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再工业化障碍:成本偏高 既得利益掣肘

2013/01/28 11:46《瞭望》新闻周刊

欧美“再工业化”虚与实

欧美“再工业化”已经取得的成果,仍然不得不面对成本偏高的现实,以及国内政治既得利益的掣肘……这注定“制造业回归”将是一条坎坷路

如今,史兆威已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专门研究美国制造业生态的教授,但在他担任柯达高管期间,亲眼目睹了美国企业将产业发展机遇拱手让给日本等竞争对手。结果便是,今天几乎美国家家户户使用的都是日本产的数码相机。

“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和竞争力至关重要,美国需要复兴制造业,从而为长远的经济繁荣打下基础。”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让他忧心的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的制造业一直在走下坡路。

在他与加里·皮萨诺合著的新作《创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制造业逐渐衰落的图景:1950年,制造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占美国就业总量的31%,然而到了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降至12%和9%。截至2011年底,美国制造业岗位不到1200万个,而在美国制造业顶峰时期的1979年,这一数字是1960万个,平均下来,大约每年流失逾23万个制造业岗位。

英国制造业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

西北重镇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路先锋,纺织机器诞生于此,并由此发轫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纺织中心。但随着纺织业向亚洲等地区转移,曼彻斯特早已不见当年的生产盛况,只留下一个沧桑的老城。

数据显示,过去30年,英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持续下降。1990年,制造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还有22%,到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金融危机的爆发,终于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意识到过于依赖金融业等虚拟经济对国家经济整体造成的危害。

“不需要制造业也可以成为全球创新者的设想‘非常危险’,政府和企业必须尽快摈弃‘去工业化的试验’。”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呼吁。

于是“再工业化”开始被提上日程。

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

英国政府自2008年起也多次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成立战略投资基金资助制造业。2011年还确定了制造业五大竞争策略:占据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加快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帮助企业增加对人和技能的投资、占领低碳经济发展先机。2011年1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甚至还专门设立“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师奖”,奖励那些技艺精湛的工程师,奖金高达100万英镑。

尽管举措众多,但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欧美制造业复苏必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终能否真的实现,目前还难有定论。

危机后的反省

“金融市场不仅能给经济增长的巨轮提供润滑剂,而且其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巨轮。”这是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的名言。在他看来,金融业是美国的独特优势,是美国经济的中枢神经,金融业的发展事关美国经济的福祉。

具有类似观点的官员不在少数,这些人主张鼓励金融创新和非制造业的发展,而无需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因为“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产品可以从国外进口,而无需在美国本土生产”。

这一思潮给美国的产业发展和人才流向造成了很大影响:数学天才们不愿去工业研究所而是热衷于华尔街,政策制定者对发展制造业也缺乏重视。这造成了美国向制造业、理工科研究的资源投入不足,也使得美国广大民众对于科技类的知识积累不感兴趣。

“美国幼儿园的老师本人都对科技类知识不熟悉,自然也会避免和孩子们谈及科技类知识。”美国铝业公司董事长克劳斯·克莱因费尔德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不过危机爆发后,许多人开始反省。

“以前,人们通常对制造业有着普遍的误解,即认为制造业是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只需要低技能的工人,而且可以很容易将产业外包到世界各地。”史兆威谈到,但如今,在很多工厂中,制造业已经能成为一种知识型工作。比如,复杂的精密机械加工,就要求必须能够以在经济上可行的成本,生产出大批量而且质量极高的组件。

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马丁·贝利认为,占美国经济总量不足10%的制造业难以扛起美国经济复苏的大旗,但是制造业的研发占到美国私营部门研发投入的70%,对于维持美国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副总裁布鲁斯·卡茨也认为,制造业是创新的生命线,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制造业当前雇用了美国35%的工程师,占到美国企业研发总投入的68%,制造业的专利数也占到全美国专利总量的90%。

英国政府似乎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正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制造,制造业的从业大军也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车间生产和机械操作外,更多的是从事研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配套工作。

“我们的策略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商业与企业国务大臣普锐斯克曾明确表示。

责任编辑:A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欧美 再工业化
相关阅读

经销商“活法”后续:欧美模式能救中国重卡市场吗?

在未来几年黑暗期,经销商要活下来的原则之一,或许是“求稳”。 有一位资深从业者——一汽解放天津[详细]2022-04-18 15:41

设备租赁市场怎么走?欧美给出了最新预测

ARA(美国租赁协会):2022年美国设备租赁收入预计增长近10% ARA于11月份发布的最新[详细]2021-12-02 17:47

中国三一灯塔工厂!欧美日争相报道!

自三一桩机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家获认证的“灯塔工厂[详细]2021-11-16 09:48

又一突破!两百余台徐工挖掘机批量出口欧美澳

“十四五”首个春天,徐工挖机再传喜讯,两百余台设备批量出口海外高端市场,向世界展示来自中国的徐工力量[详细]2021-04-06 09:21

沃尔沃CE2020年Q3季报:欧美降19%,亚洲降13%,中国增22%

沃尔沃建筑设备近日在其官网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需求强劲复苏。 该公司的最新业绩显示,虽然全球肺炎疫情继续限制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增长,但中国市场的强劲反弹有助于公司在报告期内的销售、订单和机器交付。 第三季度的主要数据包括订单量增长40%,机器交付量增长20%,调整后销售额增长6%。沃尔沃CE第三季度的净销售额实际上下降了2%(从2019年同期的17,921瑞典克朗降至17,619瑞典克朗),但经货币变动调整后增长了6%。 在机器利用率方面,该公司表示,它在大多数市场都看到了一些复苏。然而,其最大的两个市场(欧洲和美国)都下降了19%,亚洲(不包括中国)也下降了13%。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需求增长22%),得益于南美和非洲市场的需求增长。 在报告期内,沃尔沃CE宣布剥离其北美Blaw-Knox摊铺机系列。它还表示,它将向英国、法国和德国交付首批全电动小型机器。 沃尔沃CE总裁Melker Jernberg表示,继第二季度因全球肺炎疫情引发的急剧下滑之后,该公司很高兴地看到第三季度大多数市场的建筑活动逐渐恢复。 他说:"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的需求尤为强劲,在这里,我们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他补充说:"由于疫情持续蔓延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将保持对成本控制的紧密关注,并优先考虑同事、客户和业务伙伴的健康和安全。"[详细]2020-10-28 16:0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于厦门,是林德物料搬运在亚洲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基地,总投资17亿人民币,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林德(中国)向市场提供全系列的平衡重及仓储等叉车,专业的全方位的服务,最优化的物料搬运综合解决方案及物流方案设计及咨询。林德(中国)现有1600多名员工,销售网络覆盖全国80多个城市,可为全国客户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