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出台 扶持海工装备制造

2013/01/18 09:34上海证券报

日前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等。规划还提出,加快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要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较上一年提升25%.

为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规划提出,在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

为此,规划制定了海洋新兴产业具体的发展指标:2015年产业增加值较"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

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和海水利用装备。

规划要求,提高海水利用装备国产化水平,积极研发日产10万吨以上海水淡化设备、循环冷却及海水脱硫成套设备,延伸海水利用装备产业链条。另外,海水利用也被专门纳入规划的一节,成为新兴海洋经济重点扶持产业之一。

事实上,针对海水淡化产业,此前国务院曾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国家发改委还发布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述《意见》中提出,要提高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到2015年,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国家着力扶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并力推关键设备国产化,这对国内相关设备制造商来说是一大利好。

在保障措施方面,规划要求,加强海洋经济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尽快组织编制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水利用、海水养殖、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海洋旅游发展等领域专项规划等。在财政政策方面,规划要求,探索通过相关措施加大对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的支持力度。在投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洋产业发展。尽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对海洋产业投资结构的引导和调整作用。支持有实力、有潜力且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自然资源部:前三季度 全国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自然资源部11月20日发布,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主要经济指标延续回升[详细]2023-11-21 13:51

谭旭光:要在打造胶东半岛海洋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中走在前!

6月6日-7日,谭旭光在胶东半岛城市群展开调研,围绕贯彻落实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发展海洋经[详细]2022-06-07 15:20

天津启动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计划总投资244亿元

记者从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日前联合印发《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示范区重点建设36个海洋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244亿元。 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的全国性海洋经济示范区,以“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化应用示范”为主要任务,将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总体方案,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施范围约36平方公里,建设实施期为2019—2020年,长远发展期为2021—2025年。示范区以海水淡化产业为切入点,带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加速聚集,建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精简高效、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合理、海洋产业竞争力较强、基础设施保障支撑有力、海洋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详细]2019-08-09 10:36

中国对海洋经济日益重视 将投资600亿元建立大批浮动核电站

随着我国对海洋经济的日益重视,除了大量建造船舶外,还计划将核反应堆也投入其中。据记者了解,中船重工目前正在筹划中国的首个海上浮动核电站的总装工作,而中船重工未来将批量建造近20座海洋核动力平台据悉,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设立海洋核动力平台国家能源科技重大示范工程的复函》,中船重工集团已确定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在渤船重工总装建造。为尽快获取项目开工资质,4月19日,渤船组织辽宁省经信委、葫芦(产品库求购供应)岛市经信委、代表室、中船重工核安全办驻公司监督组、719研究所,召开了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总装建造厂址有关事宜论证会。 浮动堆处于远离陆地的海上,不易受地震和海啸影响,即便发生地震,震源的地震波也不会被海水传递。而且海洋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应急的散热器,在极端事故情况下,浮动堆可将海水引入船体内,阻止堆芯熔化进程,保证反应堆安全。由于浮动平台体积小,它们可被牵引到专门的场所进行集中维护和处理。 海上浮动核电站,这种小型的、可移动式的核电站将陆上核电站的缩小版安装在船舶上,既可为偏远岛屿供应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为远洋作业的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平台提供电力、热力和淡水资源,有用电需求时将电站拉过来,不需要便可用船将电站拉走。 中船重工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船重工的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建设投资约为30亿元,建成后,在全寿期40年内通过售电可实现销售收入约226亿元。为满足渤海油田的能源需求,集团将先后批量建设近20座海洋核动力平台。实现批量建设后,预计每座海洋核动力平台的投资约为20亿元,每年将形成上百亿的核动力装备制造产值,同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详细]2016-04-25 14:08

海工装备迎来发展黄金季 将成海洋经济新支柱

海工装备被视为我国海洋强国梦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海洋经济的新支柱产业。日前有专家表示,我国的海工装备正迎来发展黄金季,摆在我国海工企业面前的将是一个千亿美元级的市场。 国际造船业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预测,2014-2023年,航运业需要高达1.4万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投入。克拉克松总裁斯托普福德表示,对于船厂而言,一个较大的潜在投资领域是海工领域。预计未来10年海工领域将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那么,我国企业究竟能在当中分到多大一块“蛋糕”?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海工产品接单量已经占据全球市场超过三成份额,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81艘(座),合同金额79亿元,世界市场份额占比提高到32%,居全球第一。 同时,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提醒,我国海工装备市场在经历了3-4年的兴旺后,近两年将会进入调整期。各国特别是自升式钻井平台成交量下滑趋势明显,对承建自升式平台为主的我国海工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不利,必须大力提高在海工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孙远慧表示,海洋工程可以分为海岸工程、近海工程、深海工程。就海岸工程来说,我国能独立进行设计,但是深海一些尖端产品目前还不能过关。 挪威船级社战略发展总监吴巨圣表示,目前中国在深海领域还无法与韩国竞争,韩国从造船向海工转型比中国早了15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海工行业在落后起跑的情况下,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海工装备档次不断提升,我国的“深海重器”已经开始在世界市场引起关注。在我国南海地区,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投入使用打破了国外在深水钻探领域的垄断局面;在挪威北海,中集来福士交付的深水半潜钻井平台5次获得“最佳月度平台”;两年前,“蛟龙号”载人深水器顺利完成7000米级海试,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的能力。在专家眼中,“蛟龙号”无疑已成为我国海洋装备的形象代言人。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表示,海洋是相对完整的巨型复合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对海洋的系统认知,离不开装备保障。 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发布的《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当前新一轮的海洋竞争已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海洋竞争,海洋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海洋竞争中将占据主导地位。 专家预测,随着近两年一些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期的结束,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利润率,加上全球需求复苏,我国海工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详细]2015-01-06 09:5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