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证券业将推进十五项重大改革

2012/09/19 09:01中证网

随着《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十二五”期间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逐渐明确。“十二五”期间,维护资本市场安全和稳定运行将成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包括推动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加强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平台建设等十五项。

服务实体经济 坚持市场化改革

据悉,“十二五”期间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方针及战略部署,着力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显著增强证券业竞争力,加强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资本市场安全和稳定运行,充分发挥证券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立足于为国民经济服务,实现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四是要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坚持市场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不断提高证券业风险防范能力。

重点推进十五项改革

“十二五”时期,按照“夯实基础,培育机制,完善结构,防范风险,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工作包括十五项。

一是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证券法》、《公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制定,出台配套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市场诚信体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二是进一步培育市场机制。推动形成市场参与主体自我约束、自我制衡机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强化投资者作为出资人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约束机制。完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功能发挥。

三是加强监管,维护“三公”原则,不断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加强证券、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完善公司治理与合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证券期货市场运行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预警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四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探索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体系,为各类机构跨市场交易提供高效服务。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体制,建立健全适合债券特点的发行审核机制。继续优化债券交易结算体制,建立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完善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提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比重。丰富交易所市场债券品种,扩大市场规模,提高运行效率。

五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各层次市场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六是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稳步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条件具备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推动发展原油期货、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权、碳排放权期货等。加强金融期货市场建设,在确保股指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发展其他权益类金融期货期权、利率及外汇期货期权等产品。

七是推动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积极作用。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提高再融资效率。继续推动良好股权文化的建立,完善分红制度,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增加投资者回报。

八是增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竞争力。

引导和鼓励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治理与内控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合规运作与风险管理水平。加大证券期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九是推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发展。研究制定符合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特点的监管框架,加强行业文化建设,防范潜在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是进一步推动中介机构发展。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提升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充分发挥评级机构作用。推动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健康发展,加大对非法证券咨询行为的打击力度。

十一是发展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提高风险认知水平。提高机构投资者专业理财水平,改进和加强投资者服务。拓展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范围,促进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推动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私募投资机构,形成多元化投资者队伍。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风险认知能力,全面推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十二是继续推进股票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提高股票发行市场效率。推动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增强定价合理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发行方式创新。

十三是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积极推进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创业板退市机制,推动形成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环境。加强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平台建设。

十四是完善并购重组制度。提高并购重组的市场化程度,提升审核效率和透明度。优化并购重组市场环境,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行业整合,推动产业升级。

十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与香港、亚太和其他地区资本市场的合作。继续稳步实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继续发展和完善QFII和QDII制度。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Eason

相关阅读

证券业十五项重点 维护资本市场安全

随着《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十二五”期间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明确。“十二五”期间,维护资本市场安全和稳定运行将成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包括推动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加强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平台建设等十五项。 服务实体经济 坚持市场化改革 “十二五”期间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方针及战略部署,着力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显著增强证券业竞争力,加强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资本市场安全和稳定运行,充分发挥证券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立足于为国民经济服务,实现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调动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四是要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坚持市场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不断提高证券业风险防范能力。 重点推进十五项工作 “十二五”时期,按照“夯实基础,培育机制,完善结构,防范风险,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证券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工作包括十五项。 一是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证券法》、《公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制定,出台配套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市场诚信体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二是进一步培育市场机制。推动形成市场参与主体自我约束、自我制衡机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强化投资者作为出资人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约束机制。完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功能发挥。 三是加强监管,维护“三公”原则,不断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加强证券、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完善公司治理与合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证券期货市场运行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预警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四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探索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体系,为各类机构跨市场交易提供高效服务。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体制,建立健全适合债券特点的发行审核机制。继续优化债券交易结算体制,建立债券市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完善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提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比重。丰富交易所市场债券品种,扩大市场规模,提高运行效率。 五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各层次市场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六是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条件具备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推动发展原油期货、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权、碳排放权期货等。加强金融期货市场建设,在确保股指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发展其他权益类金融期货期权、利率及外汇期货期权等产品。 七是推动上市公司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积极作用。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提高再融资效率。继续推动良好股权文化的建立,完善分红制度,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增加投资者回报。 八是增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竞争力。引导和鼓励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治理与内控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合规运作与风险管理水平。加大证券期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九是推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发展。研究制定符合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特点的监管框架,加强行业文化建设,防范潜在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是进一步推动中介机构发展。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提升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充分发挥评级机构作用。推动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健康发展,加大对非法证券咨询行为的打击力度。 十一是发展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提高风险认知水平。提高机构投资者专业理财水平,改进和加强投资者服务。拓展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范围,促进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推动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私募投资机构,形成多元化投资者队伍。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风险认知能力,全面推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十二是继续推进股票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提高股票发行市场效率。推动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强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增强定价合理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发行方式创新。 十三是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积极推进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创业板退市机制,推动形成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环境。加强退市公司股票的交易平台建设。 十四是完善并购重组制度。提高并购重组的市场化程度,提升审核效率和透明度。优化并购重组市场环境,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行业整合,推动产业升级。 十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与香港、亚太和其他地区资本市场的合作。继续稳步实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继续发展和完善QFII和QDII制度。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详细]2012-09-21 09:34

铁路建设中西部疾驰:冲刺“十二五”规划验收大考

今年上半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三次上调今年铁路建设目标: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至8000亿元,达到历史次高位;新建铁路投产里程增加到7000公里以上、新开工项目增加到64项;同时安排20个储备项目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完成科研工作。 与往年重点投资东部地区高铁建设不同,再次扛起经济引擎大旗的铁路投资,这次重点投向了中西部:今年中西部铁路安排建设投资和新线投产比例分别占到全年任务的78%和86%。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转换的大背景下,今年铁路投资重回8000亿元历史高位,既是冲刺即将到期的“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目标,更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需要。并且从长远来看,西部铁路网的发展完善,对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经济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冲刺“十二五”铁路规划目标 从铁路自身发展来看,2014年可谓完成“十二五”铁路规划任务的冲刺之年。虽然截至2013年底,集中于东部沿海的中国高铁已经顺利完成了1万公里运营里程的开通,但中西部地区铁路密度仍远低于东部,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 据中铁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在今年4月初接受 《人民日报》专访时透露的数据,按照规划安排,“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国家铁路建设投资1.85万亿元、投产新线路2.3万公里。而在“十二五”前3年,中西部地区完成建设投资1.15万亿元、投产新线近7000公里,占比分别为72%、58%。 这意味着,为了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4、2015两年,中西部的投产新线将高达1.6万公里,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目前高速铁路‘四纵四横’主骨架已成型,可以腾出较大的力量集中进行中西部的铁路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指出。 在工期压力下,今年上半年,铁路建设投资也明显提速。来自中铁总方面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铁路建设投资完成610亿元,同比增长了9%以上。随着建设指标的提升,今年下半年铁路投资增速还将明显加快。 不过,即便中西部铁路的施工难度小于高铁,两年1.6万公里的建设里程依然任务艰巨,“虽然有了项目储备,还必须跟上设计、勘探以及施工力量。”董焰认为,面对巨大的施工量,中铁总工期压力很大。 促中西部经济带升级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强调:西部铁路网的建设完善,不仅是为冲刺已“十二五”的规划目标,更是将对西部经济带升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坚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更具有积极意义。 盛光祖在宣布上调铁路投资指标的时候指出,今年会确保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大同至西安、杭州至长沙、南宁至广州、合肥至福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拉萨至林芝铁路、哈尔滨至佳木斯铁路、怀化至邵阳至衡阳铁路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中西部客运专线,以铁路本身的客流效应帮助连成中西部城市带集群,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同时还涉及煤炭能源货运专线,助推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业内人士举例,兰新第二双线建成后,原有的兰新铁路线路将改成货运专线,两条铁路相辅相成,既能满足人们出行需要,货物运输能力也将得到成倍释放。这将为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外运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撑,同时拓宽沿线三省区(新疆、青海、甘肃)及中亚等地煤炭、棉花、瓜果等优势资源的运输通道,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 此前董焰曾向记者表示,发改委正在规划的“新丝路”包括在原有陇海线的西、北两侧分别新修库尔勒至格尔木、哈密至临河两条大铁路,以形成第二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线)在内的三条通往西亚的陆路运输大通道,打造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以及国际能源大通道。 再扛经济引擎大旗 2009年,正式拉开铁路投资大潮的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7045.27亿元,这一额度超过了1996年至2005年10年间原铁道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 随后的2010~2013年,除了2011年因刘志军被双规,以及“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等特殊事件影响,铁路投资降至5900亿元以外,其余三年铁路投资均超过6000亿元,2010年更是达到历史顶点8426.52亿元。 也正因如此,今年上半年宣布全年铁路投资总额将超8000亿、位居历史次高位的消息,给稍显疲软的中国宏观经济再次带来强烈的提振效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西部铁路建设的滞后和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现状,是国家将中西部作为铁路建设重点来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现实因素。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看,这样的规划对中国经济整体“稳增长”的意义更加重大,可谓一箭双雕。 铁路投资对经济发展具体有多大的影响?2008年,时任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的杨忠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一组数据:6000亿元铁路基建投资规模,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估计对GDP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正因作用如此之大,铁路投资也一直被视作拉动内需的“急先锋”。 盛光祖今年上半年在宣布上调投资额度时也表示,党中央加大对铁路建设的部署,事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铁路自身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现在国民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家希望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其意义。”盛光祖同时提到,加大铁路投资建设,能带动原材料、建筑材料、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再次扛起经济引擎大旗的铁路投资因为2013年铁道部的政企分开、企业制改革,上半年释放的系列政策利好也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盛光祖4月时曾提到,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将推一系列政策:以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形式推动铁路分类建设;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对铁路建设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形成铁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将保证2014年、2015年铁路建设基金总规模每年达到2000亿元至3000亿元,这被认为是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详细]2014-06-27 09:32

“十二五”规划鼓励机械行业进行兼并重组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充满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脆弱而不平衡,一些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围绕市场、资源、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我国机械行业受益于我国经济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相关政策支持,行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虽然我国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和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相比差距依然巨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产品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但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实施,机械工业在转型升级、资源保障、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在“十二五”规划修改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将鼓励工程机械行业进行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能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扶持、培养具有成长潜力的国际化公司,进而带动整个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实现机械行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详细]2013-07-12 10:04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揭秘24指标

“十二五”规划期已经过了三年,酝酿已久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姗姗而至。 记者从中国政府网了解到,“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于2013年1月1日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并同时公布了《规划》全文。这意味着去年10月底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规划》终于揭开面纱。 《规划》对已发布的能源各子行业“十二五”规划做了集纳,并罗列了“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共有19个预期性指标;另有5个约束性指标,分别为“一升四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0年的8.6%升至2015年的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的0.81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15年的0.68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煤电二氧化硫排放系数由2010年的2.9克/千瓦时降至2015年的1.5克/千瓦时;煤电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由2010年的3.4克/千瓦时降至2015年的1.5克/千瓦时。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规划》提出,到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规模1800万千瓦。这一目标设定基本确认了一点,即此前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到2020年4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规划目标,将提前五年实现。中电联去年上半年发布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综述报告》称,2020年核电发展目标减少1000万千瓦,调减到规划核电装机规模7000万千瓦,主要是调减了内陆核电,而沿海核电只是做适量调减。 2015年能源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2010年为32.5亿吨标煤),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2010年为4.2亿千瓦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到38%,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23克/千瓦时(2010年为333克/千瓦时),炼油综合加工能耗下降到63千克标准油/吨。 ——一次能源供应能力43亿吨标准煤,其中国内生产能力36.6亿吨标准煤(2010年为29.7亿吨标准煤)。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内(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已上升至目前的57%)。 ——加快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到2015年,五大基地一次能源生产能力达到26.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70%以上;向外输出13.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跨省区输送量的90%。 ——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细颗粒物(PM2.5)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率超过60%。 ——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能源财税机制进一步完善,能源法规政策和标准基本健全,初步形成适应能源科学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系。 ——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切实提高保障人民安全财产。[详细]2013-01-28 09:19

金融“十二五”规划发布 六大关键领域将深化

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央行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 《规划》分为九章,在回顾“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基本建立。 金融“十二五”规划发布 六大关键领域将深化 业内权威专家表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包括六方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金融机构改革以及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些领域已经进入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 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昨日正式发布,按照部署,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业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提高至15%以上。在此目标下,资本市场改革也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将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深化发行改革,探索发行方式创新、完善询价制度、探索建立优先股制度;完善再融资制度和投资者回报机制;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稳步扩大债市规模;促进证券业机构创新发展,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 货币政策 数量型调控将转向价格型 《规划》提出,将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发挥好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货币政策决策咨询体系。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将上升至新的高度。 《规划》指出,要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除了货币政策目标将重点关注通胀之外,还提出了要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 人民币 跨境使用将逐步扩大 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一直相生相伴,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这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刚刚出炉的“十二五”金融规划向市场展现了未来几年内,金融开放以及人民币跨境使用发展的蓝图。《规划》指出,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要处理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节奏和先后顺序。 “十二五”金融业首度设定量化发展指标 与以往不同,《规划》用两个量化指标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目标: 一是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 二是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d1cm#page# 金融“十二五”规划六大看点 看点一:充分利用现有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规划》表述:未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 专家解读: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未来SHIBOR有可能成为类似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基准利率锚地,对资金定价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看点二:人民币汇率弹性将增大 《规划》表述: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 专家解读: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未来更多的人民币汇率衍生金融产品将在香港推出,因此,未来人民币离岸市场汇率波动幅度将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后,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套利空间将缩窄。 看点三:金融机构改革进入深水区 《规划》表述: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大型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 专家解读:广发证券(000776)银行业高级分析师沐华指出, 银行要做三方面的转型: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转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转型以及管理的转型,因此, 未来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这条线,需要丰富产品、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 看点四:推进金融机构国际化 《规划》表述:逐步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支持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逐步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稳步推动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继续推动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有关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国际储备。 专家解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管理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未来中资银行走出去步伐将加快,其中人民币境外资金利用渠道与债券债务管理框架等是关键。 看点五: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规划》表述:将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申诉处理和处罚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和咨询系统建设提高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专家解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徐晓华表示,金融机构要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和信息披露,让广大消费者识别相应风险,严肃查处金融机构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看点六:搞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 《规划》表述:将大力发展个人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业务,搞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总结推广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专家解读:国金证券(600109)分析员指出,现阶段免税额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一方面,免税额度设置过高会对当期国家税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免税额过低也不可取,因为高收入人群正是目前个人养老金的突破口,应当容忍养老金税制产生的逆向再分配。[详细]2012-09-18 10:4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