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之向文波
第二部分 第二节
向文波:让三一改变中国制造的企业形象
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梁稳根”,可以找到10 900多篇相关的网页;在百度上输入“唐修国”,可以找到相关的网页大约14 200篇;百度一下“向文波”,可以找到151 000多篇相关的网页。单从这一数据统计来看,相对于梁稳根和唐修国两位“隐士”而言,向文波的确更有“名气”。这似乎佐证了三一重工的员工曾经给媒体记者讲过的一件趣事:经常有一些客户(尤其是新客户)握住梁稳根的手问候说:“向总好!向总好!”
“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环境中不能够锋芒毕露”、“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重工集团,但最好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有一个梁稳根”,这是梁稳根经常用来提醒自己的话语。梁稳根和唐修国都是出了名的“隐士”,而一个企业总要有一个能够站在公众和媒体的风口浪尖上的人。向文波就是后者。长期以来,向文波一直作为三一重工集团的执行总裁,自然也处在公众和媒体的风口浪尖之上。作为三一重工股改时期公司里唯一的对外新闻发言人以及后来的“博客收购第一案”的主角,再加上他那吃苦耐劳、率直果敢的性格,更加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向文波于1962年生在湖南益阳一个普通的家庭,1982年参加工作,1992年进入三一集团。他先后就读湖南大学机械工程铸造专业、大连理工大学材料专业和中欧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得工学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高级工程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现为三一重工总裁。
当大家谈到三一重工四大创始人时,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四个名字——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其实,那时的创业团队中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向文波。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三一重工最初的创始团队只说“四人团队”,而不是说“五人团队”呢?原来,向文波当时一边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工学硕士,一边跟随梁稳根创业。但在梁稳根等人去了涟源后,他便慢慢脱离了这个创业团队,与其他几位与梁稳根一起破釜沉舟辞工下海的兄弟相比,向文波的这种“不务正业式的友情客串”顶多也只能算做“半个人”。
更为有趣的是,三一重工最初创业地是“涟源茅塘”,如果用当地的口音来讲,正好是梁、袁、毛、唐四位创始人的谐音。如果加上向文波,就变成了“涟源茅塘乡”,可谓是更加巧合。当时,向文波的父亲是村支部书记,而其他四位都是贫民家庭出身,因此,向文波当时被梁、唐四人调侃成团队中唯一的“高干子弟”。其实,正如向文波自己所言:“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普通人。”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高考的成功改变了向文波的命运。1978年,向文波考上了湖南大学铸造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梁稳根所在的那家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
向文波和梁稳根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认识了。有一次,向文波到工作车间去找梁稳根,却意外地在梁稳根的办公桌上看见了一本有关生产管理方面的书,书已经被翻得很烂了,看得出来,梁稳根对这本书的研读非常用心。向文波发现梁稳根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志向,因为向文波同样对生产管理感兴趣。但是,在1985年梁稳根带领唐修国等人辞职下海经商时,向文波却没有跟他们一起走——他决定去大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1988年,向文波毕业,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并被分配到涟源市经委工作,后来又担任涟源市阀门厂厂长、党委书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向文波在涟源又遇到了正在这里打拼创业的梁稳根等人。大家都非常高兴,就像是内心的企盼得到了实现一样,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
梁稳根当即邀请向文波到自己办的厂子里去上班。当时的研究生是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更何况向文波是研究生厂长,在当时的名气很大,可谓是凤毛麟角。其实,梁稳根当时并没有把握向文波会跟着自己干,不料向文波直接扔掉了自己的铁饭碗,决定和梁稳根一起打拼。梁稳根问及理由,向文波说:“一是志向相投,二是缘分到了。”一句简单的话将两个人的心拴在了一起。同时,向文波也逐步成了梁稳根心中的“良相”。
在向文波进入三一重工集团时,三一重工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过亿。不过,在向文波看来,这种发展速度与规模距离三一重工“三个一流”的梦想还相差甚远。向文波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后,他建议将三一重工总部搬迁至长沙,进入到市场容量更大的工程机械行业中。当时,国内工程机械制造的水平比农机产品还要差一些,同时还是廉价产品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而90%以上的国内市场被几家跨国企业牢牢霸占。
向文波立即意识到,在这种核心技术及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国内工程机械发展受到了限制,利润大量流失,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于是,向文波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他慎重向梁稳根提议,三一产品的大部分零件可以由世界一流的供应商提供,但产品设备的核心臂架和泵送系统,一定要由三一重工的技术人员自己研发制造。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国内重工行业处处受制于人的现状,而三一重工集团才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潜力。同时,向文波建议,将三一重工每年销售收入的5%~7%投入研发中,着力建设一个创新型企业,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企业一项基本的、核心的竞争力,并组成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
梁稳根同样认为,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关键还在于研发,因此,三一重工集团之后陆续将科研队伍发展到了将近一万人。正如向文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三一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就是研发创新。”1994年,三一重工便研发出了国内第一台高压力、大排量的混凝土输送泵。1999年,三一重工的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施工中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创国内新高。而三一重工技术第一人易小刚也雄心勃勃地说:“建筑师能够把楼设计多高,三一重工泵就能泵送多高。”
随后,在向文波的谋划下,三一重工集团将技术创新的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三一重工还不断地创新服务手段和模式。而早在售后服务启用之初,向文波就让三一重工集团率先在行业内推出了明确的服务承诺和标准,以此确保客户购买三一重工产品获得稳定的收益和保障,开创了一条工程机械行业售后服务标准的先河。
与此同时,三一重工集团还发布了“心无界,诺行金——一生无忧”的服务承诺,并在行业内首推“量化的承诺数字+明确的补偿方式”,再一次将混凝土机械行业的服务标准升级。
在此后的日子里,梁稳根亲切地称向文波为三一重工“战略”第一人。谈起战略,人们总是会想起诸葛孔明。诸葛孔明凭着自己的谋略,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势,令刘备深感折服。在请得诸葛孔明出山后,孔明为刘备制定出了一套完整而又精确的政治军事战略,并在手下大将关、张等人的鼎力协助下,拥两川之地,谋得了与曹操、孙权争锋的三足鼎立之势。因此,相对于战术与执行力而言,战略显得尤其重要。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入BOSS团三一挖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