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引领大变革 要素市场酝酿新动力
建设美丽中国 经济换挡前行
2002年,城市化刚刚开始释放活力。重化工业、外贸出口、汽车住房拉动消费,共同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黄金十年就此开启。
2012年,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明显放缓,外需疲弱,投资需求下降,劳动要素供给能力和储蓄能力下降,制约经济增长的消极因素凸显。挑战与机遇并存,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需要改革,需要新动力,需要新支点。
2012年,城镇化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业内人士认为,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要素市场改革可能酝酿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一变化或将给消费、投资带来深远影响,经济增长有望翻开新篇章。
要素市场改革或成经济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来自要素市场的改革。光靠政府驱动而没有符合要素市场价格规律的机制驱动,经济难以获得长足发展,应以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为切入点,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民身上,使农民有财富、抵押权和金融资产,从而取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以劳动力市场改革为重点,劳动力市场除需要在创业和企业发展方面实现平等之外,还需要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产品领域实现平等;以利率市场化为条件,银行等金融行业应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一步发展。袁志刚说,中国不缺土地、不缺市场、不缺资本,也不缺好的企业。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在于价格,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能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全面发展。经济结构实现有效调整,能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认为,必须改革分配制度,转变自身理念。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转变增长动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主要张力,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当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把单纯突出GDP增长转变为突出民生改善、突出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自主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要素市场改革或将撬动消费、投资领域的格局,而这两个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将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
“三大方向”锁定消费新亮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在中国社科院学位委员会秘书长刘迎秋看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甚至在可预期的未来都难以出现,这将使中国缺乏可以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但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借助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式发展,从而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进行整体改造,则有可能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从消费领域看,消费新增长点正在形成。业内人士认为,消费新增长点或将锁定在“增长速度快”、“所占份额高”、“有潜力”三个方向的领域。对于消费增长升温的领域,国家有望出台政策给予支持,催生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增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增长速度快”指已经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一些产品,如通讯类产品和家具、建筑装修材料。“所占份额高”的产品是指对社会消费贡献大,带动作用明显的产品。“有潜力”的新消费增长点最重要的是服务消费。目前我国的服务消费增速没有商品消费增速快,居民生活服务业如家政、养老、休闲、文化、健身等还呈现出供给不足的局面。此外,服务产品价格偏高,老百姓消费也受到了高价格的抑制。服务消费有望成为消费新的增长点。对服务消费应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给予支持,并着力突破服务瓶颈。
申银万国报告认为,服务性消费、网络购物、物流、有机农业等或将成为消费新增长点。随着农民向城镇转移以及务工收入增加,将促进消费总量扩大和消费结构变化。这将促使家电、汽车、家具等耐用消费品销量提高,同时消费习惯升级将助力服装、传媒、日化等消费量同步上升。此外,医疗保健、婴童产品、智能家电等新兴消费也会在消费结构升级中受益。另外,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消费将会是今后增长最快的领域,尤其是家庭服务、旅游文化、健康保健等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多。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将产生对流通服务业的更多需求。
此外,赵萍表示,由于信用卡消费金额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很大,提高信用消费,将会促进整个消费规模的增长。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例如个人消费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家电、家具等产品,满足一定条件即给予贴息补助等。
根据中国银联发布的数据,2011年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商场百货、宾馆餐饮、超市加油等民生消费领域商户交易总量名列前茅,创新支付成为新热点。信用消费有望成为未来消费的一大亮点。
“两大领域”暗藏投资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增加并引导民间投资,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同时,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业内人士认为,在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民生基建和环保两大领域的投资或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
中信证券报告认为,基于新型城镇化及美丽中国战略对环保领域的重视,环保领域将迎来新机遇,有望出台新政策。这不仅对新型城镇化形成重要支撑,也是拉动投资的有效手段,更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最终建成美丽中国。机遇方面,有助于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的相关环保领域面临着巨大投资需求,再生水、垃圾焚烧、危险废物、土壤修复等领域市场容量可能显著超过市场预期。政策方面,土壤、污泥、脱销等领域有望迎来实质性突破。
“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资金状况,城镇化将更精细、更重质量,传统基建领域占比可能下滑,而环保、燃气等新型投资有望成为投资重点。”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其中绿色环保、智慧城市、城市燃气、城市轨道交通、屋顶光伏建设等子领域值得关注。
华泰证券报告认为,节能环保将一直贯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绿色节能照明、城市污水处理、节能建材等,将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民生证券行业分析师滕越认为,未来将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城镇化,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行政体制等各方面要协调推进。从时间先后顺序看,政策着力点很可能是先建设民生相关的“硬件环境”,再逐步有序提高“软件环境”。从短期来看,最有可能推出的政策可能将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城市信息化建设领域,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和均等化相对靠后,而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体制改革则是中长期才能逐步解决的问题。
据专家估算,“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领域中,将投资8万亿元。而这8万亿可能带动众多行业上下游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巨大。
变革投资驱动模式 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14美元。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步入新阶段。专家建议,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应变革投资驱动的模式,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适时转变
历史经验表明,虽然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点与人均GDP水平存在一致性。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经济发展存在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一般而言,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他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在基本相同的时期突破了人均GDP4000美元,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过细致调查可以看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发展新的投资模式,使这些国家成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可以看出,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本汽车、电子、贸易的发展使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而后韩国也在相应的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从而实现了新经济模式的转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上述国家在不同时期其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发达经济体逐渐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等简单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前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由以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一点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轨迹便可得到验证。他认为,虽然经济驱动的结构有不同的表现,但某种意义上,产业技术的升级、管理创新、集约化生产等这些都是共性因素,同时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和产业的演进,而这些变革不是简单的十年、二十年就能看到绩效,需要长时间检验。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成败经验可以看出,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再次起飞,是这些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正处于中等收入的阶段,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还需要更多变革。
申银万国研究所宏观分析师孟祥娟认为,在不同的国家随着发展阶段的差异,产业结构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起飞为例,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第三产业的深化成为拉动这些国家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张茉楠认为,经济的新模式需要微观基础结构的变化。比如跨国公司的崛起、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推行、集约化生产的推进等等。除此以外,还需要利用好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恰当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利用国际化和专业化提升产业优势。这样才能结合新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内部的优势,实现经济继续腾飞。
声音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
城镇化投资机会贯穿来年
“新四化”作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国家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建设,因此会带来一些投资机会。城镇化的核心是主导产业、生活方式以及居住地,城镇化是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灵魂,基建、装备和服务行业中的医药、环保和文化传媒都将受到很大的推动,这三条线索是把握结构性热点的灵魂。
具体来看,需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会。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会带动建筑材料、轨道交通、电网设备、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加大。此外,近期资本市场对二三线地产股的炒作也不无道理,中西部、中小城镇是未来城镇化的一个重点,因此会带动相关开发商业绩提升。城镇化发展或许存在某些泡沫化现象,但这种泡沫的存在在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城镇化把我国经济发展潜在的需求和优势给有效释放了出来。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正是意识到了由于城乡差距、居民内部的差距抑制了一些应有的消费需求。而通过制度改革,会把城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就带来了基础设施投资、消费需求以及装备的大发展。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财政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垄断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
围绕新型城镇化展开的主题将是贯穿全年的投资机会。从预期到兑现,将成为市场投资的核心,甚至不光贯穿2013年,我认为伴随城镇化以及相关改革的推进,可能贯穿未来中国发展的五到十年。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
城镇化将是经济最大需求
“新四化”会齐头并进,不会只单纯刺激某一个特定产业。其中新型城镇化是普惠的,有了新的产业和新的就业,农民自然就变成市民,解决依附于户籍的社会福利问题,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中长期来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需求,对A股的作用在于能够降低风险溢价,提高投资者风险偏好。城镇化让投资者看到我国经济内生的动力还在,而此前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预期过度悲观,对于我国经济前景也充满不确定性,这直接抑制了投资者对A股的预期。事实上,城镇化与人口红利一样,都是普惠的。在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产业转移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提出了一个新的侧重点,就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意味着未来的城镇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张、土地经济、投资加力,公共服务、消费和第三产业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受益部门。
近期市场中表现较好的地产板块,并不仅仅是受到城镇化题材的提振,事实上二线城市销售很好,库存去化过程进行顺利,存在业绩支撑,因此我们相对更看好立足一二线城市耕耘的开发商。相反,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公司来讲,很多小型地产商可能面临着被兼并收购的命运。
从11月以来,我们开始提示可以关注部分周期股,但我们的逻辑和近期越来越多周期股推荐者的逻辑不同。我们认为,不能笼统地投资周期股,投资逻辑并非像以往那样来自“政策放松-大搞投资-需求快速扩张”,而在于盈利改善的弹性。因此,此轮周期股反弹并不是周期股的全面狂欢,需要选择盈利能够改善的行业。此轮周期股反弹也不是“几日游”行情,而是具有基本面改善所支撑的。政府会更自信地主动降速调结构。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祥生
市场对城镇化理解或存偏差
在明年的投资主题中,“新四化”是重中之重。从政策的角度看,可主要布局几个重点:一是改革,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二是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其行情将更多地集中在明年两会前后。从明年上半年的投资机会来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是重要的一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概念股,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是一个产业链,包括种业、化肥、农业机械、农业流通等都在其中。三是新型城镇化是明年政策关注的核心。目前来看,明年欧美日经济环境难有大的改观。因此我国出口难以好转,明年经济的增长更多需要靠内需来拉动,但是周期性行业此前积累了大量库存,产能仍然过剩。而消费类行业由于景气度一直相对比较高,也积累了比较多的库存,在此背景下,明年经济的增长点将是城镇化。
目前,市场对于城镇化的理解都可能过于片面。城镇化的模式有很多,有扩散式的、有城市集群的,也有以一线城市来拉动区域方式的,但最终采取哪种模式来推动新型城镇化,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市场更多的是去揣度和猜测怎样推动新型城镇化。我个人认为一味地去猜测城镇化的模式没有意义。只有新型城镇化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投资者才能够根据政策来判断相关行业究竟能够受益几何。当前市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解读或存在一定偏差,未来新型城镇化给出更明确的政策,市场一定会“纠偏”。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