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近十年年均增10.7%

2012/10/08 10:10广州日报

金秋时节,党的十八大在中国人民的期盼中日益临近。同时,国际舆论对党的十八大的评述也显著增加,因为这是其他国家观察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契机。

从深层次看,国际社会重视党的十八大,是因为历史可以告诉未来,中国共产党过往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世界对中国的执政党有了更多信心和期待。

世界看到了,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世界看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硕果累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施政10年来,中国在实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外国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些历史坐标上取得的骄人业绩构成了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背景,而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的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标志性时刻。尽管未来充满挑战,但中国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国际舆论认为,世界见证了中国不平凡的10年,党的十八大将是对这10年的一个总结。

“从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是中国发展、壮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将会记住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 美国投资家库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法国地缘政治学博士皮卡尔说,过去十年,中国不少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家城市化成果显著,中国企业开始对外投资,中国从一个全球消费品的生产者,正开始变成一个世界设计和创意中心。

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令世界瞩目:

2003年,中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6年,中国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2008年和2010年,中国先后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中国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份额贡献国,在两大机构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外国观察家们认为:

——这是中国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快速发展的十年。

——这是中国民主建设取得更大进步的十年。

——这是中国发展道路获得更大认可,中国影响力得到更大提升的十年。

国际舆论认为,中国面临的内外挑战依然存在,甚至还在不断增加,但中国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从国际上看,中国当前面临着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治理上的挑战。

——中国也面临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内部挑战。

国际舆论认为,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义重大。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中国崛起重要原因在于领导层高瞻远瞩。

——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但中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十年·数说

50万亿元

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而在十年前,全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达到10万亿元。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08年超过30万亿元,2010年超过40万亿元,今年预计超过50万亿元。

10.7%

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10.7%的平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其中有6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

10万亿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万亿元后连创历史新高。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2010年突破8万亿元,2011年突破10万亿元。

同时,外汇储备增速加快,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跃居全球首位。之后不到三年就达到2万亿美元,又不到两年增至3万亿美元。

3.6万亿美元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十年来,进出口贸易总额从6200亿美元增长到3.6万亿美元,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跃居世界第一;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五。

51.2%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十年·述评

科学发展:经济跨越背后的理念跨越

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建设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经济实现跨越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跨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从“总量”到“人均”……不比GDP增速,比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减速”,比发展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增速”,已成为共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此后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重大挑战接踵而至。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贯彻和落实,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的原因,也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经验所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消除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避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使得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书写了精彩的中国答卷: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已超过20%。

科学发展观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当前,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A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转型压力,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基础?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怎样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怎样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如何守住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 一段时间以来,五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济形势系列报告会在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回应热点话题,详解2024年经济政策走向。 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态势,离不开政策的有效衔接、接续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2024年,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各项宏观政策持续落地见效。 稳住基本盘。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做好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培育新动能。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激发新活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领域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加力吸引和利用外资,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郑栅洁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发挥好工业“压舱石”作用,要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其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说,2024年,在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要着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比如,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在重点领域再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等。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2024年将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并将着力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鼓励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 创新的落点在产业。针对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的传统产业,将加大改造提升力度,通过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让“老树发新芽”。聚焦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要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扩大规模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加快数字技术赋能。 “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金壮龙说。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财政部门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财政部部长表示,“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此外,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政策也将进一步发力。一是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二是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财政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财政部部长表示。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培育新动能 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低迷,我国外贸外资如何巩固基本盘、培育新动能?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实货物、服务、数字贸易‘三大支柱’。”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这样表示。 升级货物贸易。实施好已出台稳外贸政策,适时推动出台新政策。拓展中间品贸易,推动贸易绿色发展和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提升海外仓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加工贸易在国内梯度转移,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加强贸易投资联动,吸引更多外资投向“中国制造”“中国服务”。 创新服务贸易。推动出台服务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扩围提质。同时,深化服务领域开放,推动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行业市场准入,出台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发展数字贸易。推动出台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政策,培育科技、制度双创新的数字贸易集聚区,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治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 “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不容忽视,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在更高水平上推动贸易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王文涛说。[详细]2024-02-28 08:46

今年中国经济怎么干?多部门权威回应释放重要信号

如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如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如何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详细]2024-02-20 17:24

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多部门负责人详解经济政策走向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转型压力,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基础?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怎样[详细]2024-02-05 10:39

2023年多省份GDP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活力足、潜力大

近日,省级“两会”近日密集召开,多地公布2023年成绩单,并定下2024年的GDP增长目标。去年,多[详细]2024-01-24 15:24

11个关键数,看2023年中国经济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详细]2024-01-18 09:1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