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对美日欧悲观 中国经济明年不会崩溃

2012/11/02 10:50凤凰财经

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主办的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度高峰论坛将于11月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时局与前瞻:变革中的抉择”。

林毅夫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对美日欧发达国家悲观,中国在2013年不会崩溃。

以下是发言实录:

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我个人是比较悲观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用全球经济大衰退作为主标题的第一点。现在国际上关注的焦点是欧债危机,像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这些国家,能不能及时从欧洲中央银行或者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到短期的援助来解决他的债务。但是我知道这些南欧国家不进行能够提高生产力竞争力的结构性改革,任何短期的援助措施就像吃止痛药一样,能够缓解一段时间,但是三个月、六个月,顶多九个月以后,同样的问题会再来,而且来的时候严重的程度可能比上一轮严重程度还高。对于结构性改革非常必要,这是发生危机的国家跟国际机构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是有共识的。但是,结构性改革在南欧国家目前的状况之下非常难推行,这些改革的内容包括降低工资、减少福利,金融机构去杠杆,这样的措施固然在中长期能够增加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以及提高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是这些措施短期都会减少需求,减少消费,降低经济增长率,然后增加失业率。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失业率已经是非常高了,像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3%,而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如果在这种状况下,再要他们进行结构性改革,让失业率更是增加,肯定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跟政治的不稳定。如果没有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稳定,经济发展当然也不可能。因此,就造成了大家知道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但是在目前的这种状况之下,结构性改革非常难推动。

这个措施目前在两个国家是不可行的,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的货币,因此没有办法靠货币贬值来给他们创造结构性改革的空间。当然欧元是可以货币贬值的,靠货币贬值可以增加出口竞争力。但是目前的限制条件是日本、美国同样有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我们知道美国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家也在讲美国需要结构性改革,可是由于同样的理由,美国结构性改革也还没有进行,日本从1991年爆发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破灭以后,大家也在讲日本应该进行结构性改革,增加他整体的竞争力,但是日本过去22年来一直没有进行结构性改革。美国、日本、欧洲他们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产品是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的产品,如果欧元区要用货币贬值的方式去增加他的出口竞争力,拿走的就会是美国的市场、日本的市场,就会增加美国的失业率、日本的失业率,而美国和日本失业率高起的状况之下,如果欧元区货币贬值必然引发美国、日本采取竞争性贬值的方式来对冲,这实际就是过去几个月。

当欧洲中央银行采取数量宽松政策,宣布无限制的购买这些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政府债的时候,美国马上宣布QE3,日本同样马上宣布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我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发达国家国内经济性改革推行不下去,出现经济增长非常疲软,失业率高起,然后在这段时间里政府的债务急剧增加。1991政府积累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60%,在OECD国家是属于最好状况国家的之一,但是在过去22年疲软的经济增长跟高起的失业率,日本现在积累政府的债务已经高达GDP的230%。同样的情形,美国、欧洲他们现在普遍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100%,很可能在未来五年十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走不出去,他们政府的财务也会像日本那样不断的迅速的积累。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之下,中国的经济从2011年年初到现在出现连续七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这也是最近这十几年来的第一次出现的情形。因此在国际上畅通中国,中国崩溃论的论调此起彼伏,推断中国在2013年会出现崩溃,在国际市场上这种论断还相当有声音,相当有影响的。

但是我认为中国不会像国外经济会崩溃,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都是相当大的,就以短期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空间是非常多的,很多投资项目是不少的。同样中国作为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还有非常多的空间,尤其是大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像北京这样全球首善之区,下场大雨都有可能死人,这在东部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情形。还有环境的改造、社会工程的改造,这些都是需要投资,这些都是可以有非常高的回报。不仅有好的投资机会,中国政府的财务状况还是非常好,政府的负债加上过去这四年地方投资平台十万亿元的贷款,加起来也不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0%多一点。在各个国家当中,这种政府的财务状况是属于非常好的,所以就给政府积极财政政策提供很好的条件。不仅是政府有钱,我们的民间储蓄也非常高,再加上还有三万亿美元的储备,在投资的时候,不管是机器、设备、原材料,中国都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我相信在未来几年,中国靠这些有利的条件维持8%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更重要的,我觉得中国还要维持20年8%增长的潜力,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说过这样的说法,但是我知道在媒体上在学界内引起了一些争议,所以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些阐述。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林毅夫 中国 经济
相关阅读

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仍要靠投资不能靠消费

如果要有新一轮积极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 ●改革可提高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8%的增长潜力和8%的增长之间的差异,在于改革是否到位、产业转移和升级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投资驱动力两大组成部分 ■ “改革呼唤大智慧”高端访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世界银行[微博]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8%的增长潜力和8%的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于改革是否到位、产业转移和升级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不会减慢,未来几年经济保持8%增长的潜力是完全存在的。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由投资驱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投资驱动力的两大组成部分。投资需更多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 中国经济能继续高速增长20年 中国证券报:你一直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乐观看法,但从数据看,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同比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滑,到2012年第三季度仅为7.4%,第四季度回升至7.9%,但今年第一季度又下滑0.2个百分点。如何看待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态势? 林毅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出现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增速下滑,而且处于相对低的增长水平,这是很少出现的情形。但当前中国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是周期性的,不是结构性的,可通过投资来解决。在投资带动下,中国工资水平将随着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自然会增长。“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不会减慢,未来几年保持8%增长的潜力是完全存在的。 但是,8%的增长潜力和8%的增长之间的差异,在于改革是否到位、产业转移和升级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许多人的误解在于断章取义,割掉了“潜力”二字。 消费是发展的目的,投资是发展的手段,要把二者的辩证关系理清楚,中国经济发展潜力非常大。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产业差距相当大,所以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上还有不少后发优势。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速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借鉴或采用发达国家已成熟的技术,从而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对比亚洲多个经济体,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当于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韩国和1975年的中国台湾地区。在随后20年中,这三个经济体保持了9.2%、7.6%和8.3%的增速。我认为,从以上这些经济体的发展轨迹看,中国仍有保持年均增长8%的潜力,能继续高速增长20年。 消费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 中国证券报:在很多人眼里,“投资”现在成了一个不太好的代名词,经常与粗放增长和环境污染相挂钩。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被认为应该是调控新的着眼点。消费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林毅夫: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认为中国投资太多、消费不足,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从而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应靠消费拉动而不应靠投资拉动。但研究问题要从问题本质来看。 经济增长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济就不能实现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必须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不论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升级,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中国产业仍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也有不少基础设施仍待改善。如果废弃了投资,如何提高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完善来降低阻碍经济增长的高交易费用? 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水平自然就不会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劳动生产率水平没有提高,但还要经济继续增长、消费继续增加,就只能靠借款。如果下一年还是如此,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但借债越积越多,到还本付息时,危机就来了。世界上所有的危机都是过度消费造成的。美国是这样,南欧国家也是这样,全球借债。 我不反对消费。消费非常重要,但消费必须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消费在当期是需求,但是,消费完了就没有,所以不可持续。投资在当期是需求,到了下一期,转为生产力,可创造收入支持新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过分强调消费,就是没有分析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特性。发达国家现在以消费为主,他们70%以上是消费,我们50%以上是投资,就不对,能这样比吗?如果接受国外那些理论,让中国必须以消费为主,这是公然要求中国陷入危机。现在发生危机的国家多是过多消费造成的,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投资过多而造成危机的国家。更没有看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按比较优势进行过多投资而发生危机的国家。 投资依靠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驱动 中国证券报:投资本身“无罪”,我们要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在你看来,如何现转变投资方式,提升投资质量? 林毅夫: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由投资驱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投资驱动力的两大组成部分。 中国前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多投向高铁、港口和机场等,但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另外,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如地铁、城市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等仍比较欠缺,投资空间很大。这些投资将产生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软件方面,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一定有制度的扭曲。随着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也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改革的原因。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确实可提高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把这些因素都放进来,中国在未来20年还有维持8%增长的潜力。这个潜力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能否继续改革。 中国证券报:据悉,管理层近期警告地方隐性债务问题突出,甚至不排除出现局部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在地方债务水平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很大的情况下,投资所需的巨额资金怎么筹集?货币政策怎样引导和支持投资的健康发展? 林毅夫:中国仍存在大量国有资产,其中相当一部分当年理应划拨给社保基金。如果算上这一块,中国政府负债率甚至会低于GDP的40%,投资能力无忧。 我认为,目前的投资需更多依靠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政策比较能掌控资金流向,货币政策却很难掌控。 目前的金融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改进空间。举个例子,如果有个项目总投资为1亿元,银行同意支持这个项目,就把1亿元都拨到项目账户里去,项目投资者开始付利息。但是,这个项目可能需4年完成,在第一年只需借2500万元,可现在就必须付4年的利息,实际上对2500万元付的是1亿元的利息。在这一批资金上面,实际付的利率是名义利率的4倍,这是多高的利息?在这种状况下,贷款躺在银行,很容易鼓励贷款人去做投机。这就造成贷款创造储蓄,1亿元用不完的部分就变成储蓄,储蓄增加了变成贷款,贷款又变成储蓄,储蓄又变成贷款,这才会造成我们现在的M2是GDP规模的将近2倍。 从实际数据看,从2007年到2011年,GDP增加20万亿元,储蓄增加40万亿元,贷款增加30万亿元,在这种状况下就要好好思考,为什么实体经济增加20万亿元,储蓄却能增加40万亿元?这就是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创造贷款、贷款再不断创造存款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下,金融机构当然感觉“不错”,赚了很多利息,但不要忘记,也埋下不少风险。 在这种状况下,首先,如果要有新一轮的积极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在货币政策方面坚持稳健基调是对的。不仅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应改善银行资金管理方式。对前面举的那个例子来说,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是,既然贷款是要分4年用的,对未来3年的贷款,银行目前顶多收承诺费即可,不应收利息,这样,银行第一年贷出去的只有2500万元,资金都用光了就不会变成存款。 像这样一些问题是能改进的,但是改进方式不是只从国外理论上看怎么办,而是看中国实际状况是怎么样。不能依靠国外某个时代的理论,就认为解决了问题。 避免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 中国证券报:城镇化无疑将释放巨大的投资需求。如何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走大干快上、房地产化的老路? 林毅夫:经济发展过程必然从资源型产业转到制造业,从制造业进入服务业。因此,劳动力会不断地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相对集中的规模经济,所以劳动力必然从农村转到城市。从这个角度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讲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有很大的规模特性,如果城镇化不发展的话,那些规模特性就无法发挥出来。 如果人为拔高城镇化而产业不发展的话,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会出现大量失业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反过来,如果人为抑制城镇化的话,规模经济发展不起来,也会阻碍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是必然的,它是我们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国家必然需要的一个结果和一个条件。所以,未来城镇化发展需把政策设计好再来实施。我觉得,这次城镇化会议的推迟,就是为更好地设计政策,避免政策失误造成过度的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房地产的城镇化,却没有产业支撑。[详细]2013-05-31 08:49

林毅夫:4万亿政策启动消费和就业 恢复高增长

凤凰财经讯 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主办的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度高峰论坛于11月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时局与前瞻:变革中的抉择”。 林毅夫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从2008年底开始,推行了4万亿元人民币积极财政政策,启动了需求,启动了消费,启动了就业,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时候就开始恢复增长。 以下是发言实录: 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2000多万农民工失掉就业机会。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各个政府吸取全球经济大萧条的经验教训,在2008年年底的20国峰会上,一致决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首先是发达国家出手援救他们的金融机构,避免银行大面积的崩溃垮台。第二,20国一致决议回去以后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启动他们的消费。第三,一致决议,即使国内的失业率增加,就业减少,但是不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保持自由贸易的原则。在这三项措施的共同作用之下,全球避免了最糟状况的发生,尤其是中国,从2008年底开始,推行了4万亿元人民币积极财政政策,启动了需求,启动了消费,启动了就业,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时候就开始恢复增长,整个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2%,2010年达到10.4%,2011年增长率仍然高达9.6%。其他新兴经济体像巴西、印度等,他们也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恢复增长,发达国家在2009年的下半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也恢复了增长,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根基还是不稳定。[详细]2012-11-02 10:55

林毅夫:中国基础设施空间大 北京下雨都死人

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主办的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度高峰论坛于11月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时局与前瞻:变革中的抉择”。 林毅夫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作为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还有非常多的空间,尤其是大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像北京这样全球首善之区,下场大雨都有可能死人。 以下是文字实录: 但是我认为中国不会像国外经济会崩溃,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都是相当大的,就以短期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空间是非常多的,很多投资项目是不少的。同样中国作为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还有非常多的空间,尤其是大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像北京这样全球首善之区,下场大雨都有可能死人,这在东部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情形。还有环境的改造、社会工程的改造,这些都是需要投资,这些都是可以有非常高的回报。不仅有好的投资机会,中国政府的财务状况还是非常好,政府的负债加上过去这四年地方投资平台十万亿元的贷款,加起来也不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0%多一点。在各个国家当中,这种政府的财务状况是属于非常好的,所以就给政府积极财政政策提供很好的条件。不仅是政府有钱,我们的民间储蓄也非常高,再加上还有三万亿美元的储备,在投资的时候,不管是机器、设备、原材料,中国都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我相信在未来几年,中国靠这些有利的条件维持8%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更重要的,我觉得中国还要维持20年8%增长的潜力,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说过这样的说法,但是我知道在媒体上在学界内引起了一些争议,所以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些阐述。[详细]2012-11-02 10:53

林毅夫:金融改革应侧重中小企业和农户

新浪财经讯 9月11日下午消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前世界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达沃斯论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利率市场化已经在往前走,但更重要的金融改革时要在能够给中小企业、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地区银行等上面加强。 对于正在热论的收入分配改革,林毅夫称过去中国的改革时双轨制,为了保护一些比较传统的产业,一些要素价格没有完全放开,而如此对金融的抑制和对自然资源价格的扭曲是造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来源。 林毅夫认为,要素价格改革是非常好的,既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也有利于收入分配改革。而对于一些人士提及的是否应该靠收税调节,林毅夫称,税收当然公平但只是扬汤止沸,更重要的是要釜底抽薪,就是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对于如何摆脱当前的经济危机,林毅夫称要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投入。他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将刺激需求,有利于创造收入,保持就业,为高增长奠定基础。而消费在刺激需求方面则是缺乏可持续性的。但他强调资金来源要依赖财政支出,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详细]2012-09-12 10:17

林毅夫公开演讲: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20年

6月18日,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了其“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演讲,这是他的最新英文著作《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自6月1日,从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岗位上卸任后,这是林毅夫回国后的首次公开演讲。 乐观看待中国经济前景 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林毅夫昨日演讲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20年中国有潜力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长。 林毅夫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保持其惯有的乐观。他从历史的角度解释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仅相当于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韩国和1975年的中国台湾地区。在随后20年中,这三个经济体保持了9.2%、7.6%和8.3%的增速。无论是实际状况还是发展潜力,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似,所以未来20年中国有潜力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 “最大问题是收入分配” 林毅夫还列举了现实的理由:中国有较强劲的投资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以及充足的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所以有条件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林毅夫认为,中国现在面临最大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经济结构,使收入分配趋于公平。[详细]2012-06-19 09:2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