编制、项目统筹布局、政策协同制定。 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都市圈建设项目,将都市圈产业协作配套项目整体纳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 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5项重点任务 (一)发展方向 以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二)有5项重点任务 1.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以水电路气信邮、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等配套设施更新及小区内公共部位维修为重点,扎实推进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有序实施城镇房屋建筑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 因地制宜实施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建筑节能改造等。 以“一老一小”人群需求为重点,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2.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稳定工薪收入群体住房预期。 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推进城中村改造,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 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超大特大城市辖区内的山区县(区),打造一批具有隔离功能的旅游居住设施,升级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加强城市洪涝治理。 加快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加强雨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改造,开展排涝通道系统整治,稳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 按时全面完成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和吉林、黑龙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体系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4.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推动完善城市燃气、供热等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深入开展城市管道和设施普查,有序改造材质落后、使用年限较长、不符合标准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和设施,加快消除安全隐患,同步加强物联感知设施部署和联网监测。 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管网互通。 强化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基础,构建级配合理、功能完善、顺畅通达的路网体系。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5.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建立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广绿色建材、清洁取暖和分布式光伏应用。     加快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停车场、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配建快充、换电和加氢设施,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 积极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快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城区连续覆盖和重点场所深度覆盖,推动北斗应用融入城市建设管理。 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具体有这些政策措施 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项目予以积极支持。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项目。 采取特许经营模式,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有效发挥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作用。 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实相关税费优惠减免政策。 研究完善城市更新的土地和规划政策,允许土地用途兼容、建筑功能混合。[详细]2024-08-01 13:17

十张AI电报带你看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十张AI电报带你看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详细]2024-03-07 14:12

总投资30027.39亿元,2024年1月全国重大项目开工情况(2月汇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2022年增长3.0%[详细]2024-03-04 13:44

新型城镇化建设敲定“十四五”施工图

近日,《“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详细]2022-07-13 10:57

国务院批复同意《“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据中国政府网6月7日消息,国务院原则同意《“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详细]2022-06-08 15:41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